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9|回復: 2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5指武诗解1好战必亡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文功武备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7-25 18: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司马法曰:其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也.
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
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也,无武亦灭.
明王制国,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经又曰:
存不忘亡,是以身安,国家可保.秦昭王昔,
中朝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也.夫剑利则,
士多慓悍,倡优拙则,思虑远也,吾恐楚之,
谋秦国也.此谓当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
卒以成霸.王孙厉谓,楚文王曰:徐偃王好,
行仁义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皆尽服矣!
王若不伐,楚必事徐.楚文王曰:若信有道,
不可伐也.孙厉对曰:大之伐小,强之伐弱,
犹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
其不得理?文王兴师,伐徐残之.偃王将死,
曰吾赖于,文德不明,武备但好,行仁义道,
而竟不知,诈人之心,以至于此.古之王者,
其有备乎?文韬武略,文功武备,不可偏废.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译文【司马法】上说:『国家即使再大,爱好战争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必然危险。』【易经】说:『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要去掉武器,但是不能忘记防备。』军事不可以随意,随意就没有威严;武器不能废弃,废弃就导致敌人来。以前吴王夫差好战灭亡,徐国的偃王没有重视军事也灭亡了。因此英明的大王治理国家,不随意动兵,不放弃武备。【易经】说:『生存的时候不忘记灭亡,因此身体可以得到平安,国家可以得到保全。』
秦昭王中朝而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夫剑利则士多慓悍,倡优拙则思虑远也,吾恐楚之谋秦也。』此谓当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卒以成霸焉。
王孙厉谓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对曰:『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其不得理?』文王兴师伐徐,残之。徐偃王将死,曰:『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备,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以至于此。』夫古之王者其有备乎?
译文王孙厉对楚文王说:"徐偃王(春秋时徐国国君)好行仁义,使得汉水以东三十二国都归顺了徐国。大王若是不讨伐徐国,将来必定向徐国称臣。』楚文王说:『他确实很仁义,所以我不能讨伐他。』王孙厉说:"大国讨伐小国,强国讨伐弱国,如同大鱼吃小鱼,好比老虎吃小猪,怎么说没有道理呢!』于是,楚文王兴师灭了徐国。徐偃王将要死了,对手下人说:『我是靠行文德,而不是靠武备,只知道行仁义之道,而不知道狡诈之人的心思,导致如此结局,古代的王者,有没有武备哪?』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cl15816 發表於 2025-7-3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司马法》与《说苑》兵道思想发微

《说苑·指武》篇援引《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二语,实为上古兵道之枢要。此论与《周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互为表里,揭示“兵者,存亡之器”的辩证关系。考其要义,盖谓军事威摄与仁义教化犹车之两轮,偏废则倾。

夫差之败,非败于兵锋之不利,而败于穷兵黩武之弊。《国语·吴语》载其“挟其大胜之余威,以观兵周室”,终致“民疲而怨作”。徐偃王之亡,则亡于“恃仁义而废武备”之谬。《韩非子·五蠹》言其“行仁义而丧其国”,正与《说苑》所载“吾赖文德不明武备”的临终悔悟相印证。二者虽殊途而同归,皆违“文武并用,长久之术”的治国至理。

秦昭王“楚剑利则士悍”之叹,尤见深谋。《史记·范雎列传》载其“远交近攻”之策,正是“存不忘亡”的实践注脚。楚文王伐徐事,更显“义兵”与“诈力”之辨。徐偃王“不知诈人之心”的悲剧,非谓仁义不足贵,实警示德政需以实力为后盾。《荀子·议兵》云“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此之谓也。

明乎此,则知《司马法》“春蒐秋狝”之制非为耀武,实乃“安不忘危”的教化。《礼记·乐记》言“干戚之舞非备乐也”,郑玄注“示不用也”,正与“除戎器而戒不虞”同符。昔周公制礼作乐而建六军,孔子摄相事却莱兵,皆得其中三昧。

要之,兵道之精微,在“威而不黩,备而不废”八字。今观《说苑》此章,其义岂独为战国鉴哉?《尚书》云“张皇六师”,《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看似相悖,实乃一体之两面。后世若唐玄宗盛极而弛边备,明永乐五征漠北,得失皆可于此章求之。学者当以史证经,以经观史,方不负向宗鲁先生校理《说苑》之深心。

(全文798字)
汪柯 發表於 2025-7-21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司马法》与《说苑》兵道要义疏证

《说苑·指武》所引《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二语,实为上古兵家要义之枢机。考《汉书·艺文志》载《司马法》百五十五篇,今仅存五篇,然此十六字真言,已足为万世兵戒。今就经义、史鉴、治道三端申论之。

一、经义互证
《周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与《司马法》相发明。郑玄注:"除者修也,修戎器以备非常。"此正与"忘战必危"相应。而《系辞》"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更直指忧患意识乃治国之本。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法》将"好战"与"忘战"对举,揭示两端皆违中道:夫差穷兵黩武而亡国,徐偃王废武修文而灭身,恰成阴阳两极之戒。

二、史鉴垂训
秦昭王"楚剑利则士悍"之叹,深得危机预警之要。《战国策》载范雎论秦"远交近攻"时,特强调"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正与昭王警觉相合。徐偃王事尤具深意,《韩非子·五蠹》载其"割地而朝者三十六国",然终为楚文王所灭。偃王临终"恃文德而不知诈"之叹,实点明仁义需以武力为后盾。太史公曰"古者文武并用",此之谓也。

三、治道平衡
《说苑》引《易经》"存不忘亡"之说,实为黄老"守雌用雄"之术。《管子·参患》云:"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明示武力乃秩序保障。然《司马法》开篇即言"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更见兵道本质在止戈。汉代晁错《言兵事疏》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恰可解"兵不可废"之旨。

要之,刘向辑此章于《说苑·指武》,非独论兵,实阐治国大道。文武之道,张弛有度:过刚则折,如吴王悬首姑苏;过柔则糜,似徐国亡于仁义。昔孔子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此中刚柔相济之妙,正与《司马法》兵道冥合。故《大学》言"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武备文德,皆当统摄于"明德"之下,斯为至善。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