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5|回覆: 3

[其他] 【貞觀政要】卷10敬師傅詩解5稍抑下流展師友義而使太子恭儉睿哲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4 14:2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0敬師傅詩解5稍抑下流展師友義而使太子恭儉睿哲
題文詩:
良娣之選,遍於中國.仰惟聖旨,本求典內,
防微,遠慮,臣下所知.暨乎征簡,
人物則與,聘納相違,監撫二周,未近一士.
愚謂內既,如彼外而,亦宜然者,恐招物議,
謂陛下重,內而輕外.古之太子,問安而退,
所以廣敬,君父;異宮而處,所以分別,
於嫌疑也.今太子者,一侍天闈,動移旬朔,
師傅已下,無由接見.假令太子,供奉有隙,
暫還東朝,拜謁既疏,且事俯仰,規諫之道,
固所未暇.陛下不可,以親教子,宮柬,
因以進言,雖有具寮,竟將何補?伏願,
俯循前躅,稍抑下流,弘遠大規,展師友義,
太子能,離徽克茂,帝圖斯廣,凡在黎元,
孰不慶賴!太子於是,溫良恭儉.聰明睿哲,
含靈所悉,臣豈不知,淺識勤勤,思效愚忠,
古臣而,滄溟益潤,日月增華.太宗令洎,
與岑文本,馬周遞日,往東宮與,太子談論.

【原文】
竊以良娣①之選,遍於中國。仰惟聖旨,本求典內,冀防微,慎遠慮,臣下所知。暨乎征簡人物,則與聘納相違,監撫二周,未近一士。愚謂內既如彼,外亦宜然者,恐招物議,謂陛下重內而輕外也。古之太子,問安而退,所以廣敬於君父;異宮而處,所以分別於嫌疑。今太子一侍天闈,動移旬朔,師傅已下,無由接見。假令供奉有隙,暫還東朝,拜謁既疏,且事俯仰,規諫之道,固所未暇。陛下不可以親教,宮柬無因以進言,雖有具寮,竟將何補?伏願俯循前躅,稍抑下流,弘遠大之規,展師友之義,則離徽克茂,帝圖斯廣,凡在黎元,孰不慶賴!太子溫 良恭儉。聰明睿哲,含靈所悉,臣豈不知,而淺識勤勤,思效愚忠者,願滄溟②益潤。日月增華也。太宗乃令洎與岑文本、馬周遞日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
【注釋】
①良娣:太子之妾。②滄溟:大海。
【譯文】
我認為太子嬪妃的選擇,遍及全國。而了解陛下的聖旨,在於尋找出掌管太子宮內事務的適合之人,希望能夠防微杜漸,慎重做好長遠打算,這些是我所知道的。如果是選拔人才,就跟聘娶太子嬪妃有所不同了,太子已經監國撫軍兩年,卻沒有接近過一個賢士。我以為選取內宮的妃嬪都如此重視,那麼選拔朝野的人才也應該如此。否則恐怕招致非議,說陛下重內輕外呀!古代的太子,向皇上問安後就退回,從而更加孝敬君父;皇上和太子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是為了避免嫌疑。現在太子侍奉陛下,動輒十多天,太師、太傅等人都無從接見。即使太子在侍奉的空隙時間,暫時回到東宮,拜訪和接見官員的時間也很少。只能例行公事,對規諫之事無暇顧及。陛下不能親自教導太子,官員又沒有機會進言,雖然朝廷輔佐人員眾多,但有什麼用呢?
我懇請陛下教導太子遵循前人的足跡,稍微放棄一些不重要的事,以弘揚遠大的志向,使師友切磋的情義和道理得以伸張。那麼太子的美德就會更盛,宏圖帝業將會更加寬廣,普天之下的百姓,有誰會不慶幸信賴呢!太子性情溫和、謙遜節儉、聰明睿智,盡人皆知,對此,我怎麼會不知道呢?我才識疏淺,但希望仿效古代忠臣,願為滄海添一滴水,給日月增一絲光華。

唐太宗於是下詔命令劉洎、岑文本、馬周輪流到東宮,與皇太子談論經世治國之道。
趙耶 發表於 2025-4-17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敬師傅】篇第五則所載,實為唐代政治倫理之精要。此段文字涉及太子教育、君臣分際及選賢任能等核心議題,展現了貞觀時期政治運作的規範與智慧。

文中首論太子良娣之選,指出"本求典內,冀防微,慎遠慮",此乃儒家"修身齊家"之道的具體實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將內宮之選與人才選拔相提並論,提出"內既如彼,外亦宜然"的平衡觀,體現了"內外兼修"的政治理念。這種將家事與國事相聯繫的思維方式,正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顯著特徵。

其次,文中強調太子與君父相處之道,引古制"問安而退""異宮而處",既明尊卑之序,又別嫌疑之分。此乃【禮記】"君臣有義"的具體化,反映了唐代對傳統禮制的繼承與發展。作者批評當時太子"動移旬朔"侍奉君父的做法,認為這會妨礙師傅教導,實為對教育獨立性的維護。

最可貴者,在於作者提出"弘遠大之規,展師友之義"的教育理念。這既要求帝王"稍抑下流"以尊師道,又期待太子能"溫良恭儉""聰明睿哲"。太宗令岑文本等人"遞日往東宮"的做法,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體現了貞觀君臣對儲君教育的重視。

細究此段,可見三個層面的深意:其一,選才標準的內外統一性;其二,君臣父子關係的適度把握;其三,師道尊嚴的維護與發揚。這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了唐代理想政治生態的基本框架。

今日讀來,這段文字仍具啟示:政治人物的私德與公職應當統一,權力運作需要保持適當距離,而教育尤其是領導者的教育更應獨立嚴謹。貞觀之治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正是建立在對這些原則的恪守之上。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5-20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敬師傅』章義疏:論儲君教化與師友之道

【貞觀政要】卷十『敬師傅』篇所載『稍抑下流,展師友義』一節,乃唐太宗君臣論太子教養之要義,其核心在於以師友之道匡正儲君德行,進而實現『恭儉睿哲』之治本。此段文字雖簡,然深蘊儒家君德養成之精微,今試析其理。

一、 『良娣之選』與防微杜遠
文中首言『良娣之選,遍於中國』,表面論太子妃嬪擇選之慎,實則暗喻儲君教化須始於『齊家』。太宗『本求典內』之旨,乃承【禮記·大學】『家齊而後國治』之訓,強調宮廷內闈之正,為太子德行奠基。魏徵等臣工以『防微慎遠』為諫,正是儒家『慎獨』『克己』工夫的實踐——太子身處權力之巔,若無內廷之正,則易溺於私慾,故需以禮制約束,防患未然。

二、 『聘納相違』與師友之義的缺失
後文指陳『監撫二周,未近一士』,直指太子監國期間疏遠賢士之弊。此處『士』非泛稱,特指以師友身份輔弼太子的儒臣。唐代東宮制度中,太子太師、太傅等職本為『以道訓導』,然若儲君僅重禮儀形式(聘納),而輕實質問學(近士),則師友之道徒具虛文。太宗君臣所憂,正是太子若不能『屈節降志』以尊師重道,則『恭儉睿哲』之德無從涵養。

三、 『稍抑下流』的政治智慧
『稍抑下流』四字尤為關鍵。『下流』非貶義,蓋指太子需放下儲君之尊,以謙卑之態親師問道。此與【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一脈相承,亦暗合【荀子·儒效】『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之論——為師者不僅授業,更當以德行威儀感化儲君。太宗深知:唯有太子主動『抑下』,師友方能『展義』,二者相輔相成,方可成就『睿哲』之君。

四、 『恭儉睿哲』的君德理想
篇末『恭儉睿哲』乃儒家理想君主的四維:
恭:持敬守禮,尊師重道;
儉:節制物慾,以養清廉;
睿:明辨是非,察納雅言;
哲:通達事理,燭照未來。
此四者非天賦,實賴師友朝夕規訓而成。貞觀之治所以為後世稱頌,正因太宗以『敬師傅』為教化之本,使太子(後為高宗)初具君德之基。

結語
【貞觀政要】此章之價值,在於揭示儲君教育絕非僅習政務技藝,更需通過師友互動涵養心性。今人觀之,猶可悟『權力需以德行駕馭』之永恆命題。太宗『稍抑下流』之策,實為帝王術中罕見之自省智慧,足為後世鑑戒。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貞觀政要】文本,參酌孔穎達【禮記正義】、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等經典,結合唐代東宮制度析義,力求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9-2 21:16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敬師傅』篇所載,乃貞觀朝君臣於太子教養之道深思慎慮之結晶。其第五段文字雖簡,然意蘊深遠,直指儲君教育之核心,尤以『稍抑下流,展師友義』為綱,終達『太子恭儉睿哲』之境,實可為萬世法。

所謂『良娣之選,遍於中國』,初看似言後宮擇選之廣,然其深意,實非限於閨閣。太宗敕令廣求淑媛,其本心非為充庭掖之娛,乃欲『求典內』——即尋求能輔佐太子、以禮自持之內助,使其能『防微杜漸』,於細微處見德行,於宮闈內養正氣。此乃古人『修身齊家』之要義,家齊而後國治,太子之家室,實為天下風化之始。

然選聘之事,若止於容貌門第,則與『聘納』俗禮無異,失其本旨。文中特言『征簡人物則與聘納相違』,其深意在此:遴選之核心,非在『色』,而在『德』;非在『勢』,而在『賢』。所擇之良娣,亦當為能『師友』太子者,能以懿行雅言,潛移默化,成其『恭儉』之德。此即『稍抑下流』之真諦——抑止流於世俗的選美之風,擢升其教育輔弼之功能。

進而觀『監撫二周,未近一士』之語,表面似憾於太子監國撫軍之二年中,未得親近一賢士。然其言外之意,實是懇切呼籲:於重『內助』之同時,萬不可偏廢『外傅』——即師友之臣。太子之教育,需內外兼修,閨閣中有賢德之侶,朝堂上更需有直言極諫、博通古今之師友,以『展師友義』。唯有師、傅、友三者並重,使太子身處仁賢之中,日聞正道,見正事,習正言,方能涵養其『睿哲』之智。

通觀此段,唐太宗與廷臣所謀者,實為一套完整而精密的儲君養成體系:通過『慎擇內官』以固其根本、養其德性(恭儉);通過『廣求師友』以開其智慧、廣其見識(睿哲)。內外相輔,德智並育,『稍抑下流』以崇德,『展師友義』以廣智,終使太子能成就『恭儉睿哲』之完美人格,堪當社稷重任。此中所蘊含的重視教育、德行為先、環境薰陶的智慧,於今日之人才培養,仍不失其璀璨光輝與深刻啟示。

以上內容根據您的要求生成,希望能夠幫助到您。如果您需要其他方面的幫助,請隨時告訴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