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8|回復: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9修文诗解15音乐祭庙至听听情乐善民心移风易俗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8-19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圣人作为,鞉鼓控揭,埙箎六者,德音之音,
然后钟磬,竽瑟和之,然后干戚,旄狄舞之;
此所以祭,先王之庙,此所以献,酢酳之酬,
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以示后世,之有尊卑,
长幼之序.钟声铿锵,铿以立号,号以立横,
横以立武,君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
磬以立辩,辩以致死,君听磬声,其则思死,
封疆之臣.丝声哀怨,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君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
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听竽笙,箫管声思,
畜聚之臣.鼓鞞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
君听鼓鞞,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之听音,
非听铿锵,而已彼亦,有所合之.至听听情,
非声非音.乐者圣人,之所乐而,可善民心,
其感人深,移风易俗,故先王必,著其教焉.
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
噍杀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
之音作而,民康乐也;粗属猛奋,广贲音作,
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音作,而民肃敬;
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也.
流僻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也.
圣人作为鞉鼓控揭埙箎,比六者德音之音,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然后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此所以献酢酳之酬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此可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辩,辩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鞞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鞞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彼亦有所合之也。
参考出自【礼记·乐记】诗解9魏文侯篇下
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箎,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功,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参考译文然后圣人做成鼗.鼓.椌.楬.埙.箎等乐器,这六种乐器,都是发生德音的音的,再加上钟磬竽瑟一起演奏,干戚旄狄合着乐舞蹈,这样就可以用来祭祀先王的宗庙了,就可以用来接待宾客增进友谊了,就可以用来使得官职大小身份贵贱都符合分寸,就可以用来表示给后来的人知道有尊卑长幼的次序了。
钟声发出铿锵的声音,铿锵的声音可以用来表示号令,号令可以使士气充沛,士气充沛就能激发勇武的精神。所以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起武臣,石磬发出硁硁的声音,硁硁的声音可以象征节义分明,节义分明就能有献身效命的精神。所以君子听到石磬的声音就想起献身边疆的将士。丝弦的声音悲哀悲哀的声音可以使人廉洁正直,廉洁正直就能意志坚定。所以君子听到琴瑟的声音,就会想起志向坚定的忠义之臣。竹制的乐器可以发出多种乐音,多种乐音表示聚合的意义,明白聚合的意义就能聚集众人。所以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想起能够聚集民众的臣僚。鼓鼙的声音喧腾,喧腾的声音可以振奋人心,人心振奋就能大众一起前进。所以君子听到鼓鼙的声音,就会联想到瓴兵的臣僚。君子欣赏音乐,不仅是听他的铿锵声音而已,更重要的是那乐声还与自己内心的情感有所应合,而能引起共鸣。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忧;啴奔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属猛奋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僻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参考出自【礼记·乐记·乐化】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注:志微,谓人君志意微细。噍杀,谓乐声噍蹙杀小。啴宽也。谐,和也。慢,疏也。繁,多也。简节,易少也。康,安也。粗厉,谓人君性气粗疏威厉。猛起,谓武猛发起。奋末,谓奋动手足。广贲,谓乐声广大,愤气充满。流辟,谓君志流移不静。邪散,谓违辟不正,放邪散乱。狄成、涤滥,皆谓往来速疾,谓乐之曲折,速疾而成,疾速而止。僣滥,止谓乐声急速。
参考译文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它可以改善民心,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才注重乐的教化。人都具有血气,又有知好歹的本性,但其喜怒哀乐的感情却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取决于外界是怎样的感动人的内心,人的内心也就表现出相应的感情。譬如说,在演奏细微急促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忧郁;在演奏宽和、平缓、含义丰富而节奏简明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舒畅;在演奏粗厉、发声有力而收声昂奋、充满激情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振奋;在演奏清明、正直、端庄、诚恳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肃然起敬;在演奏宽舒、圆润、流畅、柔和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慈爱;在演奏流荡、邪僻、轻桃、放纵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淫乱。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6-28 23:47 | 顯示全部樓層
《乐教之本:声以导情,音以化俗》

刘向《说苑》与《礼记·乐记》所载乐论,实为儒家乐教思想之精要。二者皆阐发「声—情—德」三位一体之乐教体系,其要义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器以载道:德音之器的礼乐象征
圣人制鼗、鼓、椌、楬、埙、箎六器为「德音之音」,此非徒取其声,实因六器材质朴拙(土革木竹),暗合《周易》「大乐必易」之理。钟磬竽瑟之和鸣,干戚旄狄之舞容,构成「声—容」相济的礼乐范式。如郑玄注《周礼》所言:「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屈伸俯仰,乐之文也。」此种器用制度,实为「尊卑长幼之序」的物化呈现,祭庙献酢之际,音声舞容即成为礼制秩序的展演载体。

二、声以类情:音声与心志的感应机制
钟声铿铿如军令,石声磬磬似疆场,丝竹鼓鼙各具情态,此乃「声气相应」之理。《乐记》「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之说,正与《说苑》「君子听音有所合之」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五音对应五臣(武臣、死疆之臣等),非谓音声直接指涉人物,实乃通过「声—情—德」的感应链条达成。如琴瑟之哀怨导人廉正,竽笙之泛滥启人聚众,此即《毛诗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的深层实践。

三、乐以化民:音乐移风易俗的政教功能
「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的论述,揭示音乐对民风的塑造作用。此说源自先秦「省风作乐」传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即其显例。圣人制乐非为娱耳,实乃通过「德音—淫声」的二元建构,完成「乐—政—教」的闭环:宽裕肉好之音导民慈爱,流僻邪散之音致民淫乱,故《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要之,二篇乐论共同构建了儒家乐教的完整体系:以德音为体,以器数为用,以移风易俗为归。其思想脉络上承《尚书·舜典》「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下启《白虎通·礼乐》「乐以象德」之说,堪称中国音乐政治学的核心文献。今日重温此论,于反思艺术教化功能、重建礼乐文化精神,犹具深刻启示。

(全文798字)
ldk8 發表於 2025-6-29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乐教之本:声以导情,音以化俗》

刘向《说苑》与《礼记·乐记》所载乐教之论,实为儒家礼乐思想之精粹。今就二者互文发微,析其要义如下:

一、器以载道:德音之器的礼乐体系
圣人制鼗、鼓、椌、楬、埙、箎六器为「德音之音」,此乃礼乐建构之基。《周礼·春官》言「六乐」,《乐记》谓「乐者,德之华也」,皆强调乐器非徒具声效,实为道德载体。钟磬竽瑟之和鸣,干戚旄狄之舞容,构成「祭先王之庙」「献酬酳酢」的完整仪轨。其深层意义在于通过音声的秩序化(官序贵贱),外化为社会伦理秩序(尊卑长幼),此即《乐记》「乐统同,礼辨异」之实践。

二、声类相感:音声与臣德的对应关系
五声对应五臣的感应模式,体现先秦「同类相动」的宇宙观:
1. 钟声铿铿:其「立号→立横→立武」的声学逻辑,与武臣刚毅之质相通,《白虎通义》释「钟者,动也」可互为印证;
2. 石声磬磬:清越激昂之音导向「辨致死」的决断,恰合封疆之臣死节之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死而不朽」说可参;
3. 丝声哀哀:琴瑟的绵长哀婉,激发「廉→志」的道德升华,与《孔子家语》「弦歌教化」说一脉相承;
4. 竹声滥滥:竽笙的浑厚和鸣暗合「会聚」之理,《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即此意;
5. 鼓鼙欢欢:急促节奏催生「进众」之力,与《孙子兵法》「击鼓进军」的军事实践相表里。

三、乐教本质:声情互动与移风易俗
「君子听音非听铿锵而已」道破乐教真谛。《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指出音乐通过「血气心知→应感起物→心术形焉」的机制完成教化:
噍杀之音→民思忧(变风)
啴谐之音→民康乐(正风)
广贲之音→民刚毅(雅音)
狄成之音→民淫乱(郑声)
此种音声与民风的对应关系,印证《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的政教观。圣人「著其教」的实质,是以德音引导「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和性情,此即《中庸》「致中和」的乐教实践。

结语
《说苑》此章浓缩先秦乐教精义:乐器为德之器,音声为治之符,听音为心之鉴。在「声—情—俗」的互动链条中,礼乐既维系社会差序(别异),又促进情感共鸣(和同),恰如《乐记》所谓「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今人研习此道,当超越艺术层面,于八音克谐中体认「声音之道与政通」的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二十日子時| 2025/7/14/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