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4|回复: 1

[墨家] 《墨子》卷23天志(上)诗解3兼明兼有兼食利民义政顺天力政逆天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14 1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卷23天志(上)诗解3兼明兼有兼食利民义政顺天力政逆天
题文诗:
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百姓?以其兼明.
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有,何以知其,
兼而有之?以其兼食.何以知其,兼而食焉?
四海之内,粒食之民,皆饲牛羊,犬彘,
洁为粢盛,备以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
天有邑人,何用弗爱?且吾言杀,一不辜必,
有一不祥.杀无辜者,谁也人也.予之不祥,
谁也天也.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
何故以人,与人相杀,天予不祥?此我所以,
知天之爱,天下百姓.顺天意者,政也;
反天意者,政也.义政奈何?墨子言曰:
处大国也,不攻小国,处大家亦,不篡小家,
强不劫弱,贵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此必,
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也者,
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
力政者则,与此异也,其言非此,行反此,
驰也.处大以,攻小国处,大家篡小,
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此上不利,
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不利也,
无所利之,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
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也,
匠人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方,
曰中者是,不中者非.今天下士,君子之书,
不可胜载,语不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
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何以知之?曰我,
天下明法,以度之也.执义真情,正己正人.
《原文》3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何以知其兼而有之?以其兼而食焉。何以知其兼而食焉?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天有邑人,何用弗爱也?且吾言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杀无辜者谁也?则人也。予之不祥者谁也?则天也。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何故以人与人相杀,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也。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然义政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力政者则与此异,言非此,行反此,犹幸驰也(9)。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不利无所利,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员,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注释(9)“幸”为“偝”字之误,同“背”。

文》
既然如此,那么怎么知道上天爱护天下的百姓呢?因为他对百姓能全部明察。怎么知道他对百姓全都明察呢?因为他能全部抚养。怎么知道他全部抚养呢?因为他全都供给食物。怎么知道他全都供给食物呢?因为四海之内,凡是吃谷物的人,无不喂牛羊,养猪狗,洁净地做好粢盛酒醴,用来祭祀上帝鬼神。天拥有下民,怎么会不喜爱他们呢?而且我曾说过,杀了一个无辜的人,必遭到一桩灾祸。杀无辜之人的是谁呢?是人。给这人灾祸的是谁呢?是天。如果认为天不爱天下的百姓,那么为什么人与人相杀害,天为什么要降给他灾害呢?这是我所以知道天爱护天下百姓的缘故。
    顺从天意的,就是仁义政治;违反天意的,就是暴力政治。那么义政应怎么做呢?墨子说:“居于大国地位的不攻打小国,居于大家族地位的不掠夺小家族,强者不强迫弱者,贵人不傲视贱人,狡诈的不欺压愚笨的。这就必然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做到这三利,就会无所不利。所以将天下最好的名声加给他,称他们为圣王。而力政则与此不同:他们言论不是这样,行动跟这相反,犹如背道而驰。居于大国地位的攻伐小国,居于大家族地位掠夺小家族,强者强迫弱者,贵者傲视贱者,狡诈的欺压愚笨的。这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者不利,就没有什么利了。所以将天下最坏的名声加给他,称之为暴王。”
     墨子说道:“我们有了上天的意志,就好象制车轮的有了圆规,木匠有了方尺。轮人和木匠拿着他们的规和尺来量度天下的方和圆,说:'符合二者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现在天下的士君子的书籍多得载不完,言语多得不能尽计,对上游说诸侯,对下游说有名之士,但他们对于仁义,则相差很远。怎么知道呢?回答说:我得到天下的明法来衡量他们。”
吾是楚天 发表于 2025-7-2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天志上》"兼明兼有兼食"章义疏

《天志》三篇乃墨家"尊天事鬼"思想之枢要,上篇第三章以"兼明、兼有、兼食"三喻层层递进,阐发"天爱百姓"之旨,进而导出"义政顺天,力政逆天"的政道观。兹分疏如次:

一、天志之爱的三重验证
墨子立论善用"三表法",本章即以经验事实论证天志:
1. 兼明:天无私照,"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兼爱下》),无分贵贱皆蒙其光,此即"天兼明天下"之实证。
2. 兼有:天生万物以养人,"降粟菽藿藜"(《尚贤中》),山川草木皆为民用,足见天"兼有"万物而公之于众。
3. 兼食:四时运行,风雨霜露滋养百谷,"天之为寒热也节,四时调"(《天志中》),使万民得食,此即"兼食"之德。

此三喻暗合《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之意,而墨家更强调天之"有为",其爱民非虚言,乃通过自然秩序具体显现。

二、义政与力政的天人分判
由天志之爱引申出政治哲学:
义政:圣人法天而行,"兼相爱,交相利","发政施教,赏善罚暴"(《尚同》),此顺天之道,犹天普降甘霖而无偏私。
力政:暴君"别相恶,交相贼","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辞过》),此逆天之行,犹违四时之序而竭泽而渔。

墨子以"顺逆"定政之善恶,实将儒家"天命靡常"改造为具象化的天人感应说,而评判标准则在于是否践行"兼利天下"的实用伦理。

三、墨家天志观的独特性
较之儒家"天命"的德性化、道家"天道"的自然化,墨家天志特色有三:
1. 人格性:天有明确意志,"欲义而恶不义"(《天志上》),近乎人格神;
2. 功利性:天之爱民体现为物质恩惠,非仅精神眷顾;
3. 契约性:"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天志上》),形成"行善-得天佑"的因果链条。

此说虽受《诗经》"皇矣上帝"影响,然其理性论证方式与宗教色彩之结合,实为先秦思想史所罕见。

结语
本章以"天爱"证"人政",将宇宙论与政治学贯通。墨家之天,非虚无缥缈之存在,而是通过"兼明、兼有、兼食"的实在福祉显现其意志。后世"民胞物与"之说,或可溯源于此,然墨家更重制度性实践,此其所以为"显学"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严守墨家文本本义,参以《尚贤》《兼爱》诸篇互证,避免以儒解墨之弊。句式取法先秦论说文体,力求简峻有力。
彭岐玉 发表于 2025-8-2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志上》第三段阐微:兼爱利民与顺天逆天之辨

《墨子·天志上》此段以层层递进之逻辑,论证天志兼爱百姓之实然,其文虽简而义理深邃。墨家立论之核心,在于以"天志"为最高准则,而"兼爱""利民"乃其具体体现。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天志之兼爱:明、有、食三证
文中以"兼明""兼有""兼食"三层次证成天志之爱民:
1. 兼明:天无所不照,日月普临而无偏私,此即"天监在下"(《诗经·大雅》)之意,体现天志之公正性。
2. 兼有:天生万物以养万民,《尚书·泰誓》云"惟天地万物父母",天既为万物之本,自当兼怀一切。
3. 兼食:天降百谷、雨露以滋养众生,《周易·系辞》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正与此相通。

此三证环环相扣,由天象之普照(明),推至造化之包容(有),终归于生生之德(食),足见墨子非徒言抽象之爱,乃以自然法则为实证。

二、义政与力政:顺逆天志之判
墨子进而提出"义政顺天,力政逆天"之政治哲学:
义政:以兼爱为本,利民为务,如禹治水、汤祷旱,皆"顺天之意"(《墨子·天志中》),故得天佑。
力政:以征伐为能,残民自肥,如桀纣暴虐,"天乃永命"(《尚书·召诰》),终致覆亡。

此说实承《尚书》"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之传统,而更强调"天志"之客观性——天非喜怒无常之神,乃以"兼爱利民"为恒定法则。

三、当代启示:兼爱思想之现代意义
墨家天志论虽以宗教语言表述,其内核实为理性主义之伦理观:
1. 普世关怀:"兼爱"超越血缘差等,与今世人权平等理念暗合。
2. 生态智慧:天"兼食"万物之说,警示人类当效法天之厚生,不可竭泽而渔。
3. 政治伦理:顺天者必以民利为衡,此与"民为邦本"传统一脉相承。

结语
《天志》此段以简峻之笔,剖明天人关系之要义:天之爱民非虚言,见于造化之实;人之顺天非畏威,本于义利之辨。读《墨子》者,当由此体认其"摩顶放踵利天下"之精神,而非拘于"天志"形式之言。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谨守墨家"三表法",引《诗》《书》为"本之者",析自然现象为"原之者",论政治实践为"用之者",以证成其说。学者若欲深究,可参看孙诒让《墨子间诂》及梁启超《墨子学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