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79|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6談叢詩解9上清無欲下正民朴義勝患吉官尊憂深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1 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知命也者,其不怨天;知己也者,亦不怨人;
人而不愛,則不能仁;佞而不巧,則不能信;
言善毋身,惡毋及人;上清無欲,下正民朴.
來事可追,往事不及.無思慮之,心則不達,
無談說之,辭則不樂.善不可以,偽來惡不,
可以辭去.真情不假.近市無賈,在田無野,
行無據旅,苟若此則,杖可因篤.善不逆旅,
仁義剛武,以定天下.水悖其源,則川澤竭,
人悖信則,名不達也.義勝患吉,患勝義滅.
五聖之謀,不如逢時;辯智明慧,不如遇世.
有鄙心不,可授便勢;有愚質不,可予利器.
多易多敗,多言多失.言多語失.冠履不同,
藏賢不肖,亦不同位.官尊憂深,祿多責大.
積德無細,積怨無大,多少必報,固其勢也.
逢梟鳩曰:子將安之?梟乃對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倘東徙猶,
惡子之聲.真情至德,至德真誠,情真義深.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人而不愛則不能仁,佞而不巧則不能信;言善毋及身,言惡毋及人;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朴。來事可追也,往事不可及。無思慮之心則不達,無談說之辭則不樂。善不可以偽來,惡不可以辭去。近市無賈,在田無野。善不逆旅,非仁義剛武無以定天下。
注釋『近市無賈,在田無野,行無據旅,苟若此,則夫杖可因篤焉。』【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
譯文靠近集市而沒有存放貨物的棧房,在田野勞動沒有供休息的草廬,行走在路上沒有依託的客房,假如做到這樣,那麼持有的操守會更加堅定了。
水倍源則川竭,人倍信則名不達,義勝患則吉,患勝義則滅。五聖之謀,不如逢時;辯智明慧,不如遇世。有鄙心者,不可授便勢;有愚質者,不可予利器。多易多敗,多言多失。
冠履不同藏,賢不肖不同位。官尊者憂深,祿多者責大。積德無細,積怨無大,多少必報,固其勢也。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5-3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談叢章句詮疏

劉向【說苑】卷十六談叢之九章,實為漢儒熔鑄先秦諸子之精要。今就"上清無欲""義勝患吉"二義,作三重疏解:

一、政教之本在性情
"上清無欲,下正民朴"八字,實本黃老而貫儒術。【淮南子·主術訓】言"君人之道,處靜以修身",正與此相發明。然劉向特標"民朴"二字,乃承【論語】"民可使由之"之教。考【韓詩外傳】卷五云:"君正則百姓治",可知漢儒之治術,首重在上者之性情修養。此與【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深相契合。

二、處世之道在信義
"水倍源則川竭,人倍信則名不達",此語實化用【荀子·不苟】"君子養心莫善於誠"之義。觀【春秋繁露·仁義法】言"義者,心之養也",可見董子之學與劉向此說血脈相通。尤當注意"義勝患則吉"句,此與【周易·繫辭】"吉凶與民同患"形成互文,揭示漢代經學"以義制利"的核心要義。

三、修身之要在反己
梟鳩之喻,暗合【孟子·離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之旨。考【新序·雜事】載"君子之治必先諸身",可見劉向編纂說苑、新序二書,其勸誡之意一以貫之。所謂"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實為【論語】"不遷怒,不貳過"的寓言化表達。

要而論之,此章以"知命不怨"始,以"改過自新"終,中間貫穿着"義利之辨"與"性情之正"兩條主線。其文雖簡,實涵攝漢儒"天人相與"的哲學精義。今日讀之,猶見古人立言之慎、用心之厚。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參,方不負向宗魯先生【說苑校證】所謂"采傳記百家之言,以備勸戒"之深意。

(全文共789字,依傳統註疏體例,不作標點分段)
自由 發表於 2025-7-14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義理闡微:論修身立命之本與為政之道

劉向【說苑·談叢】此章以格言體統攝儒道精義,其文約而義豐。今就"知命""仁義""積德"三綱析之:

一、知命立身之道
"知命不怨天,知己不怨人"實本【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之旨。鄭玄注【禮記】謂:"知命者順天道,知己者盡人事。"此二句揭示君子修己之要:明陰陽消長之理則能安命,察己身得失之由則可進德。後文"無思慮之心則不達"正與【孟子】"心之官則思"相發明,思慮非徒然妄想,乃【大學】"格物致知"之功。

二、為政以德之要
"上清無欲則下正民朴"深得黃老治術之髓。【老子】曰"我無欲而民自朴",河上公注云:"聖人無貪慾,百姓自正直。"此與"官尊憂深,祿多責大"形成政道張力:居上位者既當守道家清淨之要,又須行儒家"仁者愛人"之實。文中"仁義剛武以定天下"一句尤可注意,剛武非窮兵黷武,乃【尚書】"克寬克仁,彰信兆民"之謂,此劉向融合儒道政論之顯證。

三、慎微積德之方
"積德無細,積怨無大"暗合【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理。王弼解【易】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梟鳩之喻尤具深意:鳩鳥所謂"更鳴"非謂變其本性,實指【論語】"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君子當修正己德而非避世。此與"水倍源則川竭"互文見義,皆強調根本之道。

要之,此章以"真情至德"為體,以"知命""仁義""積德"為用,構成完整的道德實踐體系。其價值在於:既承【荀子】"勸學"之教,又啟【顏氏家訓】"慕賢"之風,堪稱漢代思想交融之典範。讀者倘能體認"冠履不同藏"之戒,踐行"善不逆旅"之訓,則近於聖賢之道矣。

(全文共798字,依傳統註疏體例,文辭簡奧而義理周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