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9|回覆: 2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5指武詩解1好戰必亡兵不可廢廢則召寇文功武備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25 18: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司馬法曰:其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
忘戰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也.
兵不可玩,玩則無威;兵不可廢,廢則召寇.
吳王夫差,好戰而亡,徐偃王也,無武亦滅.
明王制國,上不玩兵,下不廢武.易經又曰:
存不忘亡,是以身安,國家可保.秦昭王昔,
中朝嘆曰:夫楚劍利,倡優拙也.夫劍利則,
士多慓悍,倡優拙則,思慮遠也,吾恐楚之,
謀秦國也.此謂當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
卒以成霸.王孫厲謂,楚文王曰:徐偃王好,
行仁義道,漢東諸侯,三十二國,皆盡服矣!
王若不伐,楚必事徐.楚文王曰:若信有道,
不可伐也.孫厲對曰:大之伐小,強之伐弱,
猶大魚之,吞小魚也,若虎之食,豚也惡有,
其不得理?文王興師,伐徐殘之.偃王將死,
曰吾賴於,文德不明,武備但好,行仁義道,
而竟不知,詐人之心,以至於此.古之王者,
其有備乎?文韜武略,文功武備,不可偏廢.
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則無威;兵不可廢,廢則召寇。昔吳王夫差好戰而亡,徐偃王無武亦滅。故明王之制國也,上不玩兵,下不廢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譯文【司馬法】上說:『國家即使再大,愛好戰爭必然滅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記戰爭必然危險。』【易經】說:『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要去掉武器,但是不能忘記防備。』軍事不可以隨意,隨意就沒有威嚴;武器不能廢棄,廢棄就導致敵人來。以前吳王夫差好戰滅亡,徐國的偃王沒有重視軍事也滅亡了。因此英明的大王治理國家,不隨意動兵,不放棄武備。【易經】說:『生存的時候不忘記滅亡,因此身體可以得到平安,國家可以得到保全。』
秦昭王中朝而嘆曰:『夫楚劍利、倡優拙。夫劍利則士多慓悍,倡優拙則思慮遠也,吾恐楚之謀秦也。』此謂當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卒以成霸焉。
王孫厲謂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義之道,漢東諸侯三十二國盡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對曰:『大之伐小,強之伐弱,猶大魚之吞小魚也,若虎之食豚也,惡有其不得理?』文王興師伐徐,殘之。徐偃王將死,曰:『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備,好行仁義之道而不知詐人之心,以至於此。』夫古之王者其有備乎?
譯文王孫厲對楚文王說:"徐偃王(春秋時徐國國君)好行仁義,使得漢水以東三十二國都歸順了徐國。大王若是不討伐徐國,將來必定向徐國稱臣。』楚文王說:『他確實很仁義,所以我不能討伐他。』王孫厲說:"大國討伐小國,強國討伐弱國,如同大魚吃小魚,好比老虎吃小豬,怎麼說沒有道理呢!』於是,楚文王興師滅了徐國。徐偃王將要死了,對手下人說:『我是靠行文德,而不是靠武備,只知道行仁義之道,而不知道狡詐之人的心思,導致如此結局,古代的王者,有沒有武備哪?』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cl15816 發表於 2025-7-3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司馬法】與【說苑】兵道思想發微

【說苑·指武】篇援引【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二語,實為上古兵道之樞要。此論與【周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互為表里,揭示『兵者,存亡之器』的辯證關係。考其要義,蓋謂軍事威攝與仁義教化猶車之兩輪,偏廢則傾。

夫差之敗,非敗於兵鋒之不利,而敗於窮兵黷武之弊。【國語·吳語】載其『挾其大勝之餘威,以觀兵周室』,終致『民疲而怨作』。徐偃王之亡,則亡於『恃仁義而廢武備』之謬。【韓非子·五蠹】言其『行仁義而喪其國』,正與【說苑】所載『吾賴文德不明武備』的臨終悔悟相印證。二者雖殊途而同歸,皆違『文武並用,長久之術』的治國至理。

秦昭王『楚劍利則士悍』之嘆,尤見深謀。【史記·范雎列傳】載其『遠交近攻』之策,正是『存不忘亡』的實踐註腳。楚文王伐徐事,更顯『義兵』與『詐力』之辨。徐偃王『不知詐人之心』的悲劇,非謂仁義不足貴,實警示德政需以實力為後盾。【荀子·議兵】云『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奪也』,此之謂也。

明乎此,則知【司馬法】『春蒐秋獮』之制非為耀武,實乃『安不忘危』的教化。【禮記·樂記】言『干戚之舞非備樂也』,鄭玄注『示不用也』,正與『除戎器而戒不虞』同符。昔周公制禮作樂而建六軍,孔子攝相事卻萊兵,皆得其中三昧。

要之,兵道之精微,在『威而不黷,備而不廢』八字。今觀【說苑】此章,其義豈獨為戰國鑒哉?【尚書】云『張皇六師』,【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看似相悖,實乃一體之兩面。後世若唐玄宗盛極而弛邊備,明永樂五征漠北,得失皆可於此章求之。學者當以史證經,以經觀史,方不負向宗魯先生校理【說苑】之深心。

(全文798字)
汪柯 發表於 2025-7-21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司馬法】與【說苑】兵道要義疏證

【說苑·指武】所引【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二語,實為上古兵家要義之樞機。考【漢書·藝文志】載【司馬法】百五十五篇,今僅存五篇,然此十六字真言,已足為萬世兵戒。今就經義、史鑑、治道三端申論之。

一、經義互證
【周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與【司馬法】相發明。鄭玄註:"除者修也,修戎器以備非常。"此正與"忘戰必危"相應。而【繫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更直指憂患意識乃治國之本。值得注意的是,【司馬法】將"好戰"與"忘戰"對舉,揭示兩端皆違中道:夫差窮兵黷武而亡國,徐偃王廢武修文而滅身,恰成陰陽兩極之戒。

二、史鑑垂訓
秦昭王"楚劍利則士悍"之嘆,深得危機預警之要。【戰國策】載范雎論秦"遠交近攻"時,特強調"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正與昭王警覺相合。徐偃王事尤具深意,【韓非子·五蠹】載其"割地而朝者三十六國",然終為楚文王所滅。偃王臨終"恃文德而不知詐"之嘆,實點明仁義需以武力為後盾。太史公曰"古者文武並用",此之謂也。

三、治道平衡
【說苑】引【易經】"存不忘亡"之說,實為黃老"守雌用雄"之術。【管子·參患】云:"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明示武力乃秩序保障。然【司馬法】開篇即言"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更見兵道本質在止戈。漢代晁錯【言兵事疏】稱"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恰可解"兵不可廢"之旨。

要之,劉向輯此章於【說苑·指武】,非獨論兵,實闡治國大道。文武之道,張弛有度:過剛則折,如吳王懸首姑蘇;過柔則糜,似徐國亡於仁義。昔孔子贊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此中剛柔相濟之妙,正與【司馬法】兵道冥合。故【大學】言"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武備文德,皆當統攝於"明德"之下,斯為至善。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