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5|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4求諫詩解5魏徵諫正如鏡鑒形無論漸終皆宜進諫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8 17: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4求諫詩解5魏徵諫正如鏡鑒形無論漸終皆宜進諫題文詩: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玄齡等曰:自知者明,
信為難矣;如屬文士,伎巧徒皆,自謂己長,
他人不及.倘若其遇,名工文匠,商略詆訶,
蕪詞拙跡,於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
匡諫之臣,舉其愆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
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徵,隨事諫正,
多中朕失,如鏡鑒形,美惡必見.因舉觴賜,
房玄齡等,數人勖之.以銅為鏡,可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貞觀十七,年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曰:
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者,十有餘人;
食器之間,何須苦諫?遂良對曰:雕琢事害,
農事纂組,乃傷女工;首創奢淫,危亡之漸;
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
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
太宗乃曰:卿言是矣;朕所為事,若有不當;
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比見前史,
或有人臣,諫事遂答:業已為之;或已許之;
不為停改.此則危亡,之禍也可,反手而待.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①,蕪詞②拙跡,於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③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因舉觴賜玄齡等數人勖④之。

【注釋】

①商略詆訶:共同商討,開展批評。

②蕪詞:雜亂沒有條理的話。

③愆(qiān)過:錯誤,過失。

④勖(xù):勉勵。

【譯文】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能正確對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實在困難。這像會寫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誇自己有本領,別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來評量指責,雜亂無章的文辭和拙劣的技藝就會顯現出來。這樣說來,君主須有匡救諫諍的臣子,來指出過錯。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事情,若單靠一個人來了解判斷,即使再辛苦勞累,怎能把每件事都處理得盡善盡美呢?我常想念魏徵遇到問題時隨事諫諍匡正,多次切中我的過失,這好像用明鏡來照形體,美與丑都會顯現出來。』因而舉起杯子給房玄齡等幾位敬酒,勉勵他們也應這樣做。

【原文】

貞觀十七年,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①,禹雕其俎②,當時諫者十有餘人。食器之間,何須苦諫?』遂良對曰:『雕琢害農事,纂組③傷女工。首創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為事,若有不當。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比見前史,或有人臣諫事,遂答雲'業已為之」,或道'業已許之」,竟不為停改。此則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④也。』

【注釋】

①舜造漆器:相傳造漆器自舜開始。

②俎(zǔ):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

③纂(zuǎn)組:即刺繡。

④反手而待:很快就可到來。

【譯文】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說:『從前虞舜製作漆器,夏禹雕飾祭器,當時勸諫的有十多人。飲食器皿一類的小事,何必苦諫?』褚遂良回答說:『從事精雕細琢會妨害農耕,編織五顏六色的彩帶會妨礙婦女的正常事務。首創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開端。有了漆器不滿足,必然要用黃金來做。有了金器還不滿足,必然要用玉石來做。所以諫諍之臣必須在事情的開端就進諫,等到已做完再勸諫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說:『你講得很對,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當,不論是在剛開始,或者是將做完,都應當及時進諫。近來我翻閱前朝史書的記載,有時臣下進諫,君主就回答說'已經做了」,或者說'已經同意做了」,終究不肯停止改正。這樣下去危亡的災禍在一反手之間就會到來。』
韓次 發表於 2025-7-1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諫諍之道發微

貞觀君臣論諫一節,實為千古治國之圭臬。太宗以"三鏡"為喻,魏徵以"漸諫"為法,二者相得益彰,共鑄貞觀之治。今試析其要義:

一、人鏡互照的認知智慧
太宗謂"以人為鏡,可明得失",此乃承襲【尚書】"鑑於先王成憲"之傳統。然其創新處在於將靜態的歷史借鑑轉化為動態的君臣互動。魏徵"隨事諫正"如明鏡鑒形,實為【周易】"君子以朋友講習"的具體實踐。值得注意的是,太宗特別強調"蕪詞拙跡"需賴"名工文匠"指正,此即【禮記】"教學相長"之理在政治場域的運用。

二、防微杜漸的諫諍藝術
褚遂良論漆器之諫,深得【老子】"為之於未有"之精髓。其"必諫其漸"的思想,與【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潰於蟻穴"遙相呼應。考諸史冊,桀紂之失非在鼎俎,而在"首創奢淫"之漸。太宗悟得"危亡之禍反手而待",正是對【孟子】"生於憂患"說的政治詮釋。

三、納諫機制的現代啟示
貞觀諫政有三重保障:其一為制度設計,沿襲秦漢諫議大夫之制;其二為帝王自覺,太宗"舉觴賜勖"實為構建"君臣師友"關係;其三為文化認同,將諫諍納入"禮"的範疇。此三者共同作用,使"主聖臣直"不再停留於理想層面。

今人讀此,當思【貞觀政要】吳兢自序所言"克遵前軌,則榮名厚利"之深意。太宗晚年猶恐"業已為之"而難改,此正是【大學】"苟日新,日日新"的生動體現。諫諍之道,非獨為政者法,實乃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之密鑰也。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7-16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諫諍之道發微

貞觀君臣論諫一節,實為千古治國之圭臬。太宗以"三鏡"為喻,遂良以"防微"立論,二者相得益彰,共構唐代諫諍制度之精義。今試析其要旨:

一、明鏡照形與自知之難
太宗謂"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實本【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之旨。其以文士工匠為喻,揭示人性固有之蔽。陸贄【奉天論奏當今所切務狀】云:"人主之患,在於自聖",正可與此互證。魏徵"隨事諫正"之效,非徒在糾謬,更在破此"自聖"之障。太宗舉觴賜臣之舉,實為建構"君臣共治"之象徵性儀式。

二、防微杜漸的諫諍哲學
褚遂良論舜造漆器事,本於【尚書·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貞"之訓。其"必金為之""必玉為之"的遞進推論,深得【周易·坤卦】"履霜堅冰至"的辯證思維。宋代司馬光【訓儉示康】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正是此理之延伸。唐太宗"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的覺悟,展現出明君對量變到質變規律的深刻認知。

三、制度性納諫的現代啟示
太宗警惕"業已為之"的託辭,實指涉官僚體系之惰性。杜佑【通典·職官典】載唐代諫官"掌諫諭得失,侍從贊相",可見制度設計之周密。今觀貞觀之治,其成功不僅在於君主開明,更在於建立"諫隨事生,官以諫存"的常態化機制。王夫之【讀通鑑論】稱"貞觀之制,諫者無諱,聽者必省",誠為的論。

要之,貞觀諫諍之道,既承"君舉必書"的史官傳統,又開"共治天下"的政治新局。其價值不在復古,而在啟示:治國之要,在於建立使"美惡必見"的制度性鏡鑒。當今治理者當以此為鑑,既需魏徵之直,更須太宗之明,二者缺一不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