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2|回复: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1善说诗解12孔子高深人不能识不知其贤以莛撞钟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7-1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子贡昔见,太宰嚭也,太宰问曰:孔子何如?
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嚭曰:子不知之,
何以事之?曰惟不知,故能事之,夫子其犹,
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哉.太宰曰子,
增夫子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其犹,
一累壤也,以一累壤,以增大山,不益其高,
且为不知.嚭曰然则,子有所酌.对曰天下,
虽有大樽,而子独不,酌焉不识,谁之罪也.
赵简子问,曰孔子之,为人何如?子贡对曰:
赐不能识.简子不悦,曰事孔子,数十年终,
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奚何曰,不能识也?
子贡对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孔子也犹,江海赐则,奚足识之.简子叹曰:
善哉子言.齐景公谓,曰子谁师?子贡对曰:
臣师仲尼?齐景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也.
曰贤何若?对曰不知.公曰子知,其贤而不,
知其奚若,此则可乎?子贡对曰:今谓天高,
无少长愚,智皆知高,天高几何?皆曰不知,
故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赵襄子曰:
先生委质,以见人主,七十君矣,而无所通,
不识世无,明之君乎?意先生道,固不通乎?
仲尼不对.异日襄子,见子路曰:尝问以道,
先生不对,知而不对,则隐隐则,安得为仁;
若信不知,安得为圣?子路曰建,天下鸣钟,
撞之以莛,岂能发其,声音乎哉?君问先生,
无乃犹以,莛撞钟乎?高山仰止景行则止.
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其犹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知。”太宰嚭曰:“然则子有所酌也。”对曰:“天下有大樽而子独不酌焉,不识谁之罪也。”
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问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通“悦”,高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完成学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了解,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为什么,怎么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译文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译文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
赵襄子谓仲尼曰:“先生委质以见人主七十君矣,而无所通,不识世无明君乎?意先生之道,固不通乎?”仲尼不对。异日,襄子见子路曰:“尝问先生以道,先生不对,知而不对则隐也。隐则安得为仁;若信不知,安得为圣?”子路曰:“建天下之鸣钟,而撞之以莛,岂能发其声乎哉?君问先生,无乃犹以莛撞乎?”
注释以莛撞钟:莛:草茎。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问,得不到回答。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王立宁 发表于 2025-7-21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所载子贡论孔子三章阐微

《说苑·善说》所录子贡答太宰嚭、赵简子、齐景公三问,实为诠释圣贤气象之绝妙文本。子贡以"不知"答问,非真不知也,乃深得"知止"之要义。本文试析其微旨。

一、太宰嚭问章:圣德如山林之喻
子贡以"大山林"喻孔子,取《诗经》"高山仰止"之意象。百姓各取所需而山林未尝减损,犹孔子之道"大无不包,细无不入"(朱熹语)。其"不可增"之说,暗合《中庸》"峻极于天"之旨。至言"大樽不酌",实讥太宰嚭未能"虚中受道"(王弼注《老子》语),此即《周易》"樽酒簋贰"之象,喻主宾相得之道。

二、赵简子问章:江海饮酌之譬
子贡自比"饮江海"之渴者,正取《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义。江海不可斗量,犹圣德不可尺度。简子初未达"下学上达"(《论语·宪问》)之旨,终悟"善哉"者,恰如程颐所言:"圣人之道,愈探愈深。"子贡此答,实开后世"以水喻道"之先河。

三、齐景公问章:天高难测之辩
"知天高而不知其数"之喻,精妙绝伦。《周易·系辞》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正与此呼应。子贡区分"知贤"与"知奚若",实即《庄子》"知止其所不知"的实践。赵襄子"以莛撞钟"之讥,被子路反诘,恰显《礼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之理。

要而论之,三章皆围绕"圣不可知"展开:
1. 本体论层面:圣德如自然(山林、江海、昊天),具"生生不已"(《系辞》)之性
2. 认识论层面:认知须"止于至善"(《大学》),反对"意必固我"(《论语》)
3. 方法论层面:强调"能近取譬"(《中庸》),由日用常行体认圣道

子贡之答,非仅机辩而已,实涵"君子之道费而隐"(《中庸》)的深刻体认。其言说方式,恰如《文心雕龙》所称"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读此三章,可知战国时人对孔子形象的认知,已从具体师表升华为永恒道统的象征。
黄承孝 发表于 2025-7-23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所载子贡论孔子三章阐微

《说苑·善说》所录子贡答太宰嚭、赵简子、齐景公三问,实为诠释圣贤气象之典范文本。子贡以"不知"为答,非真不知也,乃深明认知边界之智。其言"惟不知,故能事之",暗合《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认知维度,揭示了对至高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敬畏。

面对太宰嚭"增夫子"之间,子贡以"累壤增大山"为喻,此喻实本《庄子·秋水》"礨空之在大泽"的哲学意象。太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然土壤终不能增太山之高。此中深意,恰如《中庸》所言"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圣德如天地自然,非人力可增益。

赵简子之问,子贡以"饮河海而知足"应对,此喻源自《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体认方法。江海之量不可斗量,犹圣人之德不可尺度。子贡所谓"不能识",实为《道德经》"知不知,上"的认知境界,与孔子"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的自述遥相呼应。

至齐景公问"贤何若",子贡更以"知天高而不知几何"为对,此即《易传》"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具象表达。犹如陆九渊所言"宇宙便是吾心",对圣贤的认知不在形迹之辨,而在境界体认。赵襄子"以莛撞钟"之喻,恰反证子路"大音希声"的洞见——圣人之道如黄钟大吕,非苇莛可测。

此三章对话构成完整的认知体系:首章言圣德之不可增益,次章言圣境之不可度量,末章言圣贤之不可形诘。子贡之答,深得《周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旨,可谓善说孔子者。后世学者当于此体会"君子之道费而隐"的深意,方不负子贡一片苦心孤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