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4|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9修文詩解15音樂祭廟至聽聽情樂善民心移風易俗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19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聖人作為,鞉鼓控揭,塤箎六者,德音之音,
然後鐘磬,竽瑟和之,然後干戚,旄狄舞之;
此所以祭,先王之廟,此所以獻,酢酳之酬,
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以示後世,之有尊卑,
長幼之序.鐘聲鏗鏘,鏗以立號,號以立橫,
橫以立武,君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
磬以立辯,辯以致死,君聽磬聲,其則思死,
封疆之臣.絲聲哀怨,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君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
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聽竽笙,簫管聲思,
畜聚之臣.鼓鞞聲歡,歡以立動,動以進眾,
君聽鼓鞞,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之聽音,
非聽鏗鏘,而已彼亦,有所合之.至聽聽情,
非聲非音.樂者聖人,之所樂而,可善民心,
其感人深,移風易俗,故先王必,著其教焉.
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
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志微,
噍殺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
之音作而,民康樂也;粗屬猛奮,廣賁音作,
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音作,而民肅敬;
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也.
流僻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也.
聖人作為鞉鼓控揭塤箎,比六者德音之音,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然後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此所以獻酢酳之酬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此可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辯,辯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鞞之聲歡歡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鞞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彼亦有所合之也。
參考出自【禮記·樂記】詩解9魏文侯篇下
然後聖人作為鞀、鼓、椌、楬、塤、箎,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歡,歡以立功,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槍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參考譯文然後聖人做成鞀.鼓.椌.楬.塤.箎等樂器,這六種樂器,都是發生德音的音的,再加上鐘磬竽瑟一起演奏,干戚旄狄合着樂舞蹈,這樣就可以用來祭祀先王的宗廟了,就可以用來接待賓客增進友誼了,就可以用來使得官職大小身份貴賤都符合分寸,就可以用來表示給後來的人知道有尊卑長幼的次序了。
鐘聲發出鏗鏘的聲音,鏗鏘的聲音可以用來表示號令,號令可以使士氣充沛,士氣充沛就能激發勇武的精神。所以君子聽到鐘聲,就會想起武臣,石磬發出硜硜的聲音,硜硜的聲音可以象徵節義分明,節義分明就能有獻身效命的精神。所以君子聽到石磬的聲音就想起獻身邊疆的將士。絲弦的聲音悲哀悲哀的聲音可以使人廉潔正直,廉潔正直就能意志堅定。所以君子聽到琴瑟的聲音,就會想起志向堅定的忠義之臣。竹製的樂器可以發出多種樂音,多種樂音表示聚合的意義,明白聚合的意義就能聚集眾人。所以君子聽到竽、笙、簫、管的聲音,就會想起能夠聚集民眾的臣僚。鼓鼙的聲音喧騰,喧騰的聲音可以振奮人心,人心振奮就能大眾一起前進。所以君子聽到鼓鼙的聲音,就會聯想到瓴兵的臣僚。君子欣賞音樂,不僅是聽他的鏗鏘聲音而已,更重要的是那樂聲還與自己內心的情感有所應合,而能引起共鳴。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憂;嘽奔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屬猛奮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僻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參考出自【禮記·樂記·樂化】
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註:志微,謂人君志意微細。噍殺,謂樂聲噍蹙殺小。嘽寬也。諧,和也。慢,疏也。繁,多也。簡節,易少也。康,安也。粗厲,謂人君性氣粗疏威厲。猛起,謂武猛發起。奮末,謂奮動手足。廣賁,謂樂聲廣大,憤氣充滿。流辟,謂君志流移不靜。邪散,謂違辟不正,放邪散亂。狄成、滌濫,皆謂往來速疾,謂樂之曲折,速疾而成,疾速而止。僣濫,止謂樂聲急速。
參考譯文樂是聖人所喜愛的,它可以改善民心,感人至深,容易移風易俗,所以先王才注重樂的教化。人都具有血氣,又有知好歹的本性,但其喜怒哀樂的感情卻不是固定不變的。這取決於外界是怎樣的感動人的內心,人的內心也就表現出相應的感情。譬如說,在演奏細微急促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憂鬱;在演奏寬和、平緩、含義豐富而節奏簡明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舒暢;在演奏粗厲、發聲有力而收聲昂奮、充滿激情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振奮;在演奏清明、正直、端莊、誠懇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肅然起敬;在演奏寬舒、圓潤、流暢、柔和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慈愛;在演奏流蕩、邪僻、輕桃、放縱的曲調時,人們就感到淫亂。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6-28 23:47 | 顯示全部樓層
【樂教之本:聲以導情,音以化俗】

劉向【說苑】與【禮記·樂記】所載樂論,實為儒家樂教思想之精要。二者皆闡發「聲—情—德」三位一體之樂教體系,其要義可析為三重境界:

一、器以載道:德音之器的禮樂象徵
聖人制鞀、鼓、椌、楬、塤、箎六器為「德音之音」,此非徒取其聲,實因六器材質樸拙(土革木竹),暗合【周易】「大樂必易」之理。鐘磬竽瑟之和鳴,干戚旄狄之舞容,構成「聲—容」相濟的禮樂範式。如鄭玄注【周禮】所言:「金石絲竹,樂之器也;屈伸俯仰,樂之文也。」此種器用制度,實為「尊卑長幼之序」的物化呈現,祭廟獻酢之際,音聲舞容即成為禮制秩序的展演載體。

二、聲以類情:音聲與心志的感應機制
鐘聲鏗鏗如軍令,石聲磬磬似疆場,絲竹鼓鼙各具情態,此乃「聲氣相應」之理。【樂記】「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之說,正與【說苑】「君子聽音有所合之」相印證。值得注意的是,五音對應五臣(武臣、死疆之臣等),非謂音聲直接指涉人物,實乃通過「聲—情—德」的感應鏈條達成。如琴瑟之哀怨導人廉正,竽笙之泛濫啟人聚眾,此即【毛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的深層實踐。

三、樂以化民:音樂移風易俗的政教功能
「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之音作而民康樂」的論述,揭示音樂對民風的塑造作用。此說源自先秦「省風作樂」傳統,【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樂即其顯例。聖人制樂非為娛耳,實乃通過「德音—淫聲」的二元建構,完成「樂—政—教」的閉環:寬裕肉好之音導民慈愛,流僻邪散之音致民淫亂,故【孝經】云「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要之,二篇樂論共同構建了儒家樂教的完整體系:以德音為體,以器數為用,以移風易俗為歸。其思想脈絡上承【尚書·舜典】「八音克諧,神人以和」,下啟【白虎通·禮樂】「樂以象德」之說,堪稱中國音樂政治學的核心文獻。今日重溫此論,於反思藝術教化功能、重建禮樂文化精神,猶具深刻啟示。

(全文798字)
ldk8 發表於 2025-6-29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樂教之本:聲以導情,音以化俗】

劉向【說苑】與【禮記·樂記】所載樂教之論,實為儒家禮樂思想之精粹。今就二者互文發微,析其要義如下:

一、器以載道:德音之器的禮樂體系
聖人制鞀、鼓、椌、楬、塤、箎六器為「德音之音」,此乃禮樂建構之基。【周禮·春官】言「六樂」,【樂記】謂「樂者,德之華也」,皆強調樂器非徒具聲效,實為道德載體。鐘磬竽瑟之和鳴,干戚旄狄之舞容,構成「祭先王之廟」「獻酬酳酢」的完整儀軌。其深層意義在於通過音聲的秩序化(官序貴賤),外化為社會倫理秩序(尊卑長幼),此即【樂記】「樂統同,禮辨異」之實踐。

二、聲類相感:音聲與臣德的對應關係
五聲對應五臣的感應模式,體現先秦「同類相動」的宇宙觀:
1. 鐘聲鏗鏗:其「立號→立橫→立武」的聲學邏輯,與武臣剛毅之質相通,【白虎通義】釋「鍾者,動也」可互為印證;
2. 石聲磬磬:清越激昂之音導向「辨致死」的決斷,恰合封疆之臣死節之志,【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死而不朽」說可參;
3. 絲聲哀哀:琴瑟的綿長哀婉,激發「廉→志」的道德升華,與【孔子家語】「弦歌教化」說一脈相承;
4. 竹聲濫濫:竽笙的渾厚和鳴暗合「會聚」之理,【呂氏春秋·古樂】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即此意;
5. 鼓鼙歡歡:急促節奏催生「進眾」之力,與【孫子兵法】「擊鼓進軍」的軍事實踐相表裏。

三、樂教本質:聲情互動與移風易俗
「君子聽音非聽鏗鏘而已」道破樂教真諦。【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指出音樂通過「血氣心知→應感起物→心術形焉」的機制完成教化:
噍殺之音→民思憂(變風)
嘽諧之音→民康樂(正風)
廣賁之音→民剛毅(雅音)
狄成之音→民淫亂(鄭聲)
此種音聲與民風的對應關係,印證【毛詩序】「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的政教觀。聖人「著其教」的實質,是以德音引導「喜怒哀樂之未發」的中和性情,此即【中庸】「致中和」的樂教實踐。

結語
【說苑】此章濃縮先秦樂教精義:樂器為德之器,音聲為治之符,聽音為心之鑑。在「聲—情—俗」的互動鏈條中,禮樂既維繫社會差序(別異),又促進情感共鳴(和同),恰如【樂記】所謂「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今人研習此道,當超越藝術層面,於八音克諧中體認「聲音之道與政通」的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六日申時| 2025/7/10/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