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7|回覆: 2

[墨家] 【墨子】卷29非命(中)詩解2繁飾有命以教眾愚暴王作造我命由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20 20: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29非命(中)詩解2繁飾有命以教眾愚暴王作造我命由我
題文詩:
今有命者,言曰我非,作之後世,自昔三代,
有若言以,傳流今胡,先生?曰有命者,
昔也,三代之聖,善人歟?抑,
三代之暴,不肖人也?何以知之?初之列士,
大夫,慎言,此上有以,規諫君長,
下有以教,順其百姓.故上得其,居長之賞,
下得.列士大夫,聲聞不廢,流傳至今,
而天下皆,曰其力也,必不能曰,我見命焉.
是故昔者,三代暴王,不繆耳目,之淫不慎,
心志之僻,外之驅騁,田獵畢弋,內沉酒樂,
不顧國家,百姓之政,繁爲無用,暴逆百姓,
使下不親,其上是故,國爲虛厲,身在刑僇,
中不肯曰,不肖,爲政不善,必曰我命,
故且亡也.雖昔三代,之窮,亦由此也,
內之不能,善事其親,外不能善,事其君長,
惡恭儉而,好簡,飲食,而惰從事,
衣食之財,不足使身,至有饑寒,凍餒之憂,
必不能曰,不肖,從事不疾,必曰我命,
固且窮也.雖昔三代,偽民,亦猶此也,
繁飾有命,以教.久矣聖王,之患此故,
書之竹帛,琢之金石.於先王書,仲虺之告,
曰我聞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式是惡,
用喪厥.此語夏桀,之執有命,湯與仲虺,
非之.先王之書,太誓言曰:紂夷之居,
不事上帝,棄闕先神,而不祀也,乃謂,
民有命.毋僇其務,天亦棄縱,而不葆.
此言紂之,執有命也,武王以,太誓非之.
有於三代,國有曰:毋崇天,之有命也.
代百,亦言命無.於召公之,執令亦然:
趨之政哉,無天命也!惟予二人,而無造言,
不天降,我自得之.在於商夏,之詩書曰:
執有命者,暴王作造.且今天下,之士君子,
欲辯是非,利害之故,當天有命,不可,
不疾非.執有命者,天下厚害,墨子非之.
【原文】今夫有命者言曰:我非作之後世也,自昔三代有若言以傳流矣,今故先生對之(5)?曰:夫有命者,不志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也?何以知之?初之列士桀大夫(6),慎言知行(7),此上有以規諫其君長,下有以教順其百姓。故上得其居長之賞,下得其百姓之譽。列士桀大夫,聲聞不廢,流傳至今,而天下皆曰其力也,必不能曰我見命焉。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繆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外之驅騁田獵畢弋,內沉於酒樂,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爲無用,暴逆百姓,使下不親其上,是故國爲虛厲(8),身在刑僇之中,不肯曰我罷不肖,我爲刑政不善,必曰我命故且亡。雖昔也三代之窮民,亦由此也,內之不能善事其親戚,外不能善事其君長,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使身至有饑寒凍餒之憂,必不能曰我罷不肖,我從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窮。雖昔也三代之偽民,亦猶此也,繁飾有命,以教眾愚朴人。久矣!聖王之患此也,故書之竹帛,琢之金石。於先王之書【仲虺之告】曰:『我聞有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式是惡,用闕師(9)。』此語夏王桀之執有命也,湯與仲虺共非之。先王之書【太誓】之言然,曰:『紂夷之居(10),而不肯事上帝、棄闕其先神而不祀也,曰:'我民有命。」毋僇其務,天不亦棄縱而不葆。』此言紂之執有命也,武王以【太誓】非之。有於三代不國有之(11),曰:『女毋崇天之有命也。』命三不國亦言命之無也。於召公之【執令】亦然:『且(12)!政哉,無天命!惟予二人,而無造言,不自降天之哉得之(13)。』在於商、夏之【詩】、【書】曰:『命者,暴王作之。』且今天下之士君子,將欲辯是非、利害之故,當天有命者,不可不疾非也。執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是故子墨子非也。
注釋(5)故:依孫詒讓說作『胡』。對:即懟,憤恨意。(6)桀:通傑。(7)知:當作『疾』。(8)厲:即絕滅後代意。(9)用:當作『厥』,喪滅意。(10)居:疑爲『虐』。(11)不:疑作『百』。(12)且:通『徂』,往、去意。(13)此句當作:『吉不降自天,自我得之。』
文】
現在說『有命』的人說:『並不是我在後世說這種話的,自古時三代就有這種話流傳了。先生爲什麼痛恨它呢?』答道:『說'有命」的人,不知是三代的善人呢?還是三代的殘暴無能的人?』怎麼知道的呢?古時候有功之士和傑出的大夫,說話謹慎,行動敏捷,對上能規勸進諫君長,對下能教導百姓。所以上能得到君長的獎賞,下能得到百姓的讚譽。有功之士和傑出的大夫聲名不會廢止,流傳到今天。天下人都說:『是他們的努力啊!』必定不會說:『我見到了命。』所以古時三代的凶暴君王,不改正他們過多的聲色享受,不謹慎他們內心的邪僻,在外則驅車打獵射鳥,在內則耽於酒和音樂,而不顧國家和百姓的政事,大量從事無用的事,對百姓凶暴,使下位的人不敬重在上位的人。所以國家空虛,人民亡種,自己也受到刑戮的懲罰。不肯說:『我疲懶無能,我沒做好刑法政事。』必然要說:『我命中本來就要滅亡。』即使是古時三代的貧窮人,都是這樣說。對內不能好好地對待雙親,在外不能好好地對待君長。厭惡恭敬勤儉而喜好簡慢輕率,貪於飲食而懶於勞作。衣食財物不足,至使有饑寒凍餒的憂患。必不會說:『我疲懶無能,不能勤快地勞作。』一定說:『我命里本來就窮。』即使是三代虛偽的人,也都這樣說。粉飾『有命』之說,以教唆那些愚笨樸實的人。
    聖王擔憂這個問題已經很久了。所以把它寫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在先王的書【仲虺之告】中說:『我聽說夏代的人詐稱天命,宣布天命於世,所以天帝痛恨他,喪失了他的軍隊。』這是說夏朝的君王桀主張『有命』,湯與仲虺共同批駁他。先王的書【太誓】也這樣說,道:『紂很暴虐,不肯侍奉上帝,拋棄他的先人的神靈而不祭祀。說:'我有命/不努力從事政事,天帝也拋棄了他而不去保佑。』這是說紂主張『有命』,武王作【太誓】反駁他。在三代百國書上也有這樣的話,說:『你們不要崇奉天是有命的。』三代百國也都說沒有命。召公的【執令】也是如此:『去吧!要虔敬!不要相信天命。只有我倆而不能相互誡勉嗎?吉利並不是上天降下的,而是我們自己得到的。』在商夏時的詩、書中說:『命是凶暴的君王捏造的。』
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想要辨明是非利害的原因,對於主張『有命』的人,不能不趕快批駁。主張『有命』的人,是天下的大害,所以墨子反對他們。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7-14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非命中】辨義:命由人造與暴王飾命之謬

【墨子·非命】三篇乃批駁宿命論之宏文,中篇尤著力揭露"有命論"乃暴王愚民之術。今觀所引片段,雖文辭簡奧,然其要義可析爲三層:

一、有命論者之偽托傳統
文中揭示有命論者"自昔三代有若言以傳流"之說,實爲虛構歷史權威之伎倆。墨子直指此乃"不知昔也"的偽造,蓋因三代聖王治世之本在於"強力從事"(【非命下】),非坐待天命。考【尚書·湯誓】"時日曷喪"之誓,商湯革命正顯"命由人造"之理,與有命論者所述三代全然相悖。

二、聖王與暴王之辨
墨子以"三代之聖善人歟"設問,暗含對歷史人物的二元判斷。聖王如禹"形勞天下"(【莊子·天下】)、周公"一沐三捉發"(【史記·魯周公世家】),皆以人力改天命;而桀紂之流"矯天命以自飾"(【非命上】),恰是"繁飾有命以教眾愚"的典型。此辨與孔子"爲仁由己"(【論語·顏淵】)相通,然墨家更強調統治者對命論的政治操縱。

三、"我命由我"的實踐哲學
"暴王作造"與"我命由我"形成尖銳對立。墨子主張"賴其力者生"(【非樂上】),此"力"既指庶民耕作紡織,亦含士人"上說下教"的能動精神。【非命中】所謂"發憲出令,設爲賞罰"正是要建立"人力-制度-命運"的轉化機制,較之儒家"修身俟命"更具制度建構意識。

墨家此論在戰國語境中實具雙重批判:既破陰陽家"五德終始"的神秘史觀,亦刺儒家"死生有命"(【論語·顏淵】)可能衍生的消極。其以"三表法"(【非命上】)檢驗命論真偽,展現早期經驗理性精神。然須辨明者,墨子非全盤否定"天志",而是反對將命運絕對化,此中辯證值得今人深思。

(全文798字)
真衣 發表於 2025-7-31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非命中】"繁飾有命以教眾愚"章義疏

【墨子·非命】三篇乃墨家批判宿命論之核心文獻,其中中篇"繁飾有命以教眾愚"章尤爲精警。此章直指"命定說"乃暴王愚民之術,其文曰:"今有命者言曰:我非作之後世,自昔三代有若言以傳流矣。先生懟之曰:有命者不知昔也,三代之聖善人歟?抑往昔..."(據孫詒讓【墨子間詁】校勘)此段對話體論述,實爲墨家"非命"思想之精髓。

一、"命定說"的統治本質
所謂"繁飾有命",指統治者以華美辭藻包裝命定論。墨子揭示此乃"暴王作造"之術:夏桀商紂之流假託"天命在我",實則"我命由我"——將個人意志偽裝爲天命。這種"以教眾愚"的手段,使百姓安於現狀而不思變革,正如【非命下】所斥"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二、歷史批判的辯證方法
墨子採用"三表法"中的"原察百姓耳目之實",通過歷史考證揭穿謊言。所謂"自昔三代有若言"乃偽命題,因"三代之聖善人"(禹湯文武)皆主張"強力從事"(【非樂上】)。文中"先生懟之"的論辯方式,正體現墨家"辯乎言談"的實證精神,以歷史事實破除虛妄傳說。

三、"非命"說的現代啟示
墨家強調"賴其力者生"(【非樂上】),此章"我命由我"的深層意涵,實爲對主體能動性的肯定。在戰國命定論盛行之際,墨子直指"有命者不知昔"的歷史無知,其思想與儒家"知其不可而爲之"相通,而比道家"安之若命"更具實踐品格。今日觀之,這種反對思想蒙昧主義的態度,仍具深刻啟蒙意義。

要之,此章通過解構"命定說"的歷史虛構性,揭露其作爲統治工具的本質。墨家"非命"非僅哲學論辯,更是政治批判,其"強力而爲"的主張,對當代破除各種形式的決定論仍有鏡鑒價值。(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