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3|回復: 2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9修文诗解16乐本情性调和阴阳奸声气逆乐淫正声气顺乐和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8-22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19修文诗解16乐本情性调和阴阳奸声乐淫正声气顺乐和
题文诗: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
含生气和,道五常行,使阳不散,阴而不密,
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中,发作于外,
皆安其位,不相夺也.后立学等,广其节奏,
省其文彩;以绳德厚,律小大称,比终始序,
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理皆,
形见于乐,曰乐,观其深矣.至乐至情,
情生万物,万物有情,情通万物,情真义深.
土弊,草木不长;水烦,鱼鳖不大;
气衰,生物不遂;世乱,礼慝乐淫;
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犯节,
流漫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涤荡气,
灭平和德,是以君子,贱之也凡,奸声感人,
逆气应之,逆气成象,淫乐兴焉;正声感人,
顺气应之,顺气成象,和乐兴焉.唱和有应,
回邪曲直,各归其分,万物之理,以类相动.
【原文】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含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彩;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漫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涤荡之气,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唱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以类相动也。
【注释】出自礼记乐记-乐化
原文:『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其类相动也。
【译文】
所以先王在作乐时,必依据人的性情,参考音律的度数,使其清浊高下各得其宜。既合乎造化的平和,又依循五常的德行,使其阳气发扬而不至流散,阴气收敛而不至闭塞,含刚毅之气而不至发怒,有柔顺之气而不至胆怯,四者交融于中而表现在外,皆安于其位而不互相妨害。然后订立学习的进度,增益其节奏,审查其文采,以量度德的厚薄。同时比照音律度数的匀称,排列章节起讫的次序,以使五声各像其代表之物,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都表现在乐中。所以古人说:『从乐当中可以观察到发人深省的东西。』
    土地贫脊,草木就不生长;在搅混的水里,鱼鳖就长不大;阴阳之气衰弱,生物就长不成熟;世道混乱,礼就会废弛而乐就放纵无拘。因为放纵无拘,所以听起来其声悲哀却不庄重,快乐却不安详,散漫简易而节奏紊乱,流连缠绵而无所归宿,声一宽缓就包含着邪恶,声一急促就挑动情欲,感发出人们的跌宕情绪,消灭人们平和的德性。所以,君子是鄙视这种音乐的。凡是邪恶之声影响于人,人身上的邪恶之气就与之呼应;邪恶之气成为一时的风尚,于是淫乐就产生了。凡是纯正之声影响于人,人身上的纯正之气就与之呼应;纯正之气成为一时的风尚,于是和乐就产生了。一唱一和,互相呼应。乖违与邪僻,弯曲与直正,各有各的朋类,这也就是说天下万物都贯穿着这么一条理:同类相应。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6-14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说苑·修文》乐论要义诠解

刘向《说苑·修文》所载乐论,实承先秦儒家乐教正统,以“乐本情性”为体,以“调和阴阳”为用,其理深微,今试为析义。

一、乐之本源:情性为体,度数稽之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者,明乐之生成根柢于人心自然。《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与此同揆。情性有喜怒哀乐,乐之宫商角徵羽即依此而作,然非纵情妄发,必以律吕度数节之,使“生气之和”得显。此“道五常行”之谓,盖仁义礼智信之德,皆可寄于声律,乐遂成道德之器。

二、乐之功用:阴阳刚柔,四畅交中
“阳不散,阴不密”者,言乐能调燮宇宙之气。《吕氏春秋》载“大乐与天地同和”,正与此呼应。阳亢则散,阴郁则窒,乐之雅正者,可使刚者不暴(“刚气不怒”),柔者不怯(“柔气不慑”),终至“四畅交中”——志、气、形、神贯通和顺。此即《中庸》“致中和”之境,乐之发用,实为天人交感之枢机。

三、声分正奸:逆顺攸关,风化存焉
“奸声气逆,正声气顺”之辨,乃儒家乐论大关节。郑卫之音促疾,听者心摇(“乐淫”);《韶》《武》之乐雍容,闻者气平(“乐和”)。《荀子·乐论》谓“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刘向此说正是申明:乐非仅娱耳,实关民风国运。故“立学等,广节奏”者,乃以制度保障雅乐教化,使邪僻之声不得乱雅。

结语
《修文》此章,实熔礼乐、阴阳、性情之说于一炉。乐之为道,外能协和天地,内可导正人心。今人论乐,或偏重技艺,或溺于感官,而先王“安位不相夺”之深意,尤当深思。若得雅乐真髓,则个人之养气、社会之淳风,皆可期矣。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以经学为本,参酌《乐记》《荀子》互证,力求义理贯通,辞章简净,以合“专业诠解”之需。
流星 發表於 2025-7-21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刘向《说苑·修文》乐论疏解
《说苑·修文》所载乐论,承先秦儒家乐教之旨,以“乐本情性,调和阴阳”为纲,阐发音乐与天道、人伦之深层关联。今就文本要义,分疏如次:

一、乐之本源:情性与度数相参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一语,揭示制乐之双重依据。情性者,人心自然之发用;度数者,律吕阴阳之规范。乐非徒饰耳之艺,必根植于人性之真,复以律历、礼义节之,方成“生气之和”。此与《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相呼应,强调音乐乃内在情志之外显,然须经礼义陶铸,方能“道五常之行”,通伦理、明天道。

二、阴阳刚柔之调和
“阳不散,阴不密,刚不怒,柔不慑”四句,实为乐理通于宇宙秩序之体现。阳主发扬,阴主敛藏,乐之节奏、旋律须使二者相济:过亢则阳散为躁,过沉则阴密为郁。刚柔亦然,《乐记》所谓“刚柔相济,变相宜”即此义。音乐之理想状态,在令阴阳二气“四畅交中”,即《周易》“保合太和”之境,终致“发作于外”时,君臣民物各安其位,无相侵夺。

三、奸声与正声之辨
“奸声气逆,正声气顺”乃音乐感通天人效验之判准。奸声者,违逆情性、悖乱度数之乐,其音促疾,其调诡僻,闻之令人气逆神躁,如郑卫之音“淫志溺心”;正声者,合于中和之乐,其音庄雅,其律协畅,闻之令人气顺神宁,如《韶》《夏》之“动天地,感鬼神”。二者之别,非仅艺术高下,实关教化兴废,故《乐记》云:“乐者,德之华也。”

四、立学广节奏之深意
“立学等,广其节奏”点明乐教实践之要。先王设庠序以传乐,非为技艺传授,乃通过节奏之舒疾、声律之高低,使学者体认中和之道。盖“广节奏”者,非徒扩展音域,实以乐之条理涵养心性,如《周礼》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终达“成于乐”之境。

结语
《修文》此章,实为汉代乐论之菁华,其以情性为体、度数为用,调和阴阳以成教化,较之先秦乐论更显系统。今日观之,音乐仍当以“和”为终极关怀——非仅音声之谐,更是人心之序、宇宙之谐。学者若能由乐入道,则近于先王制礼作乐之本心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