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4|回覆: 2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0敬慎詩解8申旗勸王戒驕大意驕則罪致守愚讓廉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6 1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魏安厘王,十一年秦,昭王謂曰:今時韓魏,
與秦孰強?左右對曰:不如秦強.王曰今時,
如耳魏齊,其與孟嘗,芒卯孰賢?對曰不如.
曰以孟嘗,芒卯之賢,率強韓魏,以攻秦猶,
無奈我何?今以無能,如耳魏齊,率強韓魏,
以伐秦其,無奈我何,則亦明矣!左右曰然,
申旗伏瑟,對曰王料,天下過矣,當六晉時,
智氏最強,滅范中行,率韓魏兵,以圍襄子,
趙於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城,三板不滿,
智伯行水,魏宣子御,韓康子也,為其驂乘,
智伯曰吾,始不知水,可亡人國,乃今知之;
汾水可以,灌安邑也,絳水可以,灌平陽也.
魏宣子乃,肘韓康子,康子而履,魏宣子足,
肘之與足,接於車上,而智氏分,身死國亡,
為天下笑.今秦雖強,不過智氏,韓魏雖弱,
尚賢其在,晉陽之下,此方其用,肘足之時,
王必勿易.秦王乃恐.魏公子牟,東行穰侯,
送曰將去,冉之山東,獨無一言,以教冉乎?
公子牟曰:微君言之,幾忘語君,君知夫官,
不與勢期,勢自至乎?勢不期富,富自至乎?
富不期貴,貴自至乎?貴不期驕,驕自至乎?
驕不期罪,罪自至乎?罪不期死,死自至乎?
穰侯曰善,敬受明教.高上尊賢,無以驕人;
聰明聖智,無以窮人;資給疾速,無以先人;
剛毅勇猛,無以勝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雖智必質,然後辯之;雖能必讓,然後為之;
故賢士雖,聰明聖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
自守以讓;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
自守以廉;此所之謂,高而不危,滿而不溢.
魏安厘王十一年,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時韓魏與秦孰強?』對曰:『不如秦強。』王曰:『今時如耳魏齊與孟嘗芒卯孰賢?』對曰:『不如孟嘗芒卯之賢。』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率強韓魏以攻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無能如耳魏齊而率強韓魏以伐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然,申旗伏瑟而對曰:『王之料天下過矣。當六晉之時,智氏最強,滅范中行氏,又率韓魏之兵以圍趙襄子於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之城,不滿者三板,智伯行水,魏宣子御,韓康子為驂乘,智伯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魏宣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宣子之足,肘足接於車上,而智氏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今秦雖強不過智氏,韓魏雖弱,尚賢其在晉陽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時,願王之必勿易也。』於是秦王恐。
譯文秦昭王問左右近臣:『諸位看如今韓、魏兩國與昔年相比如何?』左右侍臣答道:『昔非今比。』昭王又問:『如今的韓臣如耳、魏臣魏齊,論才幹能與當年田文、芒卯相比呢?』左右說:『不能。』於是昭王言道:『想當初,田文與芒卯率領強大的韓魏聯軍前來攻打秦國,寡人仍安然不動,視若無物,如今換了無能的如耳、魏齊為統帥,率領疲弱之兵,又能奈我何!』神色之間頗為自負。左右都附和說:『大王都說的極對!』
這時大臣中期推開面前的琴說:『君王對諸侯的事情評估錯了。古時晉國六個卿相(韓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智氏)時代,以智氏最強大,智氏滅亡了范、中行氏,並且率領韓、魏聯軍,把趙襄子圍困在晉陽,決開晉水來淹晉陽,僅僅差6尺就把全城淹沒。當智伯坐戰車出去巡視水勢時,由韓康子給他拉馬,由魏桓子陪他坐車。這時智伯說:「當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人家的國家,現在我才知道。汾水便於淹魏都安邑,而絳水便於淹韓都平陽。於是,魏桓子就拉韓康子的胳膊,韓康子則踩魏桓子,踢踢他的腳跟。他們就在車上手腳碰撞之間決定了顛覆智伯的策略。後來智伯身死國亡,被天下人所恥笑。」現在秦國的強盛還沒有超過智伯,韓、魏雖然衰弱,仍然勝過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時。所以現在就是韓、魏碰手撞足的時候,但願君王不要大意。』
魏公子牟東行,穰侯送之曰:『先生將去冉之山東矣,獨無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幾忘語君,君知夫官不與勢期,而勢自至乎?勢不與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與貴期,而貴自至乎?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乎?驕不與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與死期,而死自至乎?』穰侯曰:『善,敬受明教。』高上尊賢,無以驕人;聰明聖智,無以窮人;資給疾速,無以先人;剛毅勇猛,無以勝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智必質,然後辯之;雖能必讓,然後為之;故士雖聰明聖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讓;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謂高而不危,滿而不溢者也。
譯文魏公子牟東行,穰侯前來送別說:『先生將離開我,到崤山東面去了,難道連一句教誨我的話都沒有嗎?』公子牟說:『如果您沒有說,我幾乎忘記告訴您了。您知道嗎?官居高位,不必預期權勢,權勢自然而來;有了權勢,不必預期財富,財富自然而來;有了財富,不必預期尊貴,尊貴自然而來;有了尊貴,不必預期驕侈,驕侈自然而來;有了驕侈,不必預期罪過,罪過自然而來。』穰侯說:『好!多謝指教。』
地位高貴顯赫,卻不憑它傲慢待人;聰明有智慧,卻不用它使人難堪;口才流利、反應敏捷,卻不靠它與人爭先;性格堅強勇敢,卻不仗它超越別人。不知道的就向人請教,不會做的就向人學習;即使很聰明,也要多詢問,然後明辯事理;即使很能幹,也要謙遜,然後去做事情。所以,士人即使聰明有聖人般的智慧,也用愚拙堅守自己的本心;即使勇猛無敵於天下,也用怯懦堅守自己的本心;即使功勞遍及天下,也要用謙讓堅守自己的本心;即使富貴到擁有天下,也要用廉潔堅守自己的本心。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地位高而不危險,水盈滿而不外溢。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黎仕 發表於 2025-4-19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敬慎】申旗諫驕章疏解

魏安厘王十一年秦昭王與群臣論勢一節,實為千古權勢者之鑑戒。申旗"伏瑟而諫"之場景,尤見先秦士人"以道事君"之風骨。本文試析其微義有三:

一、權勢盛衰之機
智伯之敗不在水攻之策,而在"汾水灌安邑"之狂言。魏宣子與韓康子"肘足相接"的細節,揭示強權壓迫下同盟關係的脆弱性。【周易·乾卦】"亢龍有悔"之象,正應於此。秦昭王以"無奈我何"自矜,恰蹈智伯覆轍。申旗舉智氏事,非僅史鑑,實暗合【老子】"強梁者不得其死"之誡。

二、驕矜之禍的遞嬗
公子牟告穰侯"官→勢→富→貴→驕→罪→死"七階鏈條,乃權力異化之完整圖譜。【尚書·周官】"位不期驕,祿不期侈"之說,在此獲得戲劇性演繹。尤其"驕不期罪,罪不期死"二語,直指權勢者"不自知"之常態,與【荀子·宥坐】"孔子觀欹器"之理相通。

三、守愚之道
篇末"四自守"之教(愚、讓、怯、廉),實為黃老思想精髓。所謂"高而不危,滿而不溢",化用【孝經·諸侯章】而更具實踐智慧。值得注意的是"雖智必質"的辯證思維,與【論語】"知之為知之"的求真精神一脈相承,構成對法家"術治"思想的修正。

此章之價值,在於將史事、哲理、政術熔於一爐。智伯之鑑與公子牟之誡形成雙重警示,而申旗"伏瑟"之諫又展現儒者"危行言孫"的處世藝術。司馬光【資治通鑑】開篇論"才德之辨",其思想淵源或可追溯於此。今日讀之,猶見權力場中永恆的人性困局與超越之道。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5-5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驕矜之禍與守愚之道——申旗諫秦昭王之義析微

【說苑·敬慎】所載秦昭王與申旗之對答,實為戰國君臣論政之典範。秦昭王恃強輕敵,以韓魏之弱、將相之庸為可欺,而申旗以智伯覆亡之史事直諫,揭示「驕則罪致」之深理,其言切中王霸得失之樞機,足為後世鑑戒。

一、智伯之禍:驕矜者必敗
申旗舉智伯滅范、中行而圍晉陽之事,剖析強者覆亡之由。智伯以「汾水灌安邑,絳水灌平陽」之語威逼韓魏,反促二家「肘足相接」而共謀,終致「身死國亡,為天下笑」。此非力不足也,乃「矜強凌弱」之心招禍。秦昭王以「韓魏無奈我何」自詡,其態恰如智伯臨水之驕,故申旗警示:「今秦雖強不過智氏,韓魏雖弱尚賢於晉陽之時。」強弱之勢可變,而驕心一萌,即蹈危亡之轍。

二、穰侯之戒:勢富貴驕之連鎖
公子牟誡穰侯之言,更遞進闡發「勢→富→貴→驕→罪→死」之因果鏈。權勢自然招富,富貴自然致貴,而貴極則驕心暗生,終以罪戾取禍。此鏈環環相扣,如【周易·乾卦】「亢龍有悔」之象,揭示物極必反之理。故公子牟強調「高上尊賢,無以驕人」,與【老子】「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遙相呼應,皆言守柔持謙乃保身之道。

三、自守之智:愚讓廉怯之德用
篇末提出「四自守」之要:聖智守愚、功高守讓、勇力守怯、富足守廉。此非偽飾,實為「高而不危,滿而不溢」之至德。昔周公「一沐三捉發」,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皆示人以智而若愚;范蠡三致千金而散之,張良功成願從赤松,是謂富而能廉。申旗之諫,非僅止秦王一時之懼,更欲導其以謙德持國,遠智伯之覆轍。

結語
【說苑】此章以史為鏡,明「敬慎」之體用。秦昭王聞諫而恐,足見惕厲之功;然觀其晚年逼死白起、失范雎,終未能全克驕心,可見「守愚」之難。讀史者當知:強弱勢異,而存亡之道,唯在「慎終如始」而已。
蔣枇 發表於 2025-5-17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敬慎】申旗諫驕章疏解

【說苑】卷十所載秦昭王與申旗之對答,實為戰國縱橫家言說之典範,其要旨在於闡明"驕則罪致"之理。今試為疏解如次:

一、事理脈絡
秦昭王以韓魏將帥才能不逮孟嘗、芒卯為由,斷言其不足為患。此論隱含三重邏輯謬誤:其一,以將帥才能為唯一戰力標準;其二,忽視聯盟之勢可變;其三,以靜態眼光判斷動態局勢。申旗以智伯滅趙之事為鑑,揭示強者恃強之禍。智伯"水灌晉陽"時,魏宣子與韓康子"肘足相接"之細節,實為聯盟生變之關鍵徵兆。此典故出自【戰國策·趙策一】,然劉向在此處着意凸顯"肘足之盟"的隱喻意義——強者驕橫必致弱者暗結。

二、思想精微
公子牟誡穰侯之言,構建起"勢-富-貴-驕-罪-死"的因果鏈。此說源自【荀子·宥坐】"持滿之道"而又有所發展。其遞進關係揭示:權勢自然衍生富貴,富貴必然導致驕縱,此乃人性之常。【周易·謙卦】彖傳雲"天道虧盈而益謙",正與此章"高而不危,滿而不溢"相呼應。所謂"自守以愚"非真愚也,乃【老子】"大智若愚"之旨;"自守以讓"實為【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的實踐。

三、現實觀照
申旗之諫暗合縱橫家"量權"思想。【鬼谷子·揣篇】云:"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秦昭王誤判之處,正在於僅比較表面實力,而未察覺韓魏"肘足相接"的潛在危機。戰國時期,魏惠王、齊湣王皆因驕矜而敗,足證此理。劉向編錄此章於"敬慎"篇,意在警示為政者:外患常起於內驕。

四、文本價值
此章敘事結構頗具匠心:先以秦昭王驕矜之言立靶,次以申旗史實為箭,終以公子牟哲理收束。三層遞進,由具體事件升華為普遍規律。其"守愚讓廉"之說,上承周公【誡伯禽書】"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下啟諸葛亮【誡子書】"淫慢則不能勵精",構成儒家慎德思想的重要鏈環。

要之,此章以史為鑑,闡明"守柔曰強"(【道德經】第五十二章)之理。昔唐太宗讀【說苑】而制【金鏡述】,謂"驕出於志,不節則志傾",正得此章三昧。今人觀之,猶當惕然。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5-27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敬慎】申旗諫驕章疏解

【說苑】此章以史為鑑,通過申旗諫秦昭王事,闡發"驕滿之戒"的深刻義理。今就文本要義分疏如下:

一、史事鈎沉與文本結構
是章記載秦昭王十一年時,秦王以韓魏統帥才能不逮孟嘗、芒卯為由,斷言兩國不足為懼。申旗乃引智伯滅國舊事為誡,終使秦王悚然。後段補錄公子牟誡穰侯語,形成"君王-臣子"雙重警示結構。劉向如此編排,正合【敬慎】篇"防微杜漸"之旨。

二、智伯典故的警示意義
申旗所舉智伯事,見載於【戰國策】【韓非子】等典籍。其以"水灌晉陽"為喻,揭示三個層次:
1. 恃強之弊:智伯"最強"而輕韓魏,終致肘足之謀
2. 驕矜之禍:"吾始不知"之語,顯露其矜伐心態
3. 物極必反:水能亡人國,亦能促人謀,所謂"禍兮福所倚"

三、公子牟"五至"說的哲學內涵
公子牟誡穰侯語,實為道家守柔思想的發展:
"官→勢→富→貴→驕→罪→死"的連鎖反應,與【老子】"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相呼應。其提出的"四守"原則(愚、讓、怯、廉),正是【周易】"亢龍有悔"的具體實踐。

四、歷史鏡鑒的現實意義
此章深具雙重警示:
1. 為君者當戒"料敵過易"之弊。秦王"無奈我何"之語,與智伯"水灌"之言,皆屬輕敵心態
2. 為臣者須明"盛極必衰"之理。穰侯位極人臣而能受"四守"之誡,恰是【尚書】"滿招損"的註腳

結語:
【敬慎】此章以史事明理,層層遞進。智伯之敗在矜伐,申旗之諫在防微,公子牟之誡在持盈。三者共同構成"驕滿—覆亡"的完整邏輯鏈,與【說苑】全書"以史為鑑"的編纂宗旨深度契合。讀此章者,當思【荀子】"君子安而不忘危"之義,方得古人立言之本旨。

(全文共798字,依傳統註疏體例撰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二日亥時| 2025/5/28/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