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4|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2奉使詩解4布衣之士柳下惠說刳羊之約齊王退兵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13 15: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梁王者也,贅其群臣,而議其過,任座進諫,
曰主君之,國廣以大,民堅而眾,奈何國無,
賢人辯士?王曰寡人,國小以狹,民弱臣少,
吾獨治之,賢人辯士,安所用乎?任座曰否,
昔齊無故,起兵攻魯,魯君患之,召其相曰:
為之奈何?相乃對曰:夫柳下惠,少而好學,
長而嘉智,主君試召,使至於齊.魯君曰吾,
千乘主身,自使於齊,齊竟不聽;夫柳下惠,
布衣韋帶,之士使之,又何益乎?對曰臣聞,
乞火不得,不望其炮,今其使齊,縱不解於,
齊兵終不,愈益攻魯.君曰然乎?相即使人,
召柳下惠.入門袪衣,不趨魯君,避席而立,
曰所謂飢,而求黍稷,渴而穿井,未嘗能以,
觀喜見子;今國事急,百姓恐懼,願借使齊.
對曰諾乃,東見齊侯.齊侯曰魯,君將懼乎?
柳下惠曰:臣君不懼.齊侯忿然,怒曰吾望,
魯城芒若,類失亡國,百姓髮屋,伐木救城,
吾視若魯,君類吾國;子何不懼?柳下惠曰:
臣君不懼,以其先人,出周封魯,君之先君,
出周封齊,相與出周,南門刳羊,而約曰自,
後子孫敢,有相攻者,令其罪若,此刳羊矣.
臣君固以,刳羊不懼,不然百姓,非不急也.
齊侯乃解,兵三百裏.夫柳下惠,布衣之士,
至而解齊,釋魯之難,賢士聖人,奈何無乎?
梁王贅其群臣而議其過,任座進諫曰:『主君國廣以大,民堅而眾,國中無賢人辯士,奈何?』王曰:『寡人國小以狹,民弱臣少,寡人獨治之,安所用賢人辯士乎?』任座曰:『不然,昔者齊無故起兵攻魯,魯君患之,召其相曰:「為之奈何?」相對曰:「夫柳下惠少好學,長而嘉智,主君試召使於齊。」魯君曰:「吾千乘之主也,身自使於齊,齊不聽。夫柳下惠特布衣韋帶之士也,使之又何益乎?」相對曰:「臣聞之,乞火不得不望其炮矣。今使柳下惠於齊,縱不解於齊兵,終不愈益攻於魯矣。」魯君乃曰:「然乎?」相即使人召柳下惠來。入門,袪衣不趨。魯君避席而立,曰:「寡人所謂飢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未嘗能以觀喜見子。今國事急,百姓恐懼,願借子大夫使齊。」柳下惠曰:「諾。」乃東見齊侯。齊侯曰:「魯君將懼乎?」柳下惠曰:「臣君不懼。」齊侯忿然怒曰:「吾望而魯城,芒若類失亡國,百姓髮屋伐木以救城郭,吾視若魯君類吾國。子曰不懼,何也?」柳下惠曰:「臣之君所以不懼者,以其先人出周,封於魯,君之先君亦出周,封於齊,相與出周南門,刳羊而約曰:『自後子孫敢有相攻者,令其罪若此刳羊矣。』臣之君固以刳羊不懼矣,不然,百姓非不急也。」齊侯乃解兵三百裏。夫柳下惠特布衣韋帶之士,至解齊,釋魯之難,奈何無賢士聖人乎?』
參考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
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叫展喜,在魯為大夫。齊孝公領兵伐魯。魯僖公派展喜去慰勞士兵以便迎戰。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讓他到齊營去見齊孝公。孝公問,『齊國大軍壓境,你們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會害怕呢,君子是不會害怕的!』孝公不解地問為什麼。展喜說,『憑先王之命。當初魯之始封國君周公和齊之始封國君太公曾共同輔佐周成王。成王曾賜以盟書,說齊魯兩國今後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殘殺。盟約尚藏在內府,載於史書,每當新君即位都要鄭重地宣誓永誌不忘。你才即位幾天,怎麼能把這事拋在了腦後?』齊孝公無言可對,自知理虧,只好撤兵。
【國語】原文:
齊孝公曰:『雖無功,且試一行,以觀諸侯離合之狀。』
於是親率車徒二百乘,欲侵魯之北部邊疆。邊將聞信,先來向魯侯告急。魯國正值饑饉之際,民眾不能勝任兵戈。大夫臧孫辰言於魯僖公:『齊國挾忿深入,未可與爭勝負,請以辭令謝之!』
齊僖公曰:『當今善為辭令者是何人?』
臧孫辰回答:『臣舉薦一人,是先朝司空無駭之子,叫展獲,字子禽。官拜士師,食邑柳下。此人外似平和,內有道德,博文達理。因居官執法,不合時宜,因此棄職歸隱。若得此人為使,定可不辱君命,取重於齊。』
魯僖公曰:『寡人亦素知其人,今安在?』
答:『現在柳下。』
魯僖公派人召之,展獲辭以病不能行。臧孫辰道:『子禽有堂弟名喜,雖在下僚,頗有口辯。若令展喜去展獲家,請其指授,必有可聽。』僖公從之。
展喜至柳下,見了展獲,道達君命。展獲道:『齊之伐我,是想召示齊桓公之霸業。然而,圖霸莫如尊王,若以先王之命責之,何患無辭?』
展喜復報魯僖公道:『臣知如何退齊之兵了。』
魯僖公已備下犒師之物,無非是牲醴粟帛之類,裝做數車,交與展喜。
展喜至北境,齊師尚未入境,於是迎將上去。至汶南地方,剛遇齊兵前隊,乃崔夭為先鋒。展喜先將禮物呈送崔夭。
崔夭引至大軍,謁見齊孝公,呈上犒軍禮物,展喜道:『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屈辱降臨敝邑,故派下臣喜奉犒勞軍。』
齊孝公曰:『魯人聞寡人興師,亦膽寒乎?』
展喜回答:『小人則或者膽寒,下臣不知也。若君子,則全無懼意。』
齊孝公曰:『汝國文無施伯之智,武無曹劌之勇。況且正逢饑饉之際,野無青草。何所恃而不懼?』
展喜回答:『敝邑別無所恃,所恃者先王之命耳。昔周先王封太公於齊,封我先君伯禽於魯,使周公與太公割牲為盟。誓曰:「世世子孫,同獎王室,無相害也。」此語載在盟府,太史掌之。桓公是以九合諸侯,則先與莊公為柯之盟,是奉王命也。君嗣位九年,敝邑君臣,引領望齊曰:「庶幾修先伯主之業,以親睦諸侯。」若放棄成王之命,違太公之誓,墮桓公之業,以好為仇,度君侯之必不然也。敝邑恃此不懼。』
齊孝公曰:『你回去對魯侯說,寡人願修睦,不復用兵矣。』即日傳令班師。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呂服 發表於 2025-6-30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布衣之士的經世價值——從柳下惠使齊看賢士的社稷之功】

【說苑·奉使】所載柳下惠使齊一事,實為詮釋"士"之精神與功用的經典範本。梁王以"國小民弱"為由拒賢,任座則以柳下惠之事為鏡,揭示"布衣韋帶之士"的社稷擔當,其間深意值得細究。

一、賢士之用不在爵祿而在器識
魯相舉薦柳下惠時,魯君初疑"布衣韋帶之士"無益國事,此乃世俗之見。柳下惠"少好學,長嘉智",其價值不在冠冕而在"乞火不得不望其炮"的象徵意義——賢士猶如薪火,平日或隱於草野,急時則為存續文明之火種。魯君最終"避席而立",正是對士人精神高度的禮敬,此乃"禮賢"之真諦。

二、刳羊之約的文明契約精神
柳下惠面對齊侯的威懾,不言兵甲而述先祖"刳羊而約"的盟誓。此典出自周公分封時齊魯先祖的契約,以羊牲為信物建立"不相攻伐"的文明秩序。柳下惠以"刳羊之罪"喚醒齊侯對禮法傳統的敬畏,較之兵戈相向,更顯"以文化之"的士人智慧。這種依託禮制傳統化解危機的策略,正是【周禮】"以和邦國"思想的實踐。

三、士人風骨與政治實效的統一
柳下惠"入門袪衣不趨",保持布衣之士的傲骨;而直面齊侯時又能援引古制,展露"誦【詩】三百,使於四方"的專對之才。這種"守道不阿"與"通權達變"的結合,恰是孔子所稱"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的使者風範。其成功非憑權勢,而賴於對禮樂文明內核的深刻把握。

梁王之惑在於將治國簡化為權力運作,而任座借柳下惠之事點明:真正的治國之道在於"尊賢而重士"。柳下惠以一介布衣退齊兵,印證了【孟子】"惟仁者能以大事小"的命題。士人的價值,正在於以文化傳統為根基,以道義擔當為脊樑,此乃華夏政治智慧的精髓所在。

(全文798字)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7-11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布衣之士何以安邦:論柳下惠使齊的禮制底蘊與戰略智慧】

劉向【說苑·奉使】所載柳下惠使齊事,實為詮釋先秦士人外交智慧的經典案例。本文擬從禮制規範、盟約精神與士人價值三個維度,剖析這段史事的深層意蘊。

一、禮制規範下的身份突破
魯相舉薦柳下惠時,魯君初以"布衣韋帶"質疑其使節資格,此乃周代"大夫無境外之交"禮制的思維定式。然【儀禮·聘禮】有云:"使從俗,禮從宜",柳下惠"袪衣不趨"的入朝儀態,恰體現"士相見禮"中"不俟履而行"的緊急應對規範。魯君最終"避席而立",正是對特殊情勢下禮制變通的認可,彰顯周禮"經權之道"的靈活性。

二、刳羊之約的盟誓效力
柳下惠所提"刳羊而約"事,當為魯齊始封時的血盟儀式。【周禮·司盟】載:"凡邦國有疑會同,則掌其盟約之載。"以羊牲為盟,乃取【詩經·小雅】"君子盟約,言刳其血"之義。齊侯聞盟約而退兵,非畏布衣之士,實懼背盟將致"神誅鬼戮"的嚴重後果。此足證春秋時期"盟誓重於軍力"的外交準則。

三、士人階層的戰略價值
任座所謂"乞火不得不望其炮"之喻,深合【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之要。柳下惠以布衣之身行大夫之職,正體現【孟子】"說大人則藐之"的士人精神。其成功關鍵不在辯才,而在以周室宗法記憶喚醒齊侯的禮制敬畏,此即【左傳】所謂"辭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的外交真諦。

梁王之惑,實未明"賢士不在眾寡"的治國至理。觀柳下惠折衝樽俎,豈非【周易】"柔遠能邇"之道?故【說苑】此篇當與【論語】"使於四方,不辱君命"章並觀,共成先秦外交智慧之雙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八日寅時| 2025/7/12/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