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7|回复: 2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7杂言诗解15君子贵玉利人即善士士择人树丰时必禄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8-9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17杂言诗解15君子贵玉利人即善士择人树丰时必禄
题文诗:
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
声近徐,而闻远也,折而不挠,阙而不荏,
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
望之温润,君子比德,近于栗理,君子比智;
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折而不挠,
阙而不荏,君子比勇;廉而不刿,君子比仁;
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诗经有曰: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道吾问曰:多所知之,
无所知,其身孰善?夫子对曰:无知,
死人属也;虽不死,累人者必,众甚矣然,
多所知者,其用心多;所知者,出于利人,
善矣,出于害人,即不善也.曰善哉!
石父曰:不肖,以为;愚者自多;
佞人皆莫,能相心口,以出之又,谓人勿言.
譬犹渴而,穿井临难,而后铸兵,虽疾从而,
及也.临财忘贫,临生忘死,可远罪矣.
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
治身法也.上交者能,不失其禄;下交者能,
于患;是以君子,择人以交,农人择田.
君子树人,农夫树田;田者择种,种之丰年,
必得粟也;士择人而,树之丰时,必得禄矣.
《原文》  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注释】出自《荀子30法行篇》
《原文》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译文】
子贡问孔子:“君子珍视宝玉而轻视珉石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宝玉少而珉石多吗?”孔子说:“欸!赐啊!这是什么话啊!君子怎么会因为多了就轻视它、少了就珍视它呢?这宝玉,君子用来比拟品德:它温柔滋润而有光泽,好比仁;它坚硬而有纹理,好比智;它刚强而不屈,好比义;它有棱角而不割伤人,好比行;它即使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勇;它的斑点缺陷都暴露在外,好比诚实;敲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言辞之美。所以,即使珉石带着彩色花纹,也比不上宝玉那样洁白明亮。《诗》云:‘我真想念君子,温和得就像宝玉。’说的就是这道理。”
《原文》
道吾问之夫子:“多所知,无所知,其身孰善者乎?”对曰:“无知者,死人属也;虽不死,累人者必众甚矣。然多所知者好,其用心也多;所知者出于利人即善矣,出于害人即不善也。”道吾曰:“善哉!”  越石父曰:“不肖人,自贤也;愚者,自多也;佞人者,皆莫能相其心口以出之,又谓人勿言也。譬之犹渴而穿井,临难而后铸兵,虽疾从而不及也。”  夫临财忘贫,临生忘死,可以远罪矣。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上交者不失其禄,下交者不离于患,是以君子择人以交,农人择田而田。君子树人,农夫树田;田者择种而种之,丰年必得粟;士择人而树之,丰时必得禄矣。
【译文】
面对财富忘记贫穷,临生忘死,可以远离罪了。君子爱口,孔雀爱惜自己的羽毛,虎豹爱爪,这都是为了修身方法。与地位高的人交往(能不献媚)的不失其禄,与地位低的人交往的(能轻慢人)而不招致祸患,因此君子选择人以交,农民选择田而种田。君子树人,农民种植田;种田者选择良种而种,丰收之年一定能收获粮食;士择人而培养他的文化素养,丰时必须会得到俸禄了(功到自然成)。
【注释】上交者不失其禄,下交者不离于患
出自:君子上交①不谄②,下交不渎③。

①上交: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②谄(chan):巴结奉承。③渎:轻慢。

《释义》君子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时不巴结奉承,与地位低的人交往时不轻慢。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25-4-9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论玉德与君子修身之道刍议

刘向《说苑·杂言》所载玉之六美,实为儒家君子人格之具象化表述。此段文字虽与《荀子·法行篇》互见,然其以"栗理""廉刿"等意象构建的德性体系,尤能体现汉代经学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承续与发展。

一、玉德六美与君子比德
文中提出玉之六重审美维度:温润(德)、栗理(智)、声远(义)、不挠(勇)、不刿(仁)、瑕现(情),实为道德认知的物化投射。值得注意的是"廉而不刿"之说,《礼记·聘义》郑玄注云:"刿,伤也",此喻君子持守节操而不伤人,与《论语》"克己复礼为仁"形成互文。而"瑕必示外"的特殊表述,较之《荀子》"瑕适并见"更强调德性之真诚无隐,暗合《中庸》"慎独"之旨。

二、知行关系之辩证
"多知与无知"之问,揭示儒家知识论的核心矛盾。孔子以"无知近死"否定蒙昧主义,又以"知而利人"确立价值标准,此与《论语》"知者利仁"(《里仁》)形成呼应。越石父所言"临难铸兵"之喻,实化用《左传·襄公九年》"备豫不虞"的古训,强调道德实践的前瞻性。

三、士人立身之道
篇末"树人如树田"之喻颇具深意。《孟子·离娄下》言"故术不可不慎",与此处"士择人而树"形成方法论对照。农事隐喻中的"丰时必禄",既承《周易》"待时而动"之理,又暗含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的经学立场,展现汉代士人将道德理想与现实功业相统一的努力。

要之,此章通过玉德、知行、树人等三重维度,构建起"内圣-外王"的完整链条。其价值不仅在于辑录先秦遗说,更在于呈现西汉儒者如何将抽象德目转化为可操作的修身准则。今日观之,其中"瑕不掩瑜"的宽容精神与"择人而树"的责任意识,仍不失为现代人格培育的重要思想资源。

(全文798字)
黄粮大梦 发表于 2025-4-2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杂言》玉德观诠解

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篇所载"玉有六美"之说,实为儒家玉德理论之精要。玉之六德,非止于物性描述,乃君子人格之具象化表征,其深层意蕴值得细究。

一、玉德与君子人格的比德传统
"望之温润"对应《礼记》"温润而泽,仁也"之说,此乃儒家"比德"思维之体现。玉之光泽含而不露,恰似君子"仁者爱人"的温厚品格;"近之栗理"指玉质缜密,可比《荀子》"君子知微"之论,喻指智者洞察事理的明澈。此种将自然物性人格化的阐释方式,实为周代"以玉比德"传统的延续。

二、玉声中的礼乐精神
"声近徐而闻远"暗合《周礼·考工记》"清越以长"的礼器标准。玉磬之声舒缓悠远,正象征君子"言满天下无口过"的言语修养。贾谊《新书》言"君子之言,信而有征",与此可相发明。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韧性,则与《周易》"刚健中正"之道相通,展现儒家"和而不流"的中庸境界。

三、处世智慧的物化表达
"廉而不刿"化用《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喻指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尤其"有瑕必示于外"的特质,与《论语》"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形成互文,强调道德真诚的重要性。这种"不掩瑕瑜"的品格,正是儒家"慎独"功夫的外显。

四、士人立身之道的隐喻
文末"士择人而树"的论断,可追溯至《孟子》"观近臣以其所为主"的择友观。玉之六美实为士人立身标准的物化:既有"待价而沽"的守道精神,又含"丰时必禄"的经世智慧。刘向此论,既承续了孔子"君子比德于玉"的训诲,又融入了汉代经世致用的时代特征。

要之,《说苑》此章通过释玉德而明人道,将儒家伦理观、认识论、处世法凝练于玉器品性之中。这种"即物明理"的言说方式,不仅体现了汉代儒学的生活化转向,更为后世提供了人格修养的具象范式。今日读之,于君子之道犹有深湛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