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4|回復: 0

[其他] 【贞观政要】卷16公平诗解9法参人情疑则从轻古听狱求所以生之今求杀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0 16: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6公平诗解9法参人情疑则从轻古听狱求所以生之今求杀之
题文诗
听讼,理狱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义,
权轻重序,测浅深量.悉其聪明,致其忠爱,
疑则与众,商讨.疑则从轻,所以重之,
舜命咎繇,曰汝作士,惟刑之恤.又复加之,
以三讯也,所善,然后断之.是以为法,
参之人情.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以为情者,
取货者也,立爱憎也,右亲戚者,陷怨仇也.
何世俗,小吏之情,与夫古人,之悬远乎?
有司以此,情疑群吏,人主以此,情疑有司,
君臣上下,通相疑也,欲其尽忠,立节难矣.
真法法情,合于人情,合情合理.凡理狱情,
必本所犯,之事为主,不严讯逼,亦不旁求,
不贵多端,以见聪明,故律正其,举劾之法,
参伍其辞,所以求实,非以饰实,但当参伍,
明听之耳,不使狱吏,锻炼饰理,成辞于手.
孔子曰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今之听狱,
求以杀之.析言破律,任案成法,故执左道,
以必加也.淮南子曰:沣水十仞,金铁在焉,
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而鱼鳖,莫之归也.
故为上者,以苛为察,以功为明,刻下为忠,
讦多为功,譬犹广革,大则大矣,裂之道也.
赏宜从重,罚宜从轻,君居其厚,百王通制.
刑之轻重,恩之厚薄,见思见疾,可同日,
!且法,之权衡也,时之准绳.
权衡所以,定轻重也,准绳所以,正曲直也,
作法,贵其宽平,而判罪人,欲其严酷,
喜怒肆志,高下在心,是舍准绳,以正曲直;
弃权衡而,定轻重也,不亦惑哉?诸葛孔明,
小国之相,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况万乘主,当可封日,任心弃法,取怨人乎!
【原文】

凡听讼理狱,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悉其聪明,致其忠爱,疑则与众共之。疑则从轻者,所以重之也,故舜命咎繇曰:『汝作士,惟刑之恤。』又复加之以三讯,众所善,然后断之。是以为法,参之人情。故【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以为情也者取货者也,立爱憎者也,右亲戚者也,陷怨仇者也。何世俗小吏之情,与夫古人之悬远乎?有司以此情疑之群吏,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是君臣上下通相疑也,欲其尽忠立节,难矣。
【译文】
凡是审理案子,都要按照父子的亲情,依照君臣的情分,权衡轻重先后,测量深浅程度。展现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将忠君爱民之心发挥到极致,如果有疑问就和大家一起商讨。存在疑问就从轻量刑,这就是对刑法的慎重。所以舜告诫咎繇:『你作为一名官吏,在量刑的时候要心存怜悯。』又规定一个案子要经过群臣、群吏、万民三次审讯,大家都认可了,才能定罪。可见,律令必然也参有人情。所以【左传】说:『大小案子,虽然不能明察,但肯定有人情的因素在里面。』但是,那些世俗苛刻、不知变通的官吏,用人情来获取财物,对有人情案子就放宽处理,对于仇人,就加以陷害。为什么世俗小人的人情和古人宽大为怀的情感有着天壤之别呢?主管部门因为这样的人情而对司法官员们产生了怀疑,天子又因为这样的人情而对主管部门产生了怀疑。这是君臣之间上下之间在互相怀疑,这样却想要群臣树立节操,尽忠为国,那就太难了。

【原文】

凡理狱之情,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不严讯,不旁求,不贵多端,以见聪明,故律正其举劾之法,参伍①其辞,所以求实也,非所以饰实也,但当参伍明听之耳,不使狱吏锻炼饰理成辞于手。孔子曰:『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也;今之听狱,求所以杀之也。』故析言以破律,任案以成法,执左道以必加也。又【淮南子】曰:『沣水之深十仞,金铁在焉,则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而鱼鳖莫之归也。』故为上者以苛为察,以功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讦多为功,譬犹广革,大则大矣,裂之道也。夫赏宜从重,罚宜从轻,君居其厚,百王通制。刑之轻重,恩之厚薄,见思与见疾,其可同日言哉!且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今作法贵其宽平,罪人欲其严酷,喜怒肆志②,高下在心,是则舍准绳以正曲直,弃权衡而定轻重者也,不亦惑哉?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万乘之主,当可封之日,而任心弃法,取怨于人乎!
【注释】
①参伍:交 互错杂,综合比较。
②肆志:随心所欲。
【译文】
凡是审理案件的情形,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主,不严刑逼供,不节外生枝,不以牵连的头绪多来显示审判者的聪明。所以要对检举弹劾的法律加以修正,多方取证,广泛调查,是为了弄清事实,而不是要掩盖事实;多方调查,听取意见,是为了不使狱吏徇私枉法的奸计得逞。孔子说:『古人审理案子,是为被告的人寻找生存的理由,今天呢,是千方百计地要将其置于死地。』所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任何案件都要定罪,施展手段强加罪名的情形就出现了。【淮南子】上写道:『沣水有十仞深,可是把金铁放在里面也看得见。如果水不清或者很浅,鱼也不会在里面生存。』所以,作为上司,把苛刻当做明察,把功多当做明智,把刻薄下属当忠心,把诽谤他人当功劳,这就像一张大皮,虽然很大,但用来制造用品,就得裁开使用。赏赐应该从重,处罚应该从轻,君王应宽厚为怀,这是历代帝王普遍的治国之术。刑罚轻还是重,恩遇厚还是寡,被人感念还是嫉恨,这两种做法的效果,怎可同日而语呢?法律,犹如国家的准绳和天平,天平是用来称重量的,准绳是用来测定曲直的。法律贵在宽大公平,而判人之罪却极其严酷如今法律轻重全由人的喜怒而定。这就等于舍掉准绳来端正曲直,抛开权衡来确定轻重,怎能不令人迷惑不解呢?诸葛亮只是小国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的心是一杆秤,不能因人而使标准有别。』更何况大国的君主呢?在天下升平的时候,怎能随意放弃法律的公平,让老百姓心生怨恨呢?
兴华 發表於 2025-8-2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公平篇》法理人情辨微

《贞观政要》卷十六所载“法参人情,疑则从轻”之论,实为中华法系“明刑弼教”精神之精要。唐太宗君臣以“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为听讼理狱之本,非徒囿于律文,而重在“原情定罪”,此乃先秦“哀敬折狱”(《尚书·吕刑》)传统之延续,亦与《春秋》决狱“原心定罪”之理相通。

一、古法重“生道”:仁恕为本
《礼记·王制》云:“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此即“疑则从轻”之源。汉代董仲舒倡“春秋决狱”,以“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为准则,强调探究行为动机。贞观朝承此脉,魏徵曾言:“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今之听狱,求所以杀之。”一语道破古今司法心态之异——前者以“求生”为念,后者以“明刑”为务。盖因法律若失却人情温度,则沦为酷吏舞文之具。

二、权衡量刑:情理法之平衡
“权轻重、序浅深”六字,实为司法智慧之浓缩。《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然其下又设“不应得为”条(总第450条),赋予裁判者依情理裁量之权。如贞观六年,太宗亲录囚徒,见死刑者悯之,纵使归家,约期来赴,后囚皆如期自诣朝堂,太宗遂尽赦之。此事虽非法定程序,然以诚信感化,正合“致其忠爱”之旨。

三、当代镜鉴:疑罪从无与司法人性化
今日法治强调“疑罪从无”,与“疑则从轻”虽语境不同,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司马光《涑水记闻》载包拯断牛舌案,先纵民私宰犯禁之牛以取证,后惩真凶,其“权轻重”之智,恰说明法意当参人情。反观后世某些严苛之治,如明代厂卫滥刑,背离“与众共之”原则,终致司法失公。

结语
贞观之治所以称盛,在于其法理、人情、天理三者圆融。今人读《贞观政要》,当思“生道司法”之可贵:法律若徒具威慑而无悯恤,则如《韩非子》所讥“无捶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服马”。司法者“悉聪明”以察实,“致忠爱”以存恤,方为公平真义。
姚待 發表於 2025-8-2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六「公平」章第九节诠解

《贞观政要》此节论听讼理狱之道,实为中华法系「明刑弼教」精神之精微体现。其要义可析为三端:

一、 原情循理,法参人伦
「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二语,直指传统司法之核心——「情法平衡」。唐律承《春秋》决狱遗绪,以「尊尊亲亲」为裁量基准。如《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告祖父母者绞,正因「屈法以申伦理」。此非曲法阿情,实乃以人伦为法意之本。宋人司马光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即此之谓也。

二、 疑狱从轻,慎刑为要
「疑则与众共之,疑则从轻」乃《尚书·吕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之唐世回响。贞观年间大理寺少卿戴胄屡驳太宗严刑之议,皆本此道。观《旧唐书·刑法志》载「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足见「生刑」理念之实践。汉代董仲舒以《春秋》决疑狱,亦首重「求其生路」,与后世「铁面无情」之酷吏思维迥异。

三、 古今之辨的深层法理
「古听狱求所以生之,今求杀之」之叹,实针砭隋炀帝滥刑之弊。唐太宗尝言:「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贞观政要·刑法》)此语直承孔子「不教而杀谓之虐」之训。明人丘濬《大学衍义补》特举此节,以证「圣王治狱,必使民有耻且格」,足见其影响之远。

结语
此段文字虽简,实为传统司法文明之缩影。其以人伦为经、慎刑为纬,既不同于法家「一断于法」之刻峻,亦有别于后世「情理两分」之机械。今日观之,犹见「明德慎罚」之光华。读《政要》者,当于此等处体认贞观治法之温度,非徒考其文辞而已。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