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4|回覆: 2

[道學研究] 劉向【說苑】卷17雜言詩解15君子貴玉利人即善士士擇人樹豐時必祿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9 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17雜言詩解15君子貴玉利人即善士擇人樹豐時必祿
題文詩:
玉有六美,君子貴之:望之溫潤,近之栗理,
聲近徐,而聞遠也,折而不撓,闕而不荏,
廉而不劌,有瑕必,示之於外,是以貴之.
望之溫潤,君子比德,近於栗理,君子比智;
聲近徐,而聞遠者,君子比義;折而不撓,
闕而不荏,君子比勇;廉而不劌,君子比仁;
有瑕必,見於外者,君子比情.詩經有曰: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道吾問曰:多所知之,
無所知,其身孰善?夫子對曰:無知,
死人屬也;雖不死,累人者必,眾甚矣然,
多所知者,其用心多;所知者,出於利人,
善矣,出於害人,即不善也.曰善哉!
石父曰:不肖,以爲;愚者自多;
佞人皆莫,能相心口,以出之又,謂人勿言.
譬猶渴而,穿井臨難,而後鑄兵,雖疾從而,
及也.臨財忘貧,臨生忘死,可遠罪矣.
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此皆所以,
治身法也.上交者能,不失其祿;下交者能,
於患;是以君子,擇人以交,農人擇田.
君子樹人,農夫樹田;田者擇種,種之豐年,
必得粟也;士擇人而,樹之豐時,必得祿矣.
【原文】  玉有六美,君子貴之:望之溫潤,近之栗理,聲近徐而聞遠,折而不撓,闕而不荏,廉而不劌,有瑕必示之於外,是以貴之。望之溫潤者,君子比德焉,近於栗理者,君子比智焉;聲近徐而聞遠者,君子比義焉;折而不撓,闕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劌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見於外者,君子比情焉。【注釋】出自【荀子30法行篇】
【原文】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爲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橈,勇也;瑕適並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詩】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此之謂也。』
【譯文】
子貢問孔子:『君子珍視寶玉而輕視珉石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爲寶玉少而珉石多嗎?』孔子說:『欸!賜啊!這是什麼話啊!君子怎麼會因爲多了就輕視它、少了就珍視它呢?這寶玉,君子用來比擬品德:它溫柔滋潤而有光澤,好比仁;它堅硬而有紋理,好比智;它剛強而不屈,好比義;它有稜角而不割傷人,好比行;它即使折斷也不彎曲,好比勇;它的斑點缺陷都暴露在外,好比誠實;敲它,聲音清越遠揚,戛然而止,好比言辭之美。所以,即使珉石帶著彩色花紋,也比不上寶玉那樣潔白明亮。【詩】云:「我真想念君子,溫和得就像寶玉。」說的就是這道理。』
【原文】
道吾問之夫子:『多所知,無所知,其身孰善者乎?』對曰:『無知者,死人屬也;雖不死,累人者必眾甚矣。然多所知者好,其用心也多;所知者出於利人即善矣,出於害人即不善也。』道吾曰:『善哉!』  越石父曰:『不肖人,自賢也;愚者,自多也;佞人者,皆莫能相其心口以出之,又謂人勿言也。譬之猶渴而穿井,臨難而後鑄兵,雖疾從而不及也。』  夫臨財忘貧,臨生忘死,可以遠罪矣。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上交者不失其祿,下交者不離於患,是以君子擇人以交,農人擇田而田。君子樹人,農夫樹田;田者擇種而種之,豐年必得粟;士擇人而樹之,豐時必得祿矣。
【譯文】
面對財富忘記貧窮,臨生忘死,可以遠離罪了。君子愛口,孔雀愛惜自己的羽毛,虎豹愛爪,這都是爲了修身方法。與地位高的人交往(能不獻媚)的不失其祿,與地位低的人交往的(能輕慢人)而不招致禍患,因此君子選擇人以交,農民選擇田而種田。君子樹人,農民種植田;種田者選擇良種而種,豐收之年一定能收穫糧食;士擇人而培養他的文化素養,豐時必須會得到俸祿了(功到自然成)。
【注釋】上交者不失其祿,下交者不離於患
出自:君子上交①不諂②,下交不瀆③。

①上交:與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②諂(chan):巴結奉承。③瀆:輕慢。

【釋義】君子與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時不巴結奉承,與地位低的人交往時不輕慢。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4-9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論玉德與君子修身之道芻議

劉向【說苑·雜言】所載玉之六美,實爲儒家君子人格之具象化表述。此段文字雖與【荀子·法行篇】互見,然其以"栗理""廉劌"等意象構建的德性體系,尤能體現漢代經學對先秦儒家思想的承續與發展。

一、玉德六美與君子比德
文中提出玉之六重審美維度:溫潤(德)、栗理(智)、聲遠(義)、不撓(勇)、不劌(仁)、瑕現(情),實爲道德認知的物化投射。值得注意的是"廉而不劌"之說,【禮記·聘義】鄭玄注云:"劌,傷也",此喻君子持守節操而不傷人,與【論語】"克己復禮爲仁"形成互文。而"瑕必示外"的特殊表述,較之【荀子】"瑕適並見"更強調德性之真誠無隱,暗合【中庸】"慎獨"之旨。

二、知行關係之辯證
"多知與無知"之問,揭示儒家知識論的核心矛盾。孔子以"無知近死"否定蒙昧主義,又以"知而利人"確立價值標準,此與【論語】"知者利仁"(【里仁】)形成呼應。越石父所言"臨難鑄兵"之喻,實化用【左傳·襄公九年】"備豫不虞"的古訓,強調道德實踐的前瞻性。

三、士人立身之道
篇末"樹人如樹田"之喻頗具深意。【孟子·離婁下】言"故術不可不慎",與此處"士擇人而樹"形成方法論對照。農事隱喻中的"豐時必祿",既承【周易】"待時而動"之理,又暗含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的經學立場,展現漢代士人將道德理想與現實功業相統一的努力。

要之,此章通過玉德、知行、樹人等三重維度,構建起"內聖-外王"的完整鏈條。其價值不僅在於輯錄先秦遺說,更在於呈現西漢儒者如何將抽象德目轉化爲可操作的修身準則。今日觀之,其中"瑕不掩瑜"的寬容精神與"擇人而樹"的責任意識,仍不失爲現代人格培育的重要思想資源。

(全文798字)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4-24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雜言】玉德觀詮解

劉向【說苑】卷十七【雜言】篇所載"玉有六美"之說,實爲儒家玉德理論之精要。玉之六德,非止於物性描述,乃君子人格之具象化表徵,其深層意蘊值得細究。

一、玉德與君子人格的比德傳統
"望之溫潤"對應【禮記】"溫潤而澤,仁也"之說,此乃儒家"比德"思維之體現。玉之光澤含而不露,恰似君子"仁者愛人"的溫厚品格;"近之栗理"指玉質縝密,可比【荀子】"君子知微"之論,喻指智者洞察事理的明澈。此種將自然物性人格化的闡釋方式,實爲周代"以玉比德"傳統的延續。

二、玉聲中的禮樂精神
"聲近徐而聞遠"暗合【周禮·考工記】"清越以長"的禮器標準。玉磬之聲舒緩悠遠,正象徵君子"言滿天下無口過"的言語修養。賈誼【新書】言"君子之言,信而有徵",與此可相發明。折而不撓、闕而不荏的韌性,則與【周易】"剛健中正"之道相通,展現儒家"和而不流"的中庸境界。

三、處世智慧的物化表達
"廉而不劌"化用【荀子·不苟】"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喻指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尤其"有瑕必示於外"的特質,與【論語】"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形成互文,強調道德真誠的重要性。這種"不掩瑕瑜"的品格,正是儒家"慎獨"功夫的外顯。

四、士人立身之道的隱喻
文末"士擇人而樹"的論斷,可追溯至【孟子】"觀近臣以其所爲主"的擇友觀。玉之六美實爲士人立身標準的物化:既有"待價而沽"的守道精神,又含"豐時必祿"的經世智慧。劉向此論,既承續了孔子"君子比德於玉"的訓誨,又融入了漢代經世致用的時代特徵。

要之,【說苑】此章通過釋玉德而明人道,將儒家倫理觀、認識論、處世法凝練於玉器品性之中。這種"即物明理"的言說方式,不僅體現了漢代儒學的生活化轉向,更爲後世提供了人格修養的具象範式。今日讀之,於君子之道猶有深湛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