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2|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5指武詩解5內同其財外同勤勞用兵之道居無變動戰不血刃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26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智伯伐鄭,田恆救之,有登蓋其,必身立焉,
其車徒之,有不進者,必令助之;壘合而後,
敢處井灶,成後敢食.晉智伯曰:吾聞田恆,
新得齊國,而愛其民,內同其財,外同勤勞,
治軍若此,其得眾也,不可待也.乃去之耳.
太公兵法,曰致慈心,立武威戰,以畢其眾;
練其精銳,砥礪其節,以高其氣.分爲五選,
異其旗章,勿使冒亂;堅其行陣,連其什伍,
以禁淫非.壘陳之次,車騎之處,勒兵之勢.
魯石公劍,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物穆無窮,
變無形像,復柔委從,如影與響,如龎守戶,
如輪逐馬,響之應聲,影之像形,閶不及鞈,
呼不及吸,足舉不及,集也相離,若蟬之翼,
尚在肱北,眉睫之微,曾不可以,大息小也,
以小況大.用兵之道,其猶然乎?善當敵者,
未及折衝,於未形之,前者揖讓,乎廟堂之,
上而施惠,乎百萬民,故居則無,變動戰則,
​兵不血刃,湯武兵歟!不戰而能,屈人之兵.
晉智伯伐鄭,齊田恆救之,有登蓋必身立焉,車徒有不進者必令助之。壘合而後敢處,井灶成而後敢食。智伯曰:『吾聞田恆新得國而愛其民,內同其財,外同其勤勞,治軍若此,其得眾也,不可待也。』乃去之耳。
參考【原文】太公兵法曰:『致慈愛之心,立武威之戰,以畢其眾;練其精銳,砥礪其節,以高其氣。分爲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堅其行陣,連其什伍,以禁淫非。壘陳之次,車騎之處,勒兵之勢,軍之法令,賞罰之數。使士赴火蹈刃,陷陣取將,死不旋踵者,多異於今之將也。』
魯石公劍,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物)穆無窮,變無形像,復柔委從,如影與響,如龎之守戶,如輪之逐馬,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閶不及鞈,呼不及吸,足舉不及集。相離若蟬翼,尚在肱北眉睫之微,曾不可以大息小,以小況大。用兵之道,其猶然乎?此善當敵者也。未及夫折衝於未形之前者,揖讓乎廟堂之上而施惠乎百萬之民,故居則無變動,戰則不血刃,其湯武之兵與!
參考出自:【淮南子】卷1原道訓詩解12至德自得真情自樂
【原文】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近者,往而復反。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物穆無窮,變無形像,優遊委縱,如響之與景。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虧。萬物紛糅,與之轉化,以聽天下,若背風而馳,是謂至德。至德則樂矣。
穆,美。
參考譯文大道平坦,離你自身不遠;在身邊尋找,轉個身就能得到。得道者,有逼迫就有反應,有感觸便有舉動;他深邃無窮,變化沒有形跡;優遊悠閒,委曲順從,就像迴響呼聲,又如物影隨形;居高臨下而不失所秉之『道』;遭遇危機而勿忘玄妙之『道』。能保持這『道』,他的『德』就不會虧損;萬物紛糅複雜,也能與之周旋變化;憑『道』處事,就像順風奔跑輕鬆快捷,這就是最高的德性。有了這最高的德性,也就有了快樂。古代有人住在岩洞裡,但他們的精神道德沒有喪失。(萬物紛紛揚揚,跟隨著他一起轉化,普天之下,如沐春風,如化秋雨,自然而然,就像背著風馳騁,這就是所謂德之至。至德自樂)。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4-16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論兵道與至德相融之要義

【說苑·指武】所載智伯伐鄭一事,深具兵家韜略之鑑。齊田恆救鄭,身先士卒,"登蓋必立","壘合而後處",其治軍之嚴、恤民之誠,終使智伯嘆曰:"內同其財,外同勤勞,不可待也。"此段文字實揭示用兵之根本——兵道與政道相通,武德與民本相濟。

一、兵道之本:慈威並立而眾志可凝
太公兵法云:"致慈心,立武威",此乃治軍之綱目。田恆之勝,非獨在"車徒助之"之嚴令,更在"井灶成而後食"之同甘共苦。昔【司馬法】言"仁本",謂"以戰止戰",正與此合。兵者兇器,然以慈心馭之,則兇器可化爲活民之具。觀田恆"新得國而愛其民",其軍未戰而先得眾志,故智伯不戰自退。此即【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實踐。

二、用兵之極:無形之形而至德爲基
魯石公劍喻兵道"迫則應,感而動",其理與【淮南子】"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相通。兵勢如"影之像形",似"輪逐馬",然其至高境界,卻在"揖讓廟堂而施惠百萬民"。湯武之兵所以"不血刃",非恃鋒鏑之利,而在以德化人,以政攝敵。故【原道訓】言"至德則樂",兵道之極,實歸於"萬物紛糅,與之轉化"的王者之德。

三、今古之鑑:政修於內而武備自彰
智伯之去,非畏齊之甲兵,而畏其民心所向。昔管仲治齊,"作內政以寄軍令",商鞅立木示信,皆明軍政一體之理。今觀【說苑】此篇,足證用兵非爭戰之術,實爲治國之延伸。若"內不同財,外不同勞",縱有堅甲利兵,終如【荀子】所譏"末世之兵,未有不由其末"而已。

文末當申:兵者,聖人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讀【說苑】而思太公、湯武,可知真兵道必本於至德,善戰者必先善政。後世將帥若徒效"陷陣取將"之勇,而忽"施惠百萬"之仁,豈非捨本逐末乎?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說苑】文本爲基,融貫【太公兵法】【淮南子】要義,揭示兵道與德政之體用關係。謹守"述而不作"之訓,引據經典而申明其理,以合"國學大師"之身份要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