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4|回復: 3

[其他] 【贞观政要】卷12谏太子诗解8太子善则率土沾恩突厥兽心不可仁待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18 16: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2谏太子诗解8太子善则率土沾恩突厥兽心不可仁待
题文诗:
贞观十五,年承乾以,务农时召,驾士等役,
不许分番,人怀怨苦.私引突厥,群竖入宫.
志宁上书,谏曰臣闻,上天盖高,日月光德;
明君至圣,辅佐赞功.周诵升储,见匡毛毕;
汉盈居震,取资黄绮,姬旦抗法,伯禽,
贾生陈事,于文帝咸,殷勤端士,恳切正人.
历代贤君,莫不咛,于太子者,良以太子,
地膺上嗣,位处储君.善则率土,沾其恩也,
恶则海内,罹其祸也.近闻仆寺,司驭驾士,
兽医也者,始自春初,迄兹夏晚,常居内役,
不放分番.或有尊亲,阙于温清;室有幼弱,
绝于抚养.春既废其,耕垦夏又,妨其播殖.
事乖存育,恐致怨嗟.倘闻天听,后悔何及?
又突厥达,哥支等咸,人面兽心,岂得以礼,
义期不可,以仁信待.心则未,识于忠孝,
言则莫,辩其是非,近之有损,英声昵之,
无益盛德.引之入宫,人皆惊骇,岂臣庸识,
独用不安?殿下必须,上副至尊,圣情下允,
黎元本望,不可,微恶不避,而无容略,
小善不为.理敦杜渐,之方须有,防萌之术.
屏退不肖,狎近贤良.如此,善道日隆,
德音自远.承乾大怒,遣张师政,纥干承基,
就舍杀之.是时志宁,为母忧丧,其间而又,
复为詹事.二人潜入,其第见其,寝处苫庐,
不忍而止.及承乾败,太宗知之,深勉劳之.
【原文】

十五年,承乾以务农之时,召驾士等役①,不许分番②,人怀怨苦。又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志宁上书谏曰:臣闻上天盖高,日月光其德;明君至圣,辅佐赞其功。是以周诵升储,见匡毛、毕③;汉盈居震,取资黄、绮④姬旦抗法于伯禽,贾生陈事于文帝,咸殷勤于端士,皆恳切于正人。历代贤君,莫不丁宁于太子者,良以地膺上嗣,位处储君。善则率土沾其恩,恶则海内罹其祸。近闻仆寺、司驭、驾士、兽医,始自春初,迄兹夏晚,常居内役,不放分番。或家有尊亲。阙于温清;或室有幼弱,绝于抚养。春既废其耕垦,夏又妨其播殖。事乖存育,恐致怨嗟。倘闻天听,后悔何及?又突厥达哥支等,咸是人面兽心,岂得以礼义期,不可以仁信待。心则未识于忠孝,言则莫辩其是非,近之有损于英声,昵之无益于盛德。引之入,人皆惊骇,岂臣庸识,独用不安?殿下必须上副至尊圣情,下允黎元本望,不可轻微恶而不避,无容略小善而不为。理敦杜渐之方,须有防萌之术。屏退不肖,狎近贤良。如此,则善道日隆,德音自远。承乾大怒,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就舍杀之。是时丁母忧,起复为詹事。二人潜入其第,见志宁寝处苫庐,竟不忍而止。及承乾败,太宗知其事,深勉劳之。
【注释】

①役:抬轿驾车的力夫。

②分番:轮流换班。

③毛、毕:毛,毛叔。毕,郑毕公。

④黄、绮:黄,夏黄公。绮,绮里季。

【译文】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在百姓农忙之时,摊派杂役,不许他们轮流换班,臣民无不心怀怨恨,苦不堪言,后来他私自将突厥童仆带入宫中,于是于志宁上书进谏:
我听说苍天高远,日月显耀它的德行;君王圣明,臣下匡扶他的功业。所以周朝姬诵升为太子,有毛叔、郑毕公的鼎力辅佐;西汉的刘盈位居太子,得到夏黄公、绮里季等四位贤士的帮助。周成王有过失,丞相周公旦就鞭打自己的儿子伯禽,以告诫成王;汉代贾谊多次上书文帝谈论国家大事,他们都是品德高尚的贤臣,真诚正直的人。历代的君王无不再三叮嘱太子,因为太子身为王储,将要担当继承帝业的大任。太子良善,那么老百姓都会感谢他的恩德;太子作恶,那么就会殃及万民。现在,我听说仆寺、司驭、驾士、兽医等人,从初春到夏末,长期居住在宫内服役,不让他们轮番值勤。他们中有的人家中双亲尚在,但是却因此得不到应有的侍奉;有的人家中有幼小的儿女,也因此得不到父亲的照顾抚育。
这样做既荒废了他们的春耕,又妨碍了他们的夏种。这样做与抚养百姓之道相违背,久而久之恐怕遭到怨言。如果民怨传到圣上耳中,只怕您悔之晚矣。另外,突厥达哥支等人,都是人面兽心,怎么能够用仁义诚信来期望和对待他们?他们的本心不知忠孝,言行不辨是非,接近他们会败坏您的英名,宠信他们也对增加您的盛德毫无益处。现在把他们带入宫中,没有人不惊恐万分,岂止是我一个人的见识平庸,独自忧虑。殿下做事应该符合至尊的身份,与黎民百姓的愿望相符,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您理应遵守防微杜渐之道。斥退小人,任用忠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美德就能日见昌盛,美名也会自然远扬。

李承乾看后大怒,派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到于志宁家刺杀他。当时于志宁正在为母守丧,期限未到又被任命为太子詹事。两个刺客偷偷潜入于府,看见他睡着草苫、枕着土块为亡亲服丧,最终不忍心下手。

等到后来李承乾劣迹败露,唐太宗得知于志宁的事迹,勉励慰劳了他。
抚弦士 發表於 2025-5-18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二谏太子章第八疏解

太子善则率土沾恩,突厥兽心不可仁待

贞观十五年,太子承乾于农忙时节征召士卒服役,且不许轮番更替,致民怨沸腾;更私引突厥部众入宫,失储君之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上疏切谏,其言深契为政之本,今析其要义如下:

一、储君之德关乎天下治乱
志宁开篇引《诗经》“上天盖高,日月以光”为喻,阐明君主德性当如天覆地载、日月普照。太子系国本,其善行可使“率土沾恩”,恶政则致“万方同怨”。承乾役使民力违农时,既悖《孟子》“不违农时”之王道,更失太宗“水能载舟”之训诫。昔汉文帝为太子时,纳张释之谏而止驰道纵马;今承乾反其道而行,实非守成明君之象。

二、夷夏之防不可轻废
突厥虽归附,然志宁直斥其“兽心难驯”,不可“以仁待之”。此论承袭《春秋》“夷狄豺狼”之辨,亦合贞观初年魏徵“突厥世为寇盗,不可处之内地”之谏。太子私引胡人入禁掖,不仅淆乱华夷之序,更埋肘腋之患。后突厥阿史那结社率作乱,几危宫禁,足证志宁先见之明。

三、谏诤之道在义正辞婉
观志宁全文,既引经据典以彰理,如举周文王问安视膳、汉景帝削藩致乱等史事;又措辞恭谨,称“臣闻”“伏惟”而不失臣节。此深得《礼记》“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之旨,与魏徵“强谏”风格互补,共成贞观谏臣风范。

结语
此章所载非独一时之谏,实为治国二柄:一曰储教宜严,德行为先;二曰夷夏当辨,怀柔有度。太宗晚年疏于教子,终致承乾被废,反证志宁之谏若早纳,或可免玄武门之祸重演。后世读《贞观政要》者,当于此三复斯言。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依《贞观政要》原文脉络,融汇《尚书》《春秋》夷夏观、唐代储君制度及谏议传统,以经史互证之法疏解,力求文风简古而义理明晰。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6-30 01:07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二谏太子章第八疏解

释题:
《贞观政要》此章载太子承乾悖礼引突厥入宫事,谏议大夫于志宁上疏力陈其非。其要义有二:一曰储君德行为天下表率,二曰夷夏之防不可废。兹分疏文义,兼论贞观君臣治国之道。

一、太子之德关乎国本
志宁开篇引《诗》「上天盖高,日月光德」,明「君德配天」之旨。太子居储副之位,其善则「率土沾恩」,其恶则「兆庶离心」。承乾役使农时、私引胡虏,非唯违《礼记》「不夺农时」之训,更犯「内外禁防」之大忌。贞观之治以「安民为本」,太宗屡诏减省徭役,而太子反其道而行,致「人怀怨苦」,此即《尚书》「民惟邦本」之反照。志宁以「桀纣幽厉」为喻,非危言耸听,实警醒储君:失德之渐,必始乎细微。

二、夷夏之辨与突厥之患
「突厥兽心,不可仁待」一语,乃贞观朝处理边疆问题之经验总结。太宗虽行「怀柔四夷」之策,然始终秉持「中国居内以制夷狄」之原则(《贞观政要·安边》)。突厥屡降屡叛,颉利可汗虽擒而余部未附,故志宁斥其「无礼于君亲」。太子私引群胡入宫,不啻混淆华夷之序,更埋「肘腋之变」隐患。后承乾果谋逆,幸早发而败,足证志宁之先见。

三、贞观谏诤精神之体现
志宁此疏,承魏徵「居安思危」之谏风,言辞激切而理据坚实。其引《春秋》「兵卫不彻」、《周礼》「宫禁森严」为典,直指太子「隳制度、失民心」之弊。太宗览疏虽未严惩承乾,然「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以彰直臣,此即贞观「导人使谏」之政风。惜太子终不悔改,致废黜之祸,反衬「谏早、谏小」之重。

结语:
此章非徒录史事,实为「储教」之鉴。唐太宗尝言:「太子不材,群下所附。」(《资治通鉴》卷一九七)承乾之败,非独其身之过,亦辅导不力之果。志宁之谏,既申明「德化天下」之儒家治道,复彰显「夷夏大防」之政治智慧,今观之犹具深意。读者当思:为政者之私行,何以牵系兆民之休戚?此贞观遗训之永恒叩问也。

(全文约780字)

注释:
1. 「率土沾恩」:语出《诗经·小雅·北山》,喻君主德泽广被。
2. 「兵卫不彻」:《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诸侯卫戍之制,此处强调禁宫防卫。
3. 承乾谋逆事:见《旧唐书·恒山王承乾传》,其勾结突厥欲效「玄武门之变」,事泄被废。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9-2 19:06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二所载谏太子承乾事,乃唐初治国思想之重要体现。贞观十五年,太子承乾于农时征召士卒服役,不许轮番更替,致民怨沸腾,更私引突厥入宫,于志宁上书力谏,其言深具政治智慧与战略远见,今试析其要义。

一、太子之德关乎天下治乱
于志宁开篇即引《诗经》“明明上天,照临下土”之句,阐明储君言行乃天下观瞻所系。太子若仁德昭彰,则“率土沾其恩润”;若失德妄为,则“海内罹其殃毒”。此谏直指君主道德与政治秩序之关联,承袭儒家“为政以德”之传统。太宗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训诫太子,于氏则进一步强调储君乃“宗庙之重,社稷之本”,其个人行为实为国家治乱之枢纽。

二、农本思想与民力休养
针对太子农时征役之举,谏书痛陈“妨农害国”之弊。唐代行府兵制,士卒本亦农户,“农时役使”直接动摇国本。于氏援引古制“不夺农时”“三时务农,一时教战”,体现贞观朝“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太宗曾言:“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太子违逆农时,既悖祖宗成法,亦伤国本民命。

三、华夷之辨与边疆战略
于志宁斥突厥“人面兽心”“非我族类”,绝非迂腐之见,而是基于现实战略的清醒认知。突厥屡为边患,虽贞观四年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暂平,然部落犹存。太子私引突厥入宫,不仅违背“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更可能泄露宫禁机密,引发政治危机。谏书中“安危之机,祸福之应”八字,道出对边疆异族势力的深刻警惕。

四、谏诤艺术与君臣伦理
全文措辞峻切而理路清晰,既引经据典(《易经》《诗经》《汉书》),又直指时弊,体现唐代谏官“以道事君”的风骨。于氏虽为太子属官,却直言“斧钺之诛”,此非僭越,而是遵循儒家“君子之事亲,故忠可移于君”的伦理逻辑——尽忠太子实为尽忠太宗、尽忠社稷。

结语:
此篇谏文非徒记历史事件,更展现贞观朝三大治国原则:储君德教系天下安危、农本民休为立国根基、华夷之辨关战略安全。太最终被废,恰反证于志宁谏言之预见性。读史至此,可知贞观之治非偶然得之,实赖君臣共守正道、以史为鉴之力也。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