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3|回復: 3

[其他] 【孟子】卷3公孙丑章句上诗解6扩充四心行不忍政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19 15:5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卷3公孙丑章句上诗解6扩充四心行不忍政题文诗:
孟子有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天下士悦,
愿立其朝;市廛不征,法而不廛,天下商悦,
愿藏其市;关稽不征,天下旅悦,愿出其路;
耕者井田,助而不税,天下农悦,愿耕其野;
廛舍也无,夫里之布,天下民悦,愿为之氓.
信能行此,邻国之民,仰若父母.如此然则,
无敌天下,谓之天吏,未有不王.孟子又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而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心,行不忍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之所以谓,人皆有不,
忍人心者,今人乍见,孺子也者,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以内交,于其父母,
非要誉于,乡党朋友,非恶其声,而然此也.
无恻隐心;无羞恶心;无辞让心;无是非心,
其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有四端,犹有四体.有四端而,
自谓不能,自贼者也;凡有四端,于我知皆,
扩而充之,若火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保四海;苟不充之,其则不足,以事父母.  
【原文】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1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2,法而不廛3,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4而不征,则天下之旅5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6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7,无夫里之布8,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9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10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11。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那么天下的士子都会高兴,都愿意到这个朝廷来效力了;在市场,拨出房屋储藏货物,却不征税,如果滞销,依法收购,不让它长久积压,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把货物存放在这个市场了;关卡,只稽查而不收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高兴,愿意经过这里的道路了;对种田人实行井田制,只助耕公田,不再收税,那么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到这里的田野来耕种了;空宅空地,不征空置税,无业者也不派发劳役,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高兴,愿意到这里定居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五项,那么邻近国家的百姓都会举头仰望他就像仰望父母一样了。〔如果邻国之君要率领人民来攻打他,便好比〕率领儿女去攻打他们的父母,从人类诞生以来,这种事没有能够成功的。真能这样,便会天下无敌。天下无敌的人叫作'天吏」。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注释】

(1)俊杰:才能、德行出众者。
(2)廛而不征:廛,音chán,指市中储藏、堆积货物的栈房,这里指用栈房储藏;征,征税。
(3)法而不廛:依法收购,使不积压于廛。(4)讥:通『稽』,稽查,稽核。
(5)旅:行旅,旅客。
(6)助:上古九百亩为一井,状如囲,八家各有一百亩,中为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种制度叫『助』。
(7)廛:此处指民居。
(8)夫里之布:即夫布、里布;布,币,钱。不能助耕公田,以钱相抵,就是『夫布』;里布,即土地税。

(9)氓:音méng,外来之民。

(10)仰:仰望,引申为爱戴、依赖。

(11)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有的本子作『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自』后多出一『有』字。逢彬按,此处不应添加『有』字。因为,一是从赵岐【注】看无『有』字。二是从当时语言中『自~以来』句看,~为体词性结构者是常态,~为谓词性的是特例;而『生民』是体词性的,『有生民』则是谓词性的。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1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2之心——非所以内交3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4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5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7,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8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人人都有同情心。先王因为有同情心,于是就有同情别人的政治了。凭着同情心来实行同情别人的政治,治理好天下就像手掌里转动个小玩意一样简单。我之所以说人人都有同情心,道理就在于:现在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了,每个人都会产生惊骇同情的心情,这不是为了要和这小孩的爹妈攀上交情,不是为了要在乡里朋友间博得声誉,也不是讨厌背上见死不救的坏名声才这样的。从这一点来看,人没有同情之心,便不算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便不算是人;没有推让之心,便不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便不算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首要,羞耻之心是义的首要,推让之心是礼的首要,是非之心是智的首要。人具备了这四种首要的善心,就好比他有手足四肢一般自然。有这四种首要善心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残害那君主的人。凡是具有这四种首要善心的人,若明白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刚点燃的火苗,〔终成燎原之势;〕刚涌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真的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肯扩充,〔让它自生自灭,〕最终连赡养爹妈都办不到。』

【注释】

(1)乍:忽然。

(2)怵惕恻隐:怵惕(chù tì),惊惧;恻隐,哀痛。

(3)内交:内,同『纳』;内交,即结交。

(4)要:音yāo,求。

(5)非恶其声:赵岐【注】:『非恶有不仁之声名。』

(6)端:发端,开始。

(7)然:『燃』的本字。

(8)保:定。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4-16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孟子仁政思想中的"四端"与"不忍人之政"

孟子此章所论,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要,其核心在于揭示人性本善与仁政实践之内在联系。细究文义,可分两大部分:一论"尊贤使能"等五政之效,二论"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之说。二者看似分列,实则血脉相通,共同构成了孟子"仁政"思想之完整体系。

五政之要,在于得民心。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市廛不征""关讥不征""助而不税""无夫里之布"五项政策,分别对应士、商、旅、农、民五类群体。此非偶然罗列,实乃深思熟虑之制度设计:士农工商各得其所,则天下归心。尤当注意"廛而不征"与"法而不廛"之别,前者免其仓储之税,后者防其货物壅滞,足见孟子对市场规律之深刻认识。而"助而不税"直指三代井田遗制,体现儒家"什一而税"的经济主张。五项政策归结为一理:政之善者,必先利民。邻国之民"仰若父母"之喻,正是"王道"政治之理想境界。

四端之论,乃为政之本。孟子由政治实践转入心性探讨,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著名论断。孺子入井之喻,生动揭示恻隐之心乃不假思索、不涉功利之本然情感。此心扩而充之,即为仁政之端绪。四端之说尤具创见:恻隐为仁之端,羞恶为义之端,辞让为礼之端,是非为智之端。四端如四体,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道德实践之先天基础。孟子强调"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此"扩充"二字最是要紧——政治之善,源于人性之善的自觉培育。

仁政实践,系于心性扩充。孟子政治哲学之精妙,在于将外在制度与内在德性贯通为一。"不忍人之政"必源于"不忍人之心",此乃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具体展现。五政之效,实为四端扩充之必然结果;四端之论,则为五政提供心性依据。二者如车之两轮,相得益彰。孟子谓"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正是点明:政治之根本,在于统治者能否将内在善端推己及人。

今人读此章,当深思两点:其一,孟子所言非空谈道德,其五政主张皆可落实为具体制度;其二,制度设计若无德性根基,终将流于形式。真正的"天吏",必是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者。此中智慧,于今世治国理政,犹有深长启示。
汤纣 發表於 2025-5-13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阐发王道政治与四端之心之精义,诚为儒家内圣外王之要旨。今试析其理路如次:

一、王道政治之制度设计
孟子所陈五政,实为仁政之具体施为。其要在于:
1. 人才制度:"尊贤使能"体现尚德尚才之用人原则,与《中庸》"尊贤则不惑"相呼应。
2. 商业政策:"市廛不征"、"法而不廛"展现轻徭薄赋之经济思想,近于《周礼》泉府之法。
3. 农业制度:"助而不税"承袭殷周井田遗意,与《诗经》"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一脉相承。
此五政之核心,在于以民本思想构建"悦近来远"之政治生态,使天下归心。其制度设计非徒具条文,实为仁心之外显。

二、不忍人之政的心性基础
孟子提出"四端说",建立心性论之哲学根基:
1. 恻隐之心为仁之端,其论证以"孺子入井"为喻,揭示道德情感之普遍性与先验性。
2. 四端犹如四体,乃人性本然之善,此说直承孔子"性相近"之论,下启宋明理学心性之学。
3. "扩充"之说尤为精要:道德实践非外铄,乃内在善端之推展。如朱子所言:"四端须著扩充,如火始燃,如泉始达。"

三、内圣外王之一贯之道
本章体现儒家政治哲学之特质:
1. 道德与政治之统一:不忍人之心为体,不忍人之政为用。王阳明《传习录》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2. 心性修养与制度建构并重:四端扩充属内圣工夫,五政实施属外王事业。二者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3. "天吏"概念之提出,将政治权威建立于道德正当性之上,与西方契约论形成鲜明对比。

要之,本章揭示儒家政治理想之完整图景:以心性论为根基,以仁政学说为展开,最终达成"保四海"之王道境界。其说至今犹有深意:现代政治若失却道德根基,则制度设计终成无源之水;若空谈心性而不重制度,则道德理想亦难落实。孟子之智,诚可为今人鉴。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5-21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政"章义疏

孟子此章所论,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要。首段言"尊贤使能"五事,次段阐发"不忍人之心",二者实为体用关系。今分疏如次:

一、王道政治之具体施为
孟子所举五事,实为"仁政"之具体表现。其要义在于:
1. 人才制度:"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体现"尚德尚贤"原则。《礼记·礼运》云"选贤与能",与此相发明。
2. 商业政策:"市廛不征"二句,郑玄注"廛谓市物邸舍",其制在于减轻商贾负担。朱熹《集注》谓"使商贾得安其业",深得孟旨。
3. 关津之制:"讥而不征"者,赵岐注"察异言异服",重在治安而非敛财,与《周礼·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相合。
4. 农业政策:"助而不税"乃井田要义。《穀梁传》宣公十五年云"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可相参证。
5. 民居政策:"无夫里之布"者,孙奭疏谓"去其夫家之征",即减轻徭役赋税。

二、不忍人之心的哲学基础
孟子提出"四端说",实为儒家心性论之枢要:
1. 恻隐之心:见孺子入井而生怵惕,此自然之情非由外铄。程颐谓"满腔子是恻隐之心",正是此意。
2. 四端关系:仁义礼智皆根于心,如四肢之具于身。王阳明《传习录》云"心一而已",即发挥此说。
3. 扩充之道:四端需"扩而充之",犹火始燃、泉始达。此即《大学》"格物致知"功夫,陆九渊谓"宇宙便是吾心",可相发明。

三、体用一贯的政治哲学
孟子之论,实开"内圣外王"之统绪:
1. 由仁心而仁政:不忍人之心为体,不忍人之政为用。朱熹谓"心者政之本",深契孟学精微。
2. 王道之效验:"天吏"之说,本于《尚书》"天工人其代之"思想。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谓"王道本乎至诚",即此之谓。
3. 反对功利主义:救孺子非为邀誉,犹行仁政非为富强。此与《论语》"仁者安仁"之说一脉相承。

要之,此章揭示儒家政治之根本:以仁心行仁政,由四端达王道。后世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张载"民胞物与"之说,皆可溯源于此。学者当于此体会儒家"修己以安百姓"之微旨,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