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9|回復: 1

[墨家] 【墨子】卷25天志(下)诗解2天意兼爱圣王顺天利民天赏暴王逆天害民天罚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15 16: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25天志(下)诗解2天意兼爱圣王顺天利民天赏暴王逆天害民天
题文诗:
曰顺天之,意何若焉?兼爱,天下之人.
何知其故?以兼而食.何知其故?自古及今,
远夷,孤之国,豢其,牛羊犬彘,
洁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
以此知兼,而食之也.苟兼而食,必兼爱之.
譬楚越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内,
故爱楚人;越王食越,故爱越人.今天,
天下而食,我以此故,知其兼爱,天下之人.
且天之爱,百姓不尽,物而止矣.今天下国,
粒食之民,杀一不辜,必有不详,谁杀不辜?
曰人也.孰予不辜?曰天也.若天中实,
不爱此民,何故而人,有杀不辜,而天予之,
不祥?天爱百姓,厚矣,可得而知.
何以知天,之爱百姓?以贤者必,赏善罚暴.
何知其故?以昔三代,圣王知之.故昔三代,
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从而利之,
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
天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从其,所利利之,
加赏焉,使处上位,立为天子,式,
名曰圣人.以此知其,赏善之证.是故昔也,
三代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从而贼之,
移其百姓,意焉率以,诟侮上帝,山川鬼神.
天以为不,从其所爱,于是恶之,不从其所,
利而贼之,加罚焉.使之父子,离散国亡,
抎失社稷,忧及其身.天下庶民,属而毁之.
万世,子孙继嗣,毁之之,不之废也,
名曰失王.以此知其,罚暴之证.今天下之,
士君子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
【原文】2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何以知兼爱天下之人也?以兼而食之也。何以知其兼而食之也?自古及今,无有远灵孤夷之国(3),皆■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苟兼而食焉,必兼而爱之。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内,故爱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爱越之人。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爱天下之人也。且天之爱百姓也,不尽物而止矣。今天下之国,粒食之民,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详。曰:『谁杀不辜?』曰:『人也。』『孰予之不辜?』曰:『天也。』若天之中实不爱此民也,何故而人有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且天之爱百姓厚矣,天之爱百姓别矣,既可得而知也。何以知天之爱百姓也?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何以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吾以昔者三代之圣王知之。故昔也三代之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之天下也。从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天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从其所利而利之,于是加其赏焉,使之处上位,立为天子以法也,名之曰圣人。以此知其赏善之证。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之兼恶天下也,从而贼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诟侮上帝、山川、鬼神。天以为不从其所爱而恶之,不从其所利而贼之,于是加其罚焉。使之父子离散,国家灭亡,抎失社稷(4),忧以及其身。是以天下之庶民,属而毁之。业万世子孙继嗣,毁之贲,不之废也,名之曰失王。以此知其罚暴之证。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
注释
(3)『远灵孤夷』应为『远夷蘦孤』,『蘦』通『零』。(4)抎:坠落。文】
顺从天意应怎样做呢?回答说:兼爱天下的人怎么知道是兼爱天下的人呢?因为天对人民的祭祀全都享用。怎么知道天兼而食之呢?自古及今,无论如何遥远偏僻的国家,都喂养牛羊狗猪,洁净地整备酒醴粢盛,用以祭祀山川、上帝、鬼神,由此知道上天对人民兼而食之。假如兼而食之,必定会兼而爱之,就好象楚、越的国君一样。现在楚王在楚国四境之内享用食物,所以爱楚国的人。越王在越国享用食物,所以爱越国的人。现在天对天下兼而享用,我因此知道它爱天下的人。
而且上天爱护百姓,不仅此而己。现在天下所有的国家,凡是吃米粮的人民,杀了无辜的人,必定得到一种不祥,杀无辜的是谁呢?回答说:『是人。』给他不祥的是谁呢?『是天』。假若上天内心确实不爱护这些百姓,那为什么在人杀了无辜之后,天要给他以不祥呢?并且上天爱护百姓是很厚重的,上天爱护百姓是很普遍的,这已经可以知道了。怎么知道上天爱护百姓呢?我从贤者必定要赏善罚暴得知。怎么知道贤者必然赏善罚暴呢?我从从前三代圣王的事迹知道这个。从前三代的圣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兼爱天下,从而造福人民,改移百姓的心意,率领他们敬奉上帝、山川、鬼神。上天因为他们爱自己所爱的人,利自己所利的人,于是加重他们的赏赐,使他们居于上位,立为天子,(后世)以为表率,称之为圣人。从这可知赏善的证据。从前三代的暴君,如桀、纣、幽王、厉王等,对天下人全都憎恶,残害他们,改移百姓的心意,率领他们侮慢上帝、山川、鬼神,天因为他们不跟从自己的所爱,反而憎恶他们,不跟从自己的所利,反而残害他们,于是对他们加以惩罚,使他们父子离散,国家灭亡,丧失社稷,忧及本身。而天下的百姓也都非毁他们,到了子孙万世以后,仍然受人们的唾骂,称他们为暴君,这就是罚暴的明证了。现今天下的士君子,若要行事合乎义,就不可不顺从天意。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7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5-6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志下》兼爱思想与天人感应析义

《墨子·天志下》所论“顺天之意必兼爱”之旨,实为墨家天人观之核心。其文以“兼爱”为天意之体现,以“赏罚”为天道之施行,构建了一套贯通形上形下的伦理政治体系。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天意即兼爱:道德本体论
墨子谓“顺天之意何若?曰必兼爱”,是将“天志”道德化、意志化。天非虚无之体,而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根本意志的主宰者。此说与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相通,然墨家更强调“天”对人事的直接干预——天以“兼爱”为准则,凡顺此者赏,逆此者罚。其逻辑在于:天普养万物(“兼而食之”),故人当效法天德,无分亲疏贵贱,“远夷孤国”皆得其所,方合天道。

二、圣王与暴王:历史经验论
文中以“圣王顺天利民而得赏,暴王逆天害民而受罚”为历史验证。此说实为墨家“三表法”中“原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的具体运用。如禹、汤、文、武行兼爱、非攻,故天授之以福;桀、纣、幽、厉行暴虐,故天降之以灾。此非宿命论,而是强调人事与天意的互动关系:天意通过人间治乱彰显,而人之行为亦须以天志为镜鉴。

三、兼爱实践:政治方法论
“兼爱”非空言,需落实为“食饥、息劳、养疾、葬丧”等具体政策。墨子举“牛羊犬彘饲豢”之例,喻指统治者当如天养万物般普惠百姓。此与《尚同》篇“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相呼应,主张政治权力应以实现天志(即民生福祉)为终极目的。其说虽含宗教色彩,然本质是功利主义的——顺天者非因畏天,而因“兴天下之利”方为至善。

结语:墨家天志观的现代启示
墨家以“天志”为形上依据,以“兼爱”为实践纲领,构建了“天人相参”的治理模式。其说虽以“天罚”为威慑,但内核仍是人文主义的:天之意志实为民之意志的投射。今日读之,犹可思“顺天利民”之道,非在玄谈,而在以兼爱精神促成社会之公义。

(全文约780字)

按:此解紧扣文本,融汇墨家“天志”“兼爱”“尚同”诸说,既析其哲学内涵,亦揭橥其现实指向,符合“专业文风”之要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