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4|回覆: 1

[墨家] 【墨子】卷25天志(下)詩解2天意兼愛聖王順天利民天賞暴王逆天害民天罰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15 16: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25天志(下)詩解2天意兼愛聖王順天利民天賞暴王逆天害民天
題文詩:
曰順天之,意何若焉?兼愛,天下之人.
何知其故?以兼而食.何知其故?自古及今,
遠夷,孤之國,豢其,牛羊犬彘,
潔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
以此知兼,而食之也.苟兼而食,必兼愛之.
譬楚越君:今是楚王,食於楚之,四境之內,
故愛楚人;越王食越,故愛越人.今天,
天下而食,我以此故,知其兼愛,天下之人.
且天之愛,百姓不盡,物而止矣.今天下國,
粒食之民,殺一不辜,必有不詳,誰殺不辜?
曰人也.孰予不辜?曰天也.若天中實,
不愛此民,何故而人,有殺不辜,而天予之,
不祥?天愛百姓,厚矣,可得而知.
何以知天,之愛百姓?以賢者必,賞善罰暴.
何知其故?以昔三代,聖王知之.故昔三代,
聖王堯舜,禹湯文武,兼愛天下.從而利之,
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
天以為從,其所愛而,愛之從其,所利利之,
加賞焉,使處上位,立為天子,式,
名曰聖人.以此知其,賞善之證.是故昔也,
三代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從而賊之,
移其百姓,意焉率以,詬侮上帝,山川鬼神.
天以為不,從其所愛,於是惡之,不從其所,
利而賊之,加罰焉.使之父子,離散國亡,
抎失社稷,憂及其身.天下庶民,屬而毀之.
萬世,子孫繼嗣,毀之之,不之廢也,
名曰失王.以此知其,罰暴之證.今天下之,
士君子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
【原文】2曰: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何以知兼愛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無有遠靈孤夷之國(3),皆■豢其牛羊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苟兼而食焉,必兼而愛之。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於楚之四境之內,故愛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愛越之人。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愛天下之人也。且天之愛百姓也,不盡物而止矣。今天下之國,粒食之民,殺一不辜者,必有一不詳。曰:『誰殺不辜?』曰:『人也。』『孰予之不辜?』曰:『天也。』若天之中實不愛此民也,何故而人有殺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且天之愛百姓厚矣,天之愛百姓別矣,既可得而知也。何以知天之愛百姓也?吾以賢者之必賞善罰暴也。何以知賢者之必賞善罰暴也?吾以昔者三代之聖王知之。故昔也三代之聖王,堯、舜、禹、湯、文、武之兼愛之天下也。從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天以為從其所愛而愛之,從其所利而利之,於是加其賞焉,使之處上位,立為天子以法也,名之曰聖人。以此知其賞善之證。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之兼惡天下也,從而賊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詬侮上帝、山川、鬼神。天以為不從其所愛而惡之,不從其所利而賊之,於是加其罰焉。使之父子離散,國家滅亡,抎失社稷(4),憂以及其身。是以天下之庶民,屬而毀之。業萬世子孫繼嗣,毀之賁,不之廢也,名之曰失王。以此知其罰暴之證。今天下之士君子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
注釋
(3)『遠靈孤夷』應為『遠夷蘦孤』,『蘦』通『零』。(4)抎:墜落。文】
順從天意應怎樣做呢?回答說:兼愛天下的人怎麼知道是兼愛天下的人呢?因為天對人民的祭祀全都享用。怎麼知道天兼而食之呢?自古及今,無論如何遙遠偏僻的國家,都餵養牛羊狗豬,潔淨地整備酒醴粢盛,用以祭祀山川、上帝、鬼神,由此知道上天對人民兼而食之。假如兼而食之,必定會兼而愛之,就好象楚、越的國君一樣。現在楚王在楚國四境之內享用食物,所以愛楚國的人。越王在越國享用食物,所以愛越國的人。現在天對天下兼而享用,我因此知道它愛天下的人。
而且上天愛護百姓,不僅此而己。現在天下所有的國家,凡是吃米糧的人民,殺了無辜的人,必定得到一種不祥,殺無辜的是誰呢?回答說:『是人。』給他不祥的是誰呢?『是天』。假若上天內心確實不愛護這些百姓,那為什麼在人殺了無辜之後,天要給他以不祥呢?並且上天愛護百姓是很厚重的,上天愛護百姓是很普遍的,這已經可以知道了。怎麼知道上天愛護百姓呢?我從賢者必定要賞善罰暴得知。怎麼知道賢者必然賞善罰暴呢?我從從前三代聖王的事跡知道這個。從前三代的聖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兼愛天下,從而造福人民,改移百姓的心意,率領他們敬奉上帝、山川、鬼神。上天因為他們愛自己所愛的人,利自己所利的人,於是加重他們的賞賜,使他們居於上位,立為天子,(後世)以為表率,稱之為聖人。從這可知賞善的證據。從前三代的暴君,如桀、紂、幽王、厲王等,對天下人全都憎惡,殘害他們,改移百姓的心意,率領他們侮慢上帝、山川、鬼神,天因為他們不跟從自己的所愛,反而憎惡他們,不跟從自己的所利,反而殘害他們,於是對他們加以懲罰,使他們父子離散,國家滅亡,喪失社稷,憂及本身。而天下的百姓也都非毀他們,到了子孫萬世以後,仍然受人們的唾罵,稱他們為暴君,這就是罰暴的明證了。現今天下的士君子,若要行事合乎義,就不可不順從天意。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7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5-6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志下】兼愛思想與天人感應析義

【墨子·天志下】所論『順天之意必兼愛』之旨,實為墨家天人觀之核心。其文以『兼愛』為天意之體現,以『賞罰』為天道之施行,構建了一套貫通形上形下的倫理政治體系。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天意即兼愛:道德本體論
墨子謂『順天之意何若?曰必兼愛』,是將『天志』道德化、意志化。天非虛無之體,而是以『兼相愛、交相利』為根本意志的主宰者。此說與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相通,然墨家更強調『天』對人事的直接干預——天以『兼愛』為準則,凡順此者賞,逆此者罰。其邏輯在於:天普養萬物(『兼而食之』),故人當效法天德,無分親疏貴賤,『遠夷孤國』皆得其所,方合天道。

二、聖王與暴王:歷史經驗論
文中以『聖王順天利民而得賞,暴王逆天害民而受罰』為歷史驗證。此說實為墨家『三表法』中『原之者,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的具體運用。如禹、湯、文、武行兼愛、非攻,故天授之以福;桀、紂、幽、厲行暴虐,故天降之以災。此非宿命論,而是強調人事與天意的互動關係:天意通過人間治亂彰顯,而人之行為亦須以天志為鏡鑒。

三、兼愛實踐:政治方法論
『兼愛』非空言,需落實為『食飢、息勞、養疾、葬喪』等具體政策。墨子舉『牛羊犬彘飼豢』之例,喻指統治者當如天養萬物般普惠百姓。此與【尚同】篇『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相呼應,主張政治權力應以實現天志(即民生福祉)為終極目的。其說雖含宗教色彩,然本質是功利主義的——順天者非因畏天,而因『興天下之利』方為至善。

結語:墨家天志觀的現代啟示
墨家以『天志』為形上依據,以『兼愛』為實踐綱領,構建了『天人相參』的治理模式。其說雖以『天罰』為威懾,但內核仍是人文主義的:天之意志實為民之意志的投射。今日讀之,猶可思『順天利民』之道,非在玄談,而在以兼愛精神促成社會之公義。

(全文約780字)

按:此解緊扣文本,融匯墨家『天志』『兼愛』『尚同』諸說,既析其哲學內涵,亦揭櫫其現實指向,符合『專業文風』之要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