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7|回复: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5指武诗解9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不战知胜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7-27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武王伐纣,召太公望,先问之曰:吾欲不战,
而能知胜,不卜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
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
则能不战,而知胜矣;王以贤伐,不肖则能,
不卜知吉.彼以害之,我乃利之.虽非吾民,
可得而使.武王曰善.乃召周公,问曰天下,
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而以,周为诸侯,
以诸侯攻,天子胜之,亦有道乎?周公对曰:
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道,何可攻乎?
武王忿曰:汝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攻礼,
者为贼也,攻义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也,
王乃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武王曰善.
起众举师,遂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
上堂见玉,曰谁之玉?曰诸侯玉.即取而归,
之于诸侯.天下闻曰:武王廉财.入室见女,
曰谁之女?曰诸侯女.即取而归,之于诸侯.
天下闻曰:武王廉色.发巨桥粟,散鹿台之,
财金钱以,与于士民,黜其战车,不乘弛其,
甲兵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天下,岂不大哉?
真兵必义,至义至正,至正至道,至道真情,
情真义深,利民为本,存亡继绝,不战而胜.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
注释出自《太公兵法》第一篇
译文周武王将要讨伐纣王,召太公吕望(即姜尚,字子牙,封地在吕,又称吕尚,吕望)询问他说:“我想要不战而知胜果,不用占卜就得到吉兆,所用的都是不合适的人,怎样可以做到呢?”太公回答说:“可以叫做有道。王(武王)得众人之心,来讨伐无道昏君,不用战争也知道会胜利。凭借贤德的品德来讨伐不肖(指纣王),不用占卜也知道一定会获得吉兆。对方祸害百姓的,我们能使人民有利。即使不是我们的人民,却也可以招徕麾下。”武王说:“好。”
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
译文于是又召周公来询问:“天下论事的人,都视殷商为天子,把周看做诸侯,以诸侯的身份来攻伐天子,胜得有道么?” 周公说:“殷商为天子,周为诸侯,就没有取胜之道啊!怎么可以攻伐呢!”武王生气的说:“你的说法有依据么?”周公说:“我听说:攻伐礼就称为贼,攻伐义的就称为残,失去(他的)人民的则叫做匹夫。王攻伐的是失去民心的人(纣王,周公的意思是纣王是匹夫),怎么能说是讨伐天子呢?”武王说:“好。”
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译文于是率众起兵,和殷商的军队在牧野交战,大败商军。攻入皇宫大殿,看见美玉,就问:“这是谁的美玉?”回答说:“是诸侯的玉。”立刻把玉归还诸侯。天下人听说了,说:“武王不贪财帛啊。”进入内寝见到美女,就问:“这是谁的女人?”回答说:“是诸侯的女人。”就把女子分给诸侯。天下人听闻了此事,说:“武王不贪女色啊。”(武王)于是就分发巨桥(可能是殷商的国库)的粮食,散尽鹿台的金帛,把钱财分给士卒和人民,拆毁战车不乘坐,扔掉盔甲和兵器而不用,把战马和祭牛放生于华山和桃林,示意不再发起战争,天下人听说后都说武王行仁义于天下,不是很气度宏大么!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付卧丈 发表于 2025-7-11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指武》篇武王伐纣义理阐微
《说苑》卷十五所载武王伐纣事,实为王道征伐之典范。太公望"得众心以图不道"之论,与周公"攻其失民"之说,共同构成了儒家"义战"理论的核心要义。今就经义分疏如次:

一、民心向背为胜负枢机
太公答武王"不战知胜"之问,首揭"得众人之心"为根本。《太公兵法》所谓"彼害之,我利之",正与《孟子》"得道多助"之说相表里。考《尚书·泰誓》载武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可知周室之兴,实肇基于"利民"之政。太公言"虽非吾民可得而使",恰印证《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治理智慧。

二、礼义之辨解构天命
周公应对尤具深意。其以"攻礼为贼,攻义为残"立论,将政治合法性从"天子/诸侯"的名位之争,转化为"得民/失民"的实质判断。此说直承《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的革命理论,而较之更为圆融。按《礼记·礼运》"天子以德为车",周公所谓"失其民制为匹夫",实为后世"民贵君轻"思想之先声。

三、军事行动中的义利之辨
牧野之战后的三事尤堪玩味:归诸侯玉女、散鹿台之财、放马华山,此三者分别对应"廉财""廉色""止戈"之义。《尚书·武成》言"垂拱而天下治",正与此处"示不复用"的象征性举措相呼应。太史公在《史记·周本纪》中特笔记此,盖因其完美诠释了《周易·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深意。

结语
此段经文揭示王道征伐三重境界:得民心为体,顺礼义为用,行廉让为象。刘向编录此章于《指武》篇,其意或在阐明《司马法》"仁本第一"的精髓。今日读之,犹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老智慧,实为中华兵学文化最珍贵的遗产。学者当由此悟入,方得"止戈为武"之真谛。

(全文798字)
傎倒 发表于 2025-7-3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指武篇义战思想发微
——论周武革命的政治伦理建构

(一)王道胜负之枢机
太公望"得众心以图不道"之论,实为三代兵学精髓。《太公兵法》所谓"彼害之,我利之"者,非权谋之术,乃政治伦理之根本转向。考《尚书·泰誓》载武王"独夫受洪惟作威"之斥,正与太公"以贤伐不肖"形成经学互证。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此即"得众心"之天道依据。周人"不战知胜"之自信,实源于对殷纣"率遏众力"(《汤誓》)之政治伦理批判。

(二)革命合法性之辩难
周公"攻其失民"说,开中国政治哲学革命论之先河。其以"礼贼义残"斥殷纣,暗合《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之义。值得注意的是,周公将天子资格与"民制"绑定,此即《荀子·王制》"水则载舟"说之雏形。战国楚简《容成氏》载汤武革命"不攻无罪",正可与此处"何攻天子"之诘形成思想史对话。

(三)战胜之后的政治修辞
武王"归玉还女"之举,非仅廉德之显,实为革命合法性的仪式建构。《史记·周本纪》详载"散鹿台之财"等事,与《说苑》互文见义。考清华简《系年》载"武王克殷,乃建卫叔封于庚丘",可知其"纵马华山"乃"弭兵"政治表演。这种"示不复用"的象征性举措,恰如《礼记·乐记》所谓"武乐"之"禁暴戢兵"精神,完成了从武力征服到道德感化的政治叙事转换。

(四)义战思想的现代启示
《指武篇》所载"真情利民"之说,实为儒家战争伦理的核心。宋儒朱熹《孟子集注》释"以至仁伐至不仁",正可溯源于此。当代新儒家徐复观谓"中国兵学思想实以‘止戈’为最高境界",恰是此篇"不战而胜"的现代诠释。在文明冲突频仍的今日,周武革命展现的政治伦理智慧——以民心向背为胜负枢机、以战后秩序重建为军事行动延续——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结论)
《说苑》此章通过三重对话,完整呈现了义战思想的政治哲学体系:太公奠定"得道多助"的军事伦理,周公构建"吊民伐罪"的革命理论,武王实践"胜而不有"的战争终结智慧。这种将军事行动纳入政治伦理框架的思维范式,正是中华兵学文化最深邃的特质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