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0|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1善說詩解12孔子高深人不能識不知其賢以莛撞鐘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11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子貢昔見,太宰嚭也,太宰問曰:孔子何如?
對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嚭曰:子不知之,
何以事之?曰惟不知,故能事之,夫子其猶,
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哉.太宰曰子,
增夫子乎?對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賜其猶,
一累壤也,以一累壤,以增大山,不益其高,
且為不知.嚭曰然則,子有所酌.對曰天下,
雖有大樽,而子獨不,酌焉不識,誰之罪也.
趙簡子問,曰孔子之,為人何如?子貢對曰:
賜不能識.簡子不悅,曰事孔子,數十年終,
業而去之,寡人問子,子奚何曰,不能識也?
子貢對曰:賜譬渴者,之飲江海,知足而已,
孔子也猶,江海賜則,奚足識之.簡子嘆曰:
善哉子言.齊景公謂,曰子誰師?子貢對曰:
臣師仲尼?齊景公曰:仲尼賢乎?對曰賢也.
曰賢何若?對曰不知.公曰子知,其賢而不,
知其奚若,此則可乎?子貢對曰:今謂天高,
無少長愚,智皆知高,天高几何?皆曰不知,
故知仲尼,之賢而不,知其奚若.趙襄子曰:
先生委質,以見人主,七十君矣,而無所通,
不識世無,明之君乎?意先生道,固不通乎?
仲尼不對.異日襄子,見子路曰:嘗問以道,
先生不對,知而不對,則隱隱則,安得為仁;
若信不知,安得為聖?子路曰建,天下鳴鐘,
撞之以莛,豈能發其,聲音乎哉?君問先生,
無乃猶以,莛撞鐘乎?高山仰止景行則止.
子貢見太宰嚭,太宰嚭問曰:『孔子何如?』對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對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猶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對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賜其猶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為不知。』太宰嚭曰:『然則子有所酌也。』對曰:『天下有大樽而子獨不酌焉,不識誰之罪也。』
趙簡子趙國開國君主,名鞅問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曰:『孔子為人何如?』子貢對曰:『賜不能識也。』簡子不說通『悅』,高興,曰:『夫子事孔子數十年,終業完成學業而去之,寡人問子,子曰不能識了解,何也?』子貢曰:『賜譬渴者之飲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猶江海也,賜則奚為什麼,怎麼足以識之。』簡子曰:『善哉!子貢之言也。』
譯文趙國君主趙簡子問子貢說:『孔子這個人怎麼樣?』子貢回答說:『我不能了解他。』趙簡子不高興說:『先生您跟隨孔子學習幾十年,完成學業才離開他。』我問你,你(卻)說不了解,為什麼啊?』子貢說:『我好像饑渴的人在江海邊喝水一樣,知道滿足罷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樣,我又怎麼能夠了解他?』趙簡子說:『子貢的話說得很好!』
齊景公謂子貢曰:『子誰師?』曰:『臣師仲尼?』公曰:『仲尼賢乎?』對曰:『賢。』公曰:『其賢何若?』對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賢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對曰:『今謂天高,無少長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賢而不知其奚若。』
譯文齊景公問子貢:『你的老師是誰?』子貢回答說:『我的老師是仲尼.』齊景公問:『仲尼有才幹嗎?』子貢回答說:『有才幹.』齊景公問;『他的才幹怎樣呢?』子貢回答說:『不知道.』齊景公說;『你知道他有才幹,卻不知道才幹怎麼樣,這行嗎?』子貢回答說:『現在說天很高,無論老人小孩愚昧聰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說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幹卻不知道他的才幹怎樣.』
趙襄子謂仲尼曰:『先生委質以見人主七十君矣,而無所通,不識世無明君乎?意先生之道,固不通乎?』仲尼不對。異日,襄子見子路曰:『嘗問先生以道,先生不對,知而不對則隱也。隱則安得為仁;若信不知,安得為聖?』子路曰:『建天下之鳴鐘,而撞之以莛,豈能發其聲乎哉?君問先生,無乃猶以莛撞乎?』
注釋以莛撞鐘:莛:草莖。用草莖打鐘,毫無聲響。比喻才識淺陋的人向高明的學者發問,得不到回答。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7-21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所載子貢論孔子三章闡微

【說苑·善說】所錄子貢答太宰嚭、趙簡子、齊景公三問,實為詮釋聖賢氣象之絕妙文本。子貢以"不知"答問,非真不知也,乃深得"知止"之要義。本文試析其微旨。

一、太宰嚭問章:聖德如山林之喻
子貢以"大山林"喻孔子,取【詩經】"高山仰止"之意象。百姓各取所需而山林未嘗減損,猶孔子之道"大無不包,細無不入"(朱熹語)。其"不可增"之說,暗合【中庸】"峻極於天"之旨。至言"大樽不酌",實譏太宰嚭未能"虛中受道"(王弼注【老子】語),此即【周易】"樽酒簋貳"之象,喻主賓相得之道。

二、趙簡子問章:江海飲酌之譬
子貢自比"飲江海"之渴者,正取【孟子】"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義。江海不可斗量,猶聖德不可尺度。簡子初未達"下學上達"(【論語·憲問】)之旨,終悟"善哉"者,恰如程頤所言:"聖人之道,愈探愈深。"子貢此答,實開後世"以水喻道"之先河。

三、齊景公問章:天高難測之辯
"知天高而不知其數"之喻,精妙絕倫。【周易·繫辭】云"陰陽不測之謂神",正與此呼應。子貢區分"知賢"與"知奚若",實即【莊子】"知止其所不知"的實踐。趙襄子"以莛撞鐘"之譏,被子路反詰,恰顯【禮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之理。

要而論之,三章皆圍繞"聖不可知"展開:
1. 本體論層面:聖德如自然(山林、江海、昊天),具"生生不已"(【繫辭】)之性
2. 認識論層面:認知須"止於至善"(【大學】),反對"意必固我"(【論語】)
3. 方法論層面:強調"能近取譬"(【中庸】),由日用常行體認聖道

子貢之答,非僅機辯而已,實涵"君子之道費而隱"(【中庸】)的深刻體認。其言說方式,恰如【文心雕龍】所稱"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讀此三章,可知戰國時人對孔子形象的認知,已從具體師表升華為永恆道統的象徵。
黃承孝 發表於 2025-7-23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所載子貢論孔子三章闡微

【說苑·善說】所錄子貢答太宰嚭、趙簡子、齊景公三問,實為詮釋聖賢氣象之典範文本。子貢以"不知"為答,非真不知也,乃深明認知邊界之智。其言"惟不知,故能事之",暗合【周易】"陰陽不測之謂神"的認知維度,揭示了對至高境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敬畏。

面對太宰嚭"增夫子"之間,子貢以"累壤增大山"為喻,此喻實本【莊子·秋水】"礨空之在大澤"的哲學意象。太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然土壤終不能增太山之高。此中深意,恰如【中庸】所言"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聖德如天地自然,非人力可增益。

趙簡子之問,子貢以"飲河海而知足"應對,此喻源自【孟子】"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的體認方法。江海之量不可斗量,猶聖人之德不可尺度。子貢所謂"不能識",實為【道德經】"知不知,上"的認知境界,與孔子"吾有知乎哉?無知也"的自述遙相呼應。

至齊景公問"賢何若",子貢更以"知天高而不知幾何"為對,此即【易傳】"神無方而易無體"的具象表達。猶如陸九淵所言"宇宙便是吾心",對聖賢的認知不在形跡之辨,而在境界體認。趙襄子"以莛撞鐘"之喻,恰反證子路"大音希聲"的洞見——聖人之道如黃鐘大呂,非葦莛可測。

此三章對話構成完整的認知體系:首章言聖德之不可增益,次章言聖境之不可度量,末章言聖賢之不可形詰。子貢之答,深得【周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旨,可謂善說孔子者。後世學者當於此體會"君子之道費而隱"的深意,方不負子貢一片苦心孤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