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6|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4求谏诗解5魏徵谏正如镜鉴形无论渐终皆宜进谏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8 17: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4求谏诗解5魏徵谏正如镜鉴形无论渐终皆宜进谏题文诗: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玄龄等曰:自知者明,
信为难矣;如属文士,伎巧徒皆,自谓己长,
他人不及.倘若其遇,名工文匠,商略诋诃,
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
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
多中朕失,如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
房玄龄等,数人勖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事害,
农事纂组,乃伤女工;首创奢婬,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乃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
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
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业已为之;或已许之;
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也可,反手而待.

【原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①,芜词②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③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④之。

【注释】

①商略诋诃:共同商讨,开展批评。

②芜词:杂乱没有条理的话。

③愆(qiān)过:错误,过失。

④勖(xù):勉励。

【译文】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自己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显现出来。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我常想念魏徵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原文】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①,禹雕其俎②,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③伤女工。首创奢婬,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④也。』

【注释】

①舜造漆器:相传造漆器自舜开始。

②俎(zǔ):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

③纂(zuǎn)组:即刺绣。

④反手而待:很快就可到来。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婬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有了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韩次 發表於 2025-7-1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谏诤之道发微

贞观君臣论谏一节,实为千古治国之圭臬。太宗以"三镜"为喻,魏徵以"渐谏"为法,二者相得益彰,共铸贞观之治。今试析其要义:

一、人镜互照的认知智慧
太宗谓"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此乃承袭《尚书》"鉴于先王成宪"之传统。然其创新处在于将静态的历史借鉴转化为动态的君臣互动。魏徵"随事谏正"如明镜鉴形,实为《周易》"君子以朋友讲习"的具体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太宗特别强调"芜词拙迹"需赖"名工文匠"指正,此即《礼记》"教学相长"之理在政治场域的运用。

二、防微杜渐的谏诤艺术
褚遂良论漆器之谏,深得《老子》"为之于未有"之精髓。其"必谏其渐"的思想,与《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溃于蚁穴"遥相呼应。考诸史册,桀纣之失非在鼎俎,而在"首创奢淫"之渐。太宗悟得"危亡之祸反手而待",正是对《孟子》"生于忧患"说的政治诠释。

三、纳谏机制的现代启示
贞观谏政有三重保障:其一为制度设计,沿袭秦汉谏议大夫之制;其二为帝王自觉,太宗"举觞赐勖"实为构建"君臣师友"关系;其三为文化认同,将谏诤纳入"礼"的范畴。此三者共同作用,使"主圣臣直"不再停留于理想层面。

今人读此,当思《贞观政要》吴兢自序所言"克遵前轨,则荣名厚利"之深意。太宗晚年犹恐"业已为之"而难改,此正是《大学》"苟日新,日日新"的生动体现。谏诤之道,非独为政者法,实乃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密钥也。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7-16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谏诤之道发微

贞观君臣论谏一节,实为千古治国之圭臬。太宗以"三镜"为喻,遂良以"防微"立论,二者相得益彰,共构唐代谏诤制度之精义。今试析其要旨:

一、明镜照形与自知之难
太宗谓"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实本《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之旨。其以文士工匠为喻,揭示人性固有之蔽。陆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云:"人主之患,在于自圣",正可与此互证。魏徵"随事谏正"之效,非徒在纠谬,更在破此"自圣"之障。太宗举觞赐臣之举,实为建构"君臣共治"之象征性仪式。

二、防微杜渐的谏诤哲学
褚遂良论舜造漆器事,本于《尚书·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贞"之训。其"必金为之""必玉为之"的递进推论,深得《周易·坤卦》"履霜坚冰至"的辩证思维。宋代司马光《训俭示康》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正是此理之延伸。唐太宗"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的觉悟,展现出明君对量变到质变规律的深刻认知。

三、制度性纳谏的现代启示
太宗警惕"业已为之"的托辞,实指涉官僚体系之惰性。杜佑《通典·职官典》载唐代谏官"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可见制度设计之周密。今观贞观之治,其成功不仅在于君主开明,更在于建立"谏随事生,官以谏存"的常态化机制。王夫之《读通鉴论》称"贞观之制,谏者无讳,听者必省",诚为的论。

要之,贞观谏诤之道,既承"君举必书"的史官传统,又开"共治天下"的政治新局。其价值不在复古,而在启示:治国之要,在于建立使"美恶必见"的制度性镜鉴。当今治理者当以此为鉴,既需魏徵之直,更须太宗之明,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