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3|回復: 2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8辨物诗解5至阳而阴至旱而雨晏子谏祠灵山河伯祷雨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8-10 18: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18辨物诗解5至阳而阴至旱而雨晏子谏祠灵山河伯祷雨
题文诗:
夫水旱俱,天下阴阳,所为.大旱则,
雩祭请雨,大水则,鸣鼓劫社,为之何也?
曰阳,阴之长也,其在鸟则,雄阳雌阴,
在兽牡阳,而牝为阴;在民夫阳,而妇为阴,
在家父阳,而子为阴,其在国则,为阳,
而臣为阴.阳贵阴贱,阳尊阴卑,天之道也.
今大旱者,阳气太盛,以厌于阴,阴厌阳固,
阳其填也,惟填厌之,太甚使阴,不能起也,
亦雩祭之,拜请而已,无敢加也.至于大水,
及日蚀皆,阴气太盛,上减阳精,以贱乘贵,
以卑陵尊,大逆不义,故鸣鼓而,慑之朱丝,
萦而劫之.由此观之,春秋乃正,天下之位,
征阴阳失.直责逆者,不避其难,是春秋之,
不畏强御.故劫严社,不为惊灵,出天王不,
为不尊上,辞蒯聩,之命不为,不听其父,
绝文姜,之属不为,不爱其母,其义之尽!
义之尽耶!春秋正义,贬恶褒善.昔齐大旱,
时景公,召群臣曰:天不雨久,民有饥色,
吾使卜之,崇在高山,广水者也,寡人欲少,
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
祠此无益,夫灵山固,以石为身,草木为发;
天久不雨,发将焦也,身将热彼,独不欲雨?
祠之无益.景公曰,吾欲祠于,河伯可乎?
晏子:祠此无益,夫河伯以,水为国以,
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
将亡,民将灭矣,独不?祠之何益?
景公曰今,为之奈何?晏子曰君,,
宫殿暴露,宿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
于是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得种树.
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惟!
【原文】  夫水旱俱天下阴阳所为也。大旱则雩祭而请雨,大水则鸣鼓而劫社。何也?曰:阳者阴之长也,其在鸟则雄为阳,雌为阴,在兽则牡为阳而牝为阴;其在民则夫为阳而妇为阴,其在家则父为阳而子为阴,其在国则君为阳而臣为阴。故阳贵而阴贱,阳尊而阴卑,天之道也。今大旱者,阳气太盛以厌于阴,阴厌阳固,阳其填也,惟填厌之太甚,使阴不能起也,亦雩拜请而已,无敢加也。至于大水及日蚀者,皆阴气太盛而上减阳精,以贱乘贵,以卑陵尊,大逆不义,故鸣鼓而慑之,朱丝萦而劫之。由此观之,春秋乃正天下之位,征阴阳之 失。直责逆者不避其难,是亦春秋之不畏强御也。故劫严社而不为惊灵,出天王而不为不尊上,辞蒯聩之命不为不听其父,绝文姜之属而不为不爱其母,其义之尽耶!其义之尽耶!
【原文】  齐大旱之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 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景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 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用雨乎?祠之何益?』景公曰:『今为之奈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树。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惟德也!』
【注释】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
【译文】
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庄稼干死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命令卜了卦,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准备用些钱,祭祀山神,你们看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能这么做。祭祀山神没有益处。山神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下雨,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难道他就不想下雨吗?他自身尚且难保,祭它又有何用?』景公又说:『这样不行,我们就祭祀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也不好。河神以水为国,以以鱼鳖为臣民,天久不下雨,泉水将断流,河川也就干涸,这时他的国家将消亡,鱼鳖臣民也会干死,难道他就不想下雨吗?祭它又有什么用呢?』
景公说:『如今怎么办呢?』
晏子说:『君主诚心诚意离开宫殿在外露宿,与灵山河伯共同忧虑,这样侥幸希望下雨。』于是景公走出宫殿在郊野露宿,三天后,天果然降下大雨,民众全都及时得以栽种。景公说:『善哉!晏子的话,可以不听吗?他懂得规律。』

炎平 發表於 2025-7-21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辨物》晏子谏祠章义疏

《说苑》卷十八《辨物》篇载晏子谏齐景公祠灵山河伯事,实为阴阳灾异说之重要文献。今就文本要义,析为三端论之:

一、阴阳灾异之本体论
文本"夫水旱俱,天下阴阳所为也"一句,实为汉代阴阳家说之精髓。《淮南子·天文训》云"阴阳相薄,感而为雷"与此同契。晏子所论非止于现象描述,更建构起"阳者阴之长"的宇宙秩序观。其以雄雌、牡牝、夫妇为喻,正合《周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易理。值得注意的是,晏子将自然现象(鸟兽)与社会伦理(夫妇)统摄于同一阴阳框架,此即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之先声。

二、禳灾仪礼之矛盾性
雩祭请雨与鸣鼓劫社看似矛盾,实具深刻逻辑。郑玄注《周礼·司巫》云"阳亢则攻阴,阴盛则伐阳",正可发明此义。晏子之谏特别强调"至阳而阴,至旱而雨"的物极必反规律,与《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哲学相呼应。其谏止景公"祠灵山河伯",非否定祭祀本身,而是反对"淫祀",此与《礼记·祭法》"法施于民则祀之"的原则一脉相承。

三、政治伦理之实践智慧
晏子以"河伯以水为国,鱼鳖为民"喻政,实开后世"以水喻政"传统。《孟子·梁惠王下》"民归之犹水之就下"可相参证。其谏言表面论灾异,实则阐发"德政应天"的治理思想。文中"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之问,尤见儒家"民胞物与"的仁政精神,与《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理性态度异曲同工。

要之,此章虽短,却熔铸阴阳哲学、祭祀礼制、政治伦理于一炉。晏子之辩既承西周"敬天保民"传统,又下启汉代天人感应学说,在先秦思想史中实居关键地位。读者当透过灾异表象,领会其中"修德应天"的深刻义理,斯为得之。

(全文计726字)
汤勺 發表於 2025-7-22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辨物》晏子谏祠章义理发微

《说苑》卷十八辨物篇所载"晏子谏祠"一事,实为汉代刘向对先秦天人观念的系统整理。此章以阴阳灾异之说为经,以晏婴谏齐景公为纬,深刻揭示了先秦时期"以德配天"的政治哲学。今就文本要义,分三端论之:

一、阴阳灾异之说的本体论基础
文中"夫水旱俱,天下阴阳所为也"一语,实为汉代阴阳家学说之精髓。《淮南子·天文训》云"阴阳相薄,感而为雷",与此说相表里。然晏子之论尤具深意:"阳者阴之长"的命题,不仅阐明阴阳主从关系,更暗合《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内核。其以鸟兽雌雄、人伦夫妇为喻,将自然秩序与社会伦理贯通,正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之先声。

二、雩祭礼制的政治隐喻
文本揭示的"大旱雩祭,大水劫社"现象,实为周代礼制遗存。《周礼·司巫》载"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郑玄注云"雩者,吁嗟求雨之祭"。晏子谏止景公祠灵山、河伯,并非否定祭祀本身,而是反对"淫祀"。其"祠无益"之论,与《左传·僖公十九年》"祭祀以为人也"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这种"以德禳灾"的观念,正是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实践体现。

三、晏子谏言的现实意义
晏子谓"灵山固以石为身,河伯以水为国",此说看似质朴,实含深刻隐喻。《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载其"三不祥"之说,可与此互证。其谏言要旨在于:自然神灵各有职分,非人力可强求。这种理性态度,既不同于墨家"明鬼"之说,亦别于道家"自然无为",而是强调"修德以应天"的实践理性。汉代王充《论衡·明雩篇》所谓"变复之家,不推类验之",正可为此注脚。

要之,此章虽言灾异,实论人事;虽述祭祀,实明德政。刘向编录此篇于《说苑》辨物之末,盖欲彰明"物不自异,待人而辨"的深意。晏子之谏,非徒止一时之非礼,更为后世立"以民为本"的为政准则。阴阳灾异之说,至此已由神秘信仰转化为政治警示,此即《说苑》"观往知来"之微旨所在。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