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7|回復: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9修文诗解13三仪立志修身仁义有质无文谓之易野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8-19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曾子有疾,孟仪往问.曾子谓曰:鸟之将死,
必有悲声;君子也者,倘集大辟,必有顺辞.
礼有三仪,尔知之乎?对曰不识.曾子乃曰:
坐吾语汝,君子修礼,以立志气,则贪欲之,
心不之来;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
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
之辞远矣.若置樽俎,夫列笾豆,有司之事,
君子虽能,勿能可也.君子慎独,特立独行.
仲弓问及,子桑伯子,子曰可简,简者易野,
易野者其,无礼文也.孔子昔见,子桑伯子,
子桑伯子,不衣冠处,弟子问曰:夫子何为,
见此人乎?曰其质美,无文吾欲,说而文之.
俟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悦,曰何为而,
见孔子乎?曰其质美,文繁吾欲,说去其文.
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也,
谓之易野,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之于牛马,
故仲弓乃,曰太简也.上无圣明,天子而下,
无贤方伯,天下无道,臣弒其君,子弒其父,
力能讨之,讨之可也.当孔子时,上无明君,
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天子,雍之所以,
得称南面,问伯子之,于孔子也,曰可也简.
仲弓问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
居简行简,无乃太简?子曰言然!仲弓通于,
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
曾子有疾,孟仪往问之。曾子曰:『鸟之将死,必有悲声;君子集大辟,必有顺辞。礼有三仪,知之乎?』对曰:『不识也。』曾子曰:『坐,吾语汝。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若夫置樽俎、列笾豆,此有司之事也,君子虽勿能可也。』
参考出自【论语】卷8泰伯篇1君亲民仁弘毅任重:
曾子有疾,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探问、探视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斯远暴慢粗暴、放肆矣;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斯近信矣;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斯远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矣。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则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存。』
参考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孔子曰可也简。简者,易野也,易野者,无礼文也。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曰太简。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为无道,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当孔子之时,上无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雍之所以得称南面者,问子桑伯子于孔子,孔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
参考出自【论语】卷6雍也篇1君子周急至仁始终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参考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参考仲弓问子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而行简简要,不烦琐,以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无乃岂不是同『太』简乎?』子曰:『雍冉雍,字仲弓之言然。』
参考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济世 發表於 2025-8-1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之三仪与文质之辨——释〈说苑〉曾子、孔子礼学精义》

《说苑》所载曾子论礼一节,实为儒家修身哲学之枢要。曾子以"三仪"阐发礼之本旨,非仅仪节之末,实乃心性工夫之纲领。其谓"修礼以立志"者,盖礼之本质在确立心志之定向,使贪欲不得其门而入,此与《礼记·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相发明。礼之仪文实为心志之外显,内外相济,方为完璧。

子桑伯子之典尤见深意。孔子评其"质美无文",正点出儒家"文质彬彬"之要义。《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伯子之"易野"恰在偏重质朴而疏于礼文。然孔子见伯子而欲"文之",伯子见孔子反欲"去其文",此中张力正显礼学精微:礼文非外饰也,乃人性自然之节文。如《礼记·礼器》所言"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无本则礼为虚器,无文则质同牛马。

仲弓"居敬行简"之论,实得礼学中道。朱熹《论语集注》解此章谓:"居敬则心有主宰,而行自简矣。"敬者礼之本,简者礼之达,二者相济,恰合《周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之旨。曾子言"置樽俎、列笾豆,有司之事",正与孔子"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相呼应,皆谓礼之精神重于形式。

今观曾子临终之教,其言"君子集大辟必有顺辞",非谓苟且顺从,实乃《孝经》"进退有度,出入有仪"之体现。礼之三仪——立志、修身、仁义,实为儒家内圣外王之阶次。王阳明《传习录》云"礼即是理",曾子之教正是将此天理落实于具体心性修养。

要之,儒家论礼,必兼文质。过重文则流于虚伪,偏执质则失之粗野。当代礼学重建,正当参酌此中道智慧,使礼之精神与形式相得益彰,斯可谓善继曾子之志、孔子之道者也。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8-2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之三仪与文质之辨——释曾子、孔子礼学精义》

(甲)曾子"礼有三仪"说发微
《说苑》所载曾子临终告孟仪之语,实为儒家礼学精义所在。其言"君子修礼以立志"者,乃《礼记·乐记》"礼以道其志"之先声。考《荀子·修身篇》云:"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正与此"贪欲之心不来"相发明。所谓"思礼以修身",实承《中庸》"齐明盛服,非礼不动"之旨,而"修礼以仁义"之说,则暗合《孟子》"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之义。至若"置樽俎、列笾豆"云云,尤见曾子深得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之微意,明礼之本末矣。

(乙)孔子文质观辩证
子桑伯子"不衣冠"之典,恰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作注脚。孔子既称其"质美",复欲"说而文之",正见圣人"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之教。然伯子门人"欲说去其文",适成《礼记·表记》"情欲信,辞欲巧"之反例。仲弓"居敬行简"之论,实发孔子未竟之绪,《易·系辞》"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可相印证。朱子《集注》谓:"居敬则心中无物而自简",可谓得圣门心法。

(丙)礼学实践之现代启示
曾子三仪之说,实为修身三纲领:立志则祛贪嗔,修身则克怠惰,行仁则息争讼。观今之世,物质丰盈而礼文凋敝,正需"君子慎独"之功。孔子之叹伯子,非责其简,而惜其偏。昔程明道云:"礼者,理也。"(《二程遗书》卷十一)当以曾子之三仪立其本,以孔子之文质致其中,则礼乐文明可复见于当世矣。

(丁)结语
《说苑》此章,实熔曾子礼学与孔子文质观于一炉。曾子示礼之大用,孔子明礼之中道,而仲弓启礼之权变。读经至此,当思《礼记·礼器》"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之训,于日用伦常中体认礼之精微,方不负圣贤垂教之深意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