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2|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5指武詩解9有道王得眾人之心以圖不道不戰知勝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27 1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武王伐紂,召太公望,先問之曰:吾欲不戰,
而能知勝,不卜知吉,使非其人,爲之有道?
太公對曰:有道王得,眾人之心,以圖不道,
則能不戰,而知勝矣;王以賢伐,不肖則能,
不卜知吉.彼以害之,我乃利之.雖非吾民,
可得而使.武王曰善.乃召周公,問曰天下,
之圖事者,皆以殷爲,天子而以,周爲諸侯,
以諸侯攻,天子勝之,亦有道乎?周公對曰:
殷信天子,周信諸侯,則無勝道,何可攻乎?
武王忿曰:汝有說乎?周公對曰:臣聞攻禮,
者爲賊也,攻義爲殘,失其民制,爲匹夫也,
王乃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武王曰善.
起眾舉師,遂與殷戰,於牧之野,大敗殷人;
上堂見玉,曰誰之玉?曰諸侯玉.即取而歸,
之於諸侯.天下聞曰:武王廉財.入室見女,
曰誰之女?曰諸侯女.即取而歸,之於諸侯.
天下聞曰:武王廉色.發巨橋粟,散鹿台之,
財金錢以,與於士民,黜其戰車,不乘弛其,
甲兵弗用,縱馬華山,放牛桃林,示不復用.
天下聞者,咸謂武王,行義天下,豈不大哉?
真兵必義,至義至正,至正至道,至道真情,
情真義深,利民爲本,存亡繼絕,不戰而勝.
武王將伐紂。召太公望而問之曰:『吾欲不戰而知勝,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爲之有道乎?』太公對曰:『有道。王得眾人之心,以圖不道,則不戰而知勝矣;以賢伐不肖,則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雖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
注釋出自【太公兵法】第一篇
譯文周武王將要討伐紂王,召太公呂望(即姜尚,字子牙,封地在呂,又稱呂尚,呂望)詢問他說:『我想要不戰而知勝果,不用占卜就得到吉兆,所用的都是不合適的人,怎樣可以做到呢?』太公回答說:『可以叫做有道。王(武王)得眾人之心,來討伐無道昏君,不用戰爭也知道會勝利。憑藉賢德的品德來討伐不肖(指紂王),不用占卜也知道一定會獲得吉兆。對方禍害百姓的,我們能使人民有利。即使不是我們的人民,卻也可以招徠麾下。』武王說:『好。』
乃召周公而問焉,曰:『天下之圖事者,皆以殷爲天子,以周爲諸侯,以諸侯攻天子,勝之有道乎?』周公對曰:『殷信天子,周信諸侯,則無勝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說乎?』周公對曰:『臣聞之,攻禮者爲賊,攻義者爲殘,失其民制爲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
譯文於是又召周公來詢問:『天下論事的人,都視殷商爲天子,把周看做諸侯,以諸侯的身份來攻伐天子,勝得有道麼?』 周公說:『殷商爲天子,周爲諸侯,就沒有取勝之道啊!怎麼可以攻伐呢!』武王生氣的說:『你的說法有依據麼?』周公說:『我聽說:攻伐禮就稱爲賊,攻伐義的就稱爲殘,失去(他的)人民的則叫做匹夫。王攻伐的是失去民心的人(紂王,周公的意思是紂王是匹夫),怎麼能說是討伐天子呢?』武王說:『好。』
乃起眾舉師,與殷戰於牧之野,大敗殷人。上堂見玉,曰:『誰之玉也?』曰:『諸侯之玉。』即取而歸之於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於財矣。』入室見女,曰:『誰之女也?』曰:『諸侯之女也。』即取而歸之於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於色也。』於是發巨橋之粟,散鹿台之財金錢以與士民,黜其戰車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縱馬華山,放牛桃林,示不復用。天下聞者,咸謂武王行義於天下,豈不大哉?
譯文於是率眾起兵,和殷商的軍隊在牧野交戰,大敗商軍。攻入皇宮大殿,看見美玉,就問:『這是誰的美玉?』回答說:『是諸侯的玉。』立刻把玉歸還諸侯。天下人聽說了,說:『武王不貪財帛啊。』進入內寢見到美女,就問:『這是誰的女人?』回答說:『是諸侯的女人。』就把女子分給諸侯。天下人聽聞了此事,說:『武王不貪女色啊。』(武王)於是就分發巨橋(可能是殷商的國庫)的糧食,散盡鹿台的金帛,把錢財分給士卒和人民,拆毀戰車不乘坐,扔掉盔甲和兵器而不用,把戰馬和祭牛放生於華山和桃林,示意不再發起戰爭,天下人聽說後都說武王行仁義於天下,不是很氣度宏大麼!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7-11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指武】篇武王伐紂義理闡微
【說苑】卷十五所載武王伐紂事,實爲王道征伐之典範。太公望"得眾心以圖不道"之論,與周公"攻其失民"之說,共同構成了儒家"義戰"理論的核心要義。今就經義分疏如次:

一、民心向背爲勝負樞機
太公答武王"不戰知勝"之問,首揭"得眾人之心"爲根本。【太公兵法】所謂"彼害之,我利之",正與【孟子】"得道多助"之說相表里。考【尚書·泰誓】載武王"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可知周室之興,實肇基於"利民"之政。太公言"雖非吾民可得而使",恰印證【管子】"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治理智慧。

二、禮義之辨解構天命
周公應對尤具深意。其以"攻禮爲賊,攻義爲殘"立論,將政治合法性從"天子/諸侯"的名位之爭,轉化爲"得民/失民"的實質判斷。此說直承【孟子·梁惠王下】"聞誅一夫紂矣"的革命理論,而較之更爲圓融。按【禮記·禮運】"天子以德爲車",周公所謂"失其民制爲匹夫",實爲後世"民貴君輕"思想之先聲。

三、軍事行動中的義利之辨
牧野之戰後的三事尤堪玩味:歸諸侯玉女、散鹿台之財、放馬華山,此三者分別對應"廉財""廉色""止戈"之義。【尚書·武成】言"垂拱而天下治",正與此處"示不復用"的象徵性舉措相呼應。太史公在【史記·周本紀】中特筆記此,蓋因其完美詮釋了【周易·革卦】"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深意。

結語
此段經文揭示王道征伐三重境界:得民心爲體,順禮義爲用,行廉讓爲象。劉向編錄此章於【指武】篇,其意或在闡明【司馬法】"仁本第一"的精髓。今日讀之,猶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古老智慧,實爲中華兵學文化最珍貴的遺產。學者當由此悟入,方得"止戈爲武"之真諦。

(全文798字)
傎倒 發表於 2025-7-31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指武篇義戰思想發微
——論周武革命的政治倫理建構

(一)王道勝負之樞機
太公望"得眾心以圖不道"之論,實爲三代兵學精髓。【太公兵法】所謂"彼害之,我利之"者,非權謀之術,乃政治倫理之根本轉向。考【尚書·泰誓】載武王"獨夫受洪惟作威"之斥,正與太公"以賢伐不肖"形成經學互證。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天之生民非爲王也,而天立王以爲民也",此即"得眾心"之天道依據。周人"不戰知勝"之自信,實源於對殷紂"率遏眾力"(【湯誓】)之政治倫理批判。

(二)革命合法性之辯難
周公"攻其失民"說,開中國政治哲學革命論之先河。其以"禮賊義殘"斥殷紂,暗合【孟子·梁惠王下】"聞誅一夫紂矣"之義。值得注意的是,周公將天子資格與"民制"綁定,此即【荀子·王制】"水則載舟"說之雛形。戰國楚簡【容成氏】載湯武革命"不攻無罪",正可與此處"何攻天子"之詰形成思想史對話。

(三)戰勝之後的政治修辭
武王"歸玉還女"之舉,非僅廉德之顯,實爲革命合法性的儀式建構。【史記·周本紀】詳載"散鹿台之財"等事,與【說苑】互文見義。考清華簡【系年】載"武王克殷,乃建衛叔封於庚丘",可知其"縱馬華山"乃"弭兵"政治表演。這種"示不復用"的象徵性舉措,恰如【禮記·樂記】所謂"武樂"之"禁暴戢兵"精神,完成了從武力征服到道德感化的政治敘事轉換。

(四)義戰思想的現代啟示
【指武篇】所載"真情利民"之說,實爲儒家戰爭倫理的核心。宋儒朱熹【孟子集注】釋"以至仁伐至不仁",正可溯源於此。當代新儒家徐復觀謂"中國兵學思想實以「止戈」爲最高境界",恰是此篇"不戰而勝"的現代詮釋。在文明衝突頻仍的今日,周武革命展現的政治倫理智慧——以民心向背爲勝負樞機、以戰後秩序重建爲軍事行動延續——仍具重要啟示意義。

(結論)
【說苑】此章通過三重對話,完整呈現了義戰思想的政治哲學體系:太公奠定"得道多助"的軍事倫理,周公構建"弔民伐罪"的革命理論,武王實踐"勝而不有"的戰爭終結智慧。這種將軍事行動納入政治倫理框架的思維範式,正是中華兵學文化最深邃的特質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