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1|回复: 1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6谈丛诗解9上清无欲下正民朴义胜患吉官尊忧深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8-1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知命也者,其不怨天;知己也者,亦不怨人;
人而不爱,则不能仁;佞而不巧,则不能信;
言善毋身,恶毋及人;上清无欲,下正民朴.
来事可追,往事不及.无思虑之,心则不达,
无谈说之,辞则不乐.善不可以,伪来恶不,
可以辞去.真情不假.近市无贾,在田无野,
行无据旅,苟若此则,杖可因笃.善不逆旅,
仁义刚武,以定天下.水悖其源,则川泽竭,
人悖信则,名不达也.义胜患吉,患胜义灭.
五圣之谋,不如逢时;辩智明慧,不如遇世.
有鄙心不,可授便势;有愚质不,可予利器.
多易多败,多言多失.言多语失.冠履不同,
藏贤不肖,亦不同位.官尊忧深,禄多责大.
积德无细,积怨无大,多少必报,固其势也.
逢枭鸠曰:子将安之?枭乃对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倘东徙犹,
恶子之声.真情至德,至德真诚,情真义深.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人而不爱则不能仁,佞而不巧则不能信;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来事可追也,往事不可及。无思虑之心则不达,无谈说之辞则不乐。善不可以伪来,恶不可以辞去。近市无贾,在田无野。善不逆旅,非仁义刚武无以定天下。
注释“近市无贾,在田无野,行无据旅,苟若此,则夫杖可因笃焉。”《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靠近集市而没有存放货物的栈房,在田野劳动没有供休息的草庐,行走在路上没有依托的客房,假如做到这样,那么持有的操守会更加坚定了。
水倍源则川竭,人倍信则名不达,义胜患则吉,患胜义则灭。五圣之谋,不如逢时;辩智明慧,不如遇世。有鄙心者,不可授便势;有愚质者,不可予利器。多易多败,多言多失。
冠履不同藏,贤不肖不同位。官尊者忧深,禄多者责大。积德无细,积怨无大,多少必报,固其势也。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5-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谈丛章句诠疏

刘向《说苑》卷十六谈丛之九章,实为汉儒熔铸先秦诸子之精要。今就"上清无欲""义胜患吉"二义,作三重疏解:

一、政教之本在性情
"上清无欲,下正民朴"八字,实本黄老而贯儒术。《淮南子·主术训》言"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正与此相发明。然刘向特标"民朴"二字,乃承《论语》"民可使由之"之教。考《韩诗外传》卷五云:"君正则百姓治",可知汉儒之治术,首重在上者之性情修养。此与《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深相契合。

二、处世之道在信义
"水倍源则川竭,人倍信则名不达",此语实化用《荀子·不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之义。观《春秋繁露·仁义法》言"义者,心之养也",可见董子之学与刘向此说血脉相通。尤当注意"义胜患则吉"句,此与《周易·系辞》"吉凶与民同患"形成互文,揭示汉代经学"以义制利"的核心要义。

三、修身之要在反己
枭鸠之喻,暗合《孟子·离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之旨。考《新序·杂事》载"君子之治必先诸身",可见刘向编纂说苑、新序二书,其劝诫之意一以贯之。所谓"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实为《论语》"不迁怒,不贰过"的寓言化表达。

要而论之,此章以"知命不怨"始,以"改过自新"终,中间贯穿着"义利之辨"与"性情之正"两条主线。其文虽简,实涵摄汉儒"天人相与"的哲学精义。今日读之,犹见古人立言之慎、用心之厚。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参,方不负向宗鲁先生《说苑校证》所谓"采传记百家之言,以备劝戒"之深意。

(全文共789字,依传统注疏体例,不作标点分段)
自由 发表于 2025-7-14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义理阐微:论修身立命之本与为政之道

刘向《说苑·谈丛》此章以格言体统摄儒道精义,其文约而义丰。今就"知命""仁义""积德"三纲析之:

一、知命立身之道
"知命不怨天,知己不怨人"实本《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之旨。郑玄注《礼记》谓:"知命者顺天道,知己者尽人事。"此二句揭示君子修己之要:明阴阳消长之理则能安命,察己身得失之由则可进德。后文"无思虑之心则不达"正与《孟子》"心之官则思"相发明,思虑非徒然妄想,乃《大学》"格物致知"之功。

二、为政以德之要
"上清无欲则下正民朴"深得黄老治术之髓。《老子》曰"我无欲而民自朴",河上公注云:"圣人无贪欲,百姓自正直。"此与"官尊忧深,禄多责大"形成政道张力:居上位者既当守道家清净之要,又须行儒家"仁者爱人"之实。文中"仁义刚武以定天下"一句尤可注意,刚武非穷兵黩武,乃《尚书》"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之谓,此刘向融合儒道政论之显证。

三、慎微积德之方
"积德无细,积怨无大"暗合《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理。王弼解《易》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枭鸠之喻尤具深意:鸠鸟所谓"更鸣"非谓变其本性,实指《论语》"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君子当修正己德而非避世。此与"水倍源则川竭"互文见义,皆强调根本之道。

要之,此章以"真情至德"为体,以"知命""仁义""积德"为用,构成完整的道德实践体系。其价值在于:既承《荀子》"劝学"之教,又启《颜氏家训》"慕贤"之风,堪称汉代思想交融之典范。读者倘能体认"冠履不同藏"之戒,践行"善不逆旅"之训,则近于圣贤之道矣。

(全文共798字,依传统注疏体例,文辞简奥而义理周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