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9|回覆: 2

[道學研究] 【墨子】卷22節喪(節用下)詩解1仁者為度富眾治之厚葬久喪三利為鑑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26 16: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22喪(節用下)詩解1仁者為度富眾治之厚葬久喪三利為鑑
題文詩:
墨子言曰:仁者之為,天下度也,之無以,
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今孝子之,為親度也,
將奈何哉?曰親貧則,從事富之;人民寡則,
從事眾之;眾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於此,
有力不足,不贍,,然後已矣.
之有,餘力,隱謀遺利,不為親,
為之者矣.若三務者,孝子者也,之為親度,
若此;雖仁者之,為天下度,亦猶此也.
曰天下貧,從事富之;人民寡則,從事眾之;
眾而亂則,從事治之.當其於此,有力不足,
不贍,,然後已矣.之有,
餘力,隱謀遺利,不為天下,為之者矣.
若三務者,此仁者之,為天下度,既若此矣.
逮至三代,聖王既沒,天下失義.後世君子,
或以厚葬,久喪以為,仁也義也,孝子事也;
或以厚葬,久喪以為,非仁義也,非孝子事.
曰二子者,言則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
祖述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也.言即相非,
行即相反,於此乎之,後世君子,皆疑惑乎,
二子者言.若苟疑惑,乎二子言,然則姑嘗,
觀之,為政乎,國家萬民.計厚葬,
久喪奚當,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
用其,厚葬久喪,實可以,富貧眾寡,
定危治亂!此仁義也,孝子之事,為人謀者,
不可不勸.仁者將興,天下,遂乃賈而,
使民譽之,終勿廢也.使法,其言用謀,
厚葬久喪,實不可以,富貧眾寡,定危理亂!
此非仁義,非孝子事.為人謀者,不可不沮.
仁者將求,除之天下,相廢非之,終身勿為.
且故,天下之利,除天下害,令國百姓,
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仁者真情,
真情利民,利民富民,眾民治民,真情牧民.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2)。』今孝子之為親度也,將奈何哉?曰:親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眾之;眾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於此也,亦有力不足,財不贍,智不智(3),然後已矣。無敢舍餘力,隱謀遺利,而不為親為之者矣。若三務者,孝子之為親度也,既若此矣。雖仁者之為天下度,亦猶此也。曰:天下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眾之;眾而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於此,亦有力不足,財不贍,智不智,然後已矣。無敢舍餘力,隱謀遺利,而不為天下為之者矣。若三務者,此仁者之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今逮至昔者,三代聖王既沒,天下失義。後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喪,以為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喪,以為非仁義,非孝子之事也。曰二子者,言則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也。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於此乎後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則姑嘗傳而為政乎國家萬民而觀之(4)。計厚葬久喪,奚當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謀,厚葬久喪,實可以富貧眾寡、定危治亂乎!此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為人謀者,不可不勸也。仁者將興之天下,誰賈而使民譽之,終勿廢也。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謀,厚葬久喪,實不可以富貧眾寡、定危理亂乎!此非仁非義、非孝子之事也。為人謀者,不可不沮也。仁者將求除之天下,相廢而使人非之,終身勿為。且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國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注釋】
(1)節葬是墨子針對當時統治者耗費大量錢財來鋪張喪葬而提出的節約主張。墨子認為,厚葬久喪不僅浪費了社會財富,而且還使人們無法從事生產勞動,並且影響了人口的增長。這不僅對社會有害,而且也不符合死者的利益和古代聖王的傳統,因而必須加以廢止。本篇原有三篇,現存一篇。(2)『辟』通『譬』。(3)第二個『智』通『知』。下同。(4)『傳』為『傅』字之誤,鋪展。
【譯文】
  墨子說道:『仁者為天下謀劃,就象孝子給雙親謀劃一樣沒有分別。』現在的孝子為雙親謀劃,將怎麼樣呢?即是:雙親貧窮,就設法使他們富裕;人數少了,就設法使其增加;人多混亂,就設法治理。當他在這樣做的時候,也有力量不足、財用不夠、智謀不足知,然後才罷了的。但沒有人敢於捨棄餘力,隱藏智謀、遺留財利,而不為雙親辦事的。象上面這三件事,孝子為雙親打算,已經如此了。即使仁者為天下謀劃,也像這樣。即是:天下貧窮,就設法使之富足;人民稀少,就設法使之增多;人多混亂,就設法治理。當他在這樣做的時候,也有力量不足、財用不夠、智力不足知,然後才罷了的。但沒有人敢捨棄餘力、隱藏智謀、遺留財利,而不為天下辦事的。象上面這三件事,仁者為天下謀劃,已經如此了。
    到了往古三代聖王已死的今天,天下喪失了義。後世的君子,有的以厚葬久喪為仁、義,是孝子(應該做)的事;有的以厚葬久喪為不仁、不義,不是孝子(應該做)的事。這兩種人,言論相攻,行為相反,都說:『我是上法堯、舜,禹、湯、文王、武王的大道。』但是(他們)言論相攻,行為相反,於是乎後世的君子都對二者的說法感到疑惑。如果一旦對二人的說法感到疑惑,那麼姑且試着把他們的主張廣泛地實施於治理國家和人民,從而加以考察,衡量厚葬久喪在哪一方面能符合(『富、眾、治』)三種利益。假使仿照他們的說法,採用他們的計謀,若厚葬久喪確實可以使貧者富、寡者眾,可以使危者安、亂者治,這就是仁的、義的,是孝子應做的事,替人謀劃者不能不勉勵(他)去做。仁者將謀求在天下興辦它,設法宣揚而使百姓讚譽它,永不廢棄。假使仿照他們的說法,採用他們的計謀,若厚葬久喪確實不可以使貧者富、寡者眾,不可以使危者安、亂者治,這就是不仁的、不義的,不是孝子應做的事,替人謀劃者不能不阻止他去做。仁者將謀求在天下除掉它,相互廢棄它,並使人們非難它,終身不去做。所以說興起天下的大利,除去天下的公害,而使國家百姓不能得到治理的,從古至今還不曾有過。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6-8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節喪】義疏:仁者之度與治世三利

【墨子·卷二十二·節喪】(【節用下】)此章,乃墨家『節用』『節葬』思想之樞要。墨子以『仁者之為天下度』發端,將治國之道比於孝子事親,其言質樸而理深,今試析之。

一、仁者之度:以孝喻治
墨子開篇即言:『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譬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此以『孝子事親』喻『仁者治國』,乃墨家『兼愛』思想之具體化。孝子之『度』,在於察親之需:親貧則富之,人寡則眾之,眾亂則治之。治國亦然,仁者當以百姓之利為權衡,此即『為天下度』之核心。

『度』者,權衡也。墨子強調,仁者不以私意裁斷,而以客觀需求為準則。其邏輯與儒家『推己及人』相通,然墨家更重實效:孝子非虛飾溫情,而必以『富之、眾之、治之』為實績;仁者亦非空談仁義,而須以『興天下之利』為歸旨。

二、厚葬久喪之弊:三利為鑑
墨子雖未於此段明言喪葬,然『富、眾、治』三端,實為後文批判厚葬久喪之伏筆。戰國時,儒家倡厚葬以彰孝,貴族競奢靡以炫權,墨子則直指其害:
1. 妨富:厚葬耗盡財用,致『國家必貧,人民必寡』(【節葬下】),與『富之』背道而馳;
2. 妨眾:久喪禁嫁娶、傷身體,人口凋敝,違背『眾之』之需;
3. 妨治:喪禮繁縟,官吏民眾廢業守喪,亂政之源也。

故墨子以『三利』為鏡,照見厚葬久喪之非。其論非否定孝道,而謂『孝』當以生民為本,非以虛禮害實。

三、墨家義理之現代啟示
墨家思想之精粹,在於『以利為義』。此『利』非私慾,而是『交相利』之公義。今人讀【節喪】,可思者有三:
1. 制度之效:政策當以民需為度,若厚葬耗財、久喪廢業,雖合禮而悖實,必加裁抑;
2. 節儉之德:墨家『節用』非吝嗇,而是資源配給之智慧,與今『可持續發展』暗合;
3. 仁愛之實:仁者非空言道德,必以『富眾治』為功,此於社會治理尤具參考。

結語
【節喪】之旨,在破虛禮而崇實效。墨子以冷峻之言,揭『仁者之度』即『天下之利』,其思想如古鏡懸照,至今猶見鋒芒。讀此章者,當思『孝』與『治』、『禮』與『利』之平衡,或可於今世浮華之中,得一番清醒。

(全文約780字)

按:此疏以墨家文本為本,結合其『兼愛』『節用』體系,析『三利』與喪葬之矛盾,並引申現代意義。文風求簡淨,避冗長考據,重在義理貫通。
shenshen 發表於 2025-6-21 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節喪】義疏:仁者之度與治世三利

【墨子·節用下】篇以『仁者之為天下度』發端,闡發聖王之道在於以公心權衡利弊,其理與孝子為親謀慮同出一源。墨家言『仁』非空談德性,而必落實於『富之、眾之、治之』三事,此乃先秦功利主義倫理之精髓。今就經文章句,析其大義如次。

一、仁者之度:以孝喻治的類比邏輯
墨子開篇即以『孝子之為親度』類比『仁者為天下度』,此中深意有二:其一,破除儒家『親親有差』之私愛,將家庭倫理擴展為天下倫理。孝子謀父母之利,必慮其貧富、安危;仁者謀萬民之利,亦當以『富眾治』為綱。其二,確立功利標準。墨家之『仁』非虛名,而以『興天下之利』為實指,所謂『度』,即權衡厚葬久喪是否合於『三利』之客觀準則。

二、治世三利:富、眾、治的遞進關係
『親貧則富之,人民寡則眾之,眾亂則治之』三句,實為墨家政治經濟學綱領。
1. 富之:墨子反對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直言匱乏為亂源。【節用】諸篇屢言『民富國治』,主張通過『強本節用』增加社會總財富,厚葬久喪則『輟民之事,靡民之財』,與此背道而馳。
2. 眾之:人口增殖是戰國時期國家實力的核心指標。墨子批判『殺殉以徇葬』等陋俗,正因其『寡民』之害。【節葬】篇詳列久喪致『敗男女之交』而減人口,可見其說基於現實考據。
3. 治之:富與眾是基礎,『治』則是終極目標。墨子指出,厚葬久喪使官員『久禁從事』,百姓『廢於役事』,社會生產停滯,必生亂階。此與【尚同】篇『上下同義』的秩序觀相呼應。

三、厚葬久喪:反三利的鑑戒
墨子以『三利』為鏡,照見喪葬奢靡之弊:
經濟層面:『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直接消耗社會財富;
倫理層面:『三年哭泣』使民『出則無衣,入則無食』,瓦解家庭再生產能力;
政治層面:『王公大人行之則國家必貧,匹夫行之則家必毀』,動搖國本。

其批判並非否定孝道,而是主張『葬埋之法,桐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節葬下】),以簡約合於實用主義原則。

結語:墨家功利倫理的現代啟示
墨子曰『仁者之為天下度』,實為一種成本效益分析:任何制度若不能實現『富眾治』三利,即違背聖王之道。此說雖產生於戰國資源緊缺語境,然其『去無用之費』的核心思想,對今世可持續發展、綠色殯葬等議題仍有鏡鑒意義。學者讀此篇,當超脫儒墨門戶之見,體察其以民為本的務實精神。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嚴守墨家『三表法』,以『本之者』考【墨子】原文,『原之者』析其邏輯,『用之者』關聯現實,力求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