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8|回复: 2

[墨家] 《墨子》卷13尚同(下)诗解4圣王用贤不往而视导民信富明罚其后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7 17: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卷13尚同(下)诗解4圣王用贤不往而视导民信富明罚其后
题文诗:
故古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
羽翼皆良,外为之人,助之视听,众故,
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
光誉令闻,先人发之.信身从事,故利若此.
古语:一目之视,不若二目;一耳之听,
不若二耳;一手之操,不若二手,也.
唯能信身,而从事也,故利若此.故古圣王,
之治天下,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人,
皆未,圣王而能,得而赏之.千里之内,
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圣王罚之.
故唯毋以,圣王聪耳,明目欤?岂能一视,
通见,千里外哉?岂能一听,通闻,
千里外哉?圣王能,不往而视,不就而听,
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周流天下,
无所重足,为之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
是故墨子,曰凡使民,尚同,爱民不疾,
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
富贵以导,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
君上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非信不富.
是以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
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欲中,
圣王之道,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
尚同之说,不可不察.尚同,政本治要.
《原文》4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助之视听者众。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先人发之。唯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夫唯能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之。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7),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
注释(7)“道”通“导”。
文》
  所以古时的圣王治理天下,他所选择作为自己左右辅佐的人,都是贤良。在外边做事的人,帮助他察看和听闻的人很多。所以(他)和大家一起谋划事情,要比别人先考虑周到;和大家一起办事,要比别人先成功,(他的)荣誉和美好的名声要比别人先传扬出去。唯其以诚信从事,所以有这样多的利益。古时有这样的话,说:“一只眼睛所看到的,不如两只眼睛所看到的;一只耳朵听到的,不如两只耳朵听到的;一只手操拿,不如两只手强。”惟其以诚信从事,所以如此有利。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千里之外的地方有个贤人,那一乡里的人还未全都听到或见到,圣王已经得悉而予以赏赐了。千里之外的地方有一个暴人,那一乡里的人还未全部听到或见到,圣王已经得悉而予以惩罚了。所以认为圣王是耳聪目明吧?难道张眼一望就到达千里之外吗?倾耳一听就到达千里之外吗?圣王不会亲自前去看,不会靠近去听。然而使天下从事寇乱盗贼的人走遍天下无处容足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以尚同原则治政的好处。
    所以墨子说:“凡是使百姓尚同的,如果爱民不深,百姓就不可使令。即是说:必须切实爱护他们,以诚信之心拥有他们。用富贵引导于前,用严明的惩罚督率于后。象这样施政,即使要想人民不与我一致,也将办不到。”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们,如果心中确实将行仁义,追求做上士,上要符合圣王之道,下要符合国家百姓之利,因此对尚同这一主张不可不予以审察。尚同是施政的根本和统治的关键。”
姚改 发表于 2025-7-23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尚同下》圣王用贤之道发微

《墨子》卷十三《尚同下》所载"圣王用贤不往而视,导民信富明罚其后"章,实为墨家政治哲学之精髓。此章揭示古圣王治世之要义,以"差论自左右"为枢机,构建"羽翼皆良"之贤能体系,其治理智慧至今犹具深湛启示。

一、圣王用贤之立体架构
墨子曰:"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皆良",此乃层级式贤能政治之典范。"差论"者,谓量才授职;"自左右"者,示近臣之选。圣王以自身为核心,向外辐射三层治理网络:左右近臣为第一层,羽翼辅弼为第二层,外为助视听者为第三层。此结构暗合《尚书·尧典》"明明扬侧陋"之旨,较之儒家"亲亲尊尊"更显功利实效。尤其"外为之人助之视听"的机制,实开后世"采风观政"制度之先河。

二、贤能政治之运作效能
"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二句,凸显墨家实用主义特征。王焕镳《墨子集诂》解此谓:"圣王集众智故谋无遗策,聚众力故事无不成。"此与《尚同中》"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明"相呼应,形成完整的认识论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特别强调"先人"的时间优势,暗含信息传递效率与决策时效性的现代管理思想。

三、明信赏罚的治理逻辑
"导民信富明罚其后"八字,构成墨家治术闭环。"导民信"承《尚同》"上下情请为通"之说,建立政府公信力;"富"字体现《节用》《非乐》等篇的经济主张;"明罚其后"则与《尚同中》"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形成互文。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治理手段,较之法家更为温和,比儒家更具操作性。

四、光誉令闻的治理效应
篇末"光誉令闻"之效,实为墨家"尚贤"理论的终极验证。《墨子·尚贤上》云:"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此章所示圣王通过建立贤能体系,最终实现"谋事得、举事成"的治理目标,继而获得美誉流传。这种功利主义的政治评价标准,与儒家"王道德化"形成鲜明对比。

要而论之,此章虽简,却完整呈现墨家"尚同-尚贤"的政治逻辑:通过层级式贤能选拔(差论自左右),建立高效行政系统(助之视听),实施信赏必罚(导民信富明罚),最终达成治理目标(光誉令闻)。其理性设计之精密,实践导向之明确,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今日观之,其中蕴含的组织管理学智慧,仍值得深入开掘。

(全文798字)
591425752 发表于 2025-7-26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尚同下》圣王用贤之道发微

《尚同下》此章所论,实为墨家政治哲学之精髓,阐发圣王治世‘用贤’‘视听’‘导民’三要义。其文虽简,而理致深远,今试析之。

一、圣王用贤:羽翼皆良,谋事先得
‘差论自左右羽翼皆良’者,谓圣王选贤任能,必择德才兼备之士为股肱。《尚贤》篇云:‘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与此互为表里。墨子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此‘外为之人助视听’之真谛。贤者非徒侍从,实为‘耳目’与‘智囊’,故能‘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此与《管子·明法解》‘明主之治也,明于分职而督其成事’相契,皆强调分工协作之效。

二、不往而视:以众智代独断
‘不往而视’四字尤堪玩味。圣王不恃一己之明,而赖众贤之察,《尚同中》所谓‘天子之视听也神’者,正因‘助之视听者众’。此制与儒家‘民本’异曲同工,然墨家更重制度性设计:自里长至天子,层级尚同,信息通达,如网在纲。故‘光誉令闻’(美誉远播)非虚誉,乃众贤共治之实效。

三、导民信富,明罚其后
‘导民信富’者,使民知勤勉致富必得保障,此‘兼相爱,交相利’之落实;‘明罚其后’者,非滥刑也,乃‘赏当贤,罚当暴’(《尚贤中》)之谓。墨子言‘富’不讳利,然必以‘信’为基,与儒家‘富而后教’互补。其‘明罚’思想更近法家,然目的在‘刑期无刑’,与商韩之‘重轻罪’迥异。

结语:尚同与尚贤之辩证
此段可见墨家‘尚同’非专制,实以‘尚贤’为前提。圣王统众而不专断,明罚而不酷烈,导民而不愚民,诚为古典政治哲学之卓见。今人读之,犹可思‘如何集众智以成治道’之永恒命题。

(全文约780字)

按:释文严守墨家义理,参以《尚贤》《尚同》诸篇互证,兼辨其与儒法之别。文风求简净,避琐碎考证,直指思想核心,庶几合于‘述大义而不凿’之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