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6|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9修文詩解13三儀立志修身仁義有質無文謂之易野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19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曾子有疾,孟儀往問.曾子謂曰:鳥之將死,
必有悲聲;君子也者,倘集大辟,必有順辭.
禮有三儀,爾知之乎?對曰不識.曾子乃曰:
坐吾語汝,君子修禮,以立志氣,則貪慾之,
心不之來;君子思禮,以修身則,怠惰慢易,
之節不至;君子修禮,以仁義則,忿爭暴亂,
之辭遠矣.若置樽俎,夫列籩豆,有司之事,
君子雖能,勿能可也.君子慎獨,特立獨行.
仲弓問及,子桑伯子,子曰可簡,簡者易野,
易野者其,無禮文也.孔子昔見,子桑伯子,
子桑伯子,不衣冠處,弟子問曰:夫子何為,
見此人乎?曰其質美,無文吾欲,說而文之.
俟孔子去,子桑伯子,門人不悅,曰何為而,
見孔子乎?曰其質美,文繁吾欲,說去其文.
故曰文質,修者謂之,君子有質,而無文也,
謂之易野,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之於牛馬,
故仲弓乃,曰太簡也.上無聖明,天子而下,
無賢方伯,天下無道,臣弒其君,子弒其父,
力能討之,討之可也.當孔子時,上無明君,
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天子,雍之所以,
得稱南面,問伯子之,於孔子也,曰可也簡.
仲弓問曰:居敬而行,簡以道民,不亦可乎?
居簡行簡,無乃太簡?子曰言然!仲弓通於,
化術孔子,明於王道,而無以加,仲弓之言.
曾子有疾,孟儀往問之。曾子曰:『鳥之將死,必有悲聲;君子集大辟,必有順辭。禮有三儀,知之乎?』對曰:『不識也。』曾子曰:『坐,吾語汝。君子修禮以立志,則貪慾之心不來;君子思禮以修身,則怠惰慢易之節不至;君子修禮以仁義,則忿爭暴亂之辭遠。若夫置樽俎、列籩豆,此有司之事也,君子雖勿能可也。』
參考出自【論語】卷8泰伯篇1君親民仁弘毅任重:
曾子有疾,孟敬子即魯國大夫孟孫捷探問、探視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使自己的內心感情表現於面容,斯遠暴慢粗暴、放肆矣;正顏色使自己的臉色莊重嚴肅,斯近信矣;出辭氣出言,說話。指注意說話的言辭和口氣,斯遠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矣。籩豆之事籩,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則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這裏指主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存。』
參考譯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孔子曰可也簡。簡者,易野也,易野者,無禮文也。孔子見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曰:『其質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門人不說,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故曰,文質修者謂之君子,有質而無文謂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於牛馬,故仲弓曰太簡。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天下為無道,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力能討之,討之可也。當孔子之時,上無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雍之所以得稱南面者,問子桑伯子於孔子,孔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仲弓通於化術,孔子明於王道,而無以加仲弓之言。
參考出自【論語】卷6雍也篇1君子周急至仁始終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參考譯文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參考仲弓問子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為人嚴肅認真,依禮嚴格要求自己而行簡簡要,不煩瑣,以臨面臨、面對。此處有『治理』的意思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指推行政事簡而不繁,無乃豈不是同『太』簡乎?』子曰:『雍冉雍,字仲弓之言然。』
參考譯文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仲弓說:『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
濟世 發表於 2025-8-1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之三儀與文質之辨——釋〖說苑〗曾子、孔子禮學精義】

【說苑】所載曾子論禮一節,實為儒家修身哲學之樞要。曾子以"三儀"闡發禮之本旨,非僅儀節之末,實乃心性工夫之綱領。其謂"修禮以立志"者,蓋禮之本質在確立心志之定向,使貪慾不得其門而入,此與【禮記·樂記】"禮者,天地之序也"相發明。禮之儀文實為心志之外顯,內外相濟,方為完璧。

子桑伯子之典尤見深意。孔子評其"質美無文",正點出儒家"文質彬彬"之要義。【論語·雍也】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伯子之"易野"恰在偏重質樸而疏於禮文。然孔子見伯子而欲"文之",伯子見孔子反欲"去其文",此中張力正顯禮學精微:禮文非外飾也,乃人性自然之節文。如【禮記·禮器】所言"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無本則禮為虛器,無文則質同牛馬。

仲弓"居敬行簡"之論,實得禮學中道。朱熹【論語集注】解此章謂:"居敬則心有主宰,而行自簡矣。"敬者禮之本,簡者禮之達,二者相濟,恰合【周易】"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之旨。曾子言"置樽俎、列籩豆,有司之事",正與孔子"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相呼應,皆謂禮之精神重於形式。

今觀曾子臨終之教,其言"君子集大辟必有順辭",非謂苟且順從,實乃【孝經】"進退有度,出入有儀"之體現。禮之三儀——立志、修身、仁義,實為儒家內聖外王之階次。王陽明【傳習錄】云"禮即是理",曾子之教正是將此天理落實於具體心性修養。

要之,儒家論禮,必兼文質。過重文則流於虛偽,偏執質則失之粗野。當代禮學重建,正當參酌此中道智慧,使禮之精神與形式相得益彰,斯可謂善繼曾子之志、孔子之道者也。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8-2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之三儀與文質之辨——釋曾子、孔子禮學精義】

(甲)曾子"禮有三儀"說發微
【說苑】所載曾子臨終告孟儀之語,實為儒家禮學精義所在。其言"君子修禮以立志"者,乃【禮記·樂記】"禮以道其志"之先聲。考【荀子·修身篇】云:"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正與此"貪慾之心不來"相發明。所謂"思禮以修身",實承【中庸】"齊明盛服,非禮不動"之旨,而"修禮以仁義"之說,則暗合【孟子】"辭讓之心,禮之端也"之義。至若"置樽俎、列籩豆"云云,尤見曾子深得孔子"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之微意,明禮之本末矣。

(乙)孔子文質觀辯證
子桑伯子"不衣冠"之典,恰為【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作註腳。孔子既稱其"質美",復欲"說而文之",正見聖人"文質彬彬"(【論語·雍也】)之教。然伯子門人"欲說去其文",適成【禮記·表記】"情慾信,辭欲巧"之反例。仲弓"居敬行簡"之論,實發孔子未竟之緒,【易·繫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可相印證。朱子【集注】謂:"居敬則心中無物而自簡",可謂得聖門心法。

(丙)禮學實踐之現代啟示
曾子三儀之說,實為修身三綱領:立志則祛貪嗔,修身則克怠惰,行仁則息爭訟。觀今之世,物質豐盈而禮文凋敝,正需"君子慎獨"之功。孔子之嘆伯子,非責其簡,而惜其偏。昔程明道云:"禮者,理也。"(【二程遺書】卷十一)當以曾子之三儀立其本,以孔子之文質致其中,則禮樂文明可復見於當世矣。

(丁)結語
【說苑】此章,實熔曾子禮學與孔子文質觀於一爐。曾子示禮之大用,孔子明禮之中道,而仲弓啟禮之權變。讀經至此,當思【禮記·禮器】"君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之訓,於日用倫常中體認禮之精微,方不負聖賢垂教之深意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