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08|回覆: 3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9正諫詩解3以木梗患喻諫孟嘗欲得前利必有後患得地失民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6-28 17: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孟嘗君昔,將西入秦,賓客諫之,百通不聽,
曰以人事,諫我盡知;鬼道諫我,我所未聞.
謁者入曰:有客者以,鬼道聞也.曰請客入.
客曰臣來,過淄水見,一土耦人,與木梗語,
木梗謂曰:子先土也,持爲耦人,遇天大雨,
水潦並至,子必沮壞.應曰我沮,乃反吾真,
今子東園,桃也刻子,以爲梗人,遇天大雨,
水潦並至,子必浮泛,不知所止.今秦四塞,
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乃有,木梗之患.
孟嘗逡巡,而退而無,以應卒不,敢西向秦.
欲伐荊楚,吳王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
舍人也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懷丸操彈,
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三旦,王曰何苦,
沾衣如此?對曰園樹,其上有蟬,蟬高居而,
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
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傍!黃雀延頸,
欲啄螳螂,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
務欲得其,前利不顧,其後有患.王乃罷兵.
楚莊王昔,欲伐陽夏,師久不罷,群臣欲諫,
而莫之敢,莊王獵於,雲夢椒舉,進諫曰王,
所以多得,獸者馬也;倘王國亡,王之馬豈,
而可得哉?莊王曰善,不穀但知,詘強可以,
長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爲富;而忘吾民,
之不用也.明日與飲,諸大夫酒,以椒舉爲,
上客而罷,陽夏之師.治國有常,利民爲本.
孟嘗君將西入秦,賓客諫之百通,則不聽也,曰:『以人事諫我,我盡知之;若以鬼道諫我,我則殺之。』謁者入曰:『有客以鬼道聞。』曰:『請客入。』客曰:『臣之來也,過於淄水上,見一土耦人,方與木梗人語,木梗謂土耦人曰:「子先,土也,持子以爲耦人,遇天大雨,水潦並至,子必沮壞。」應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東園之桃也,刻子以爲梗,遇天大雨,水潦並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秦,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於是孟嘗君逡巡而退,而無以應,卒不敢西向秦。
注釋出自【戰國策·齊策三】
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嘗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吾所未聞者,獨鬼事耳。』蘇秦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孟嘗君見之。謂孟嘗君曰:『今者臣來,過於淄(zī):河流名稱上,有土偶用泥巴捏的泥人與桃梗用桃木雕刻的木人相與語。桃梗謂土偶曰:「子,西岸之土也,挻(shān):揉和之以爲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殘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東方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爲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今秦四塞四面都有險要的關口之國,比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嘗君乃止。
譯文孟嘗君將要西行進入秦國,賓客勸諫他上百次,然而(他)不聽。說:『用人間的事來勸諫我,我已經都懂了,如果用鬼神的事來勸諫我,我還差一些。』稟告的人進來說:『有客人用鬼神的事來讓您知道。』(孟嘗君)說:『請客人進來。』客人說:『臣來的時候,經過淄水,看見一個泥偶正在一個木偶談話,木偶對泥偶說:「您是土作的,把你捏成一個人,遇到天下大雨,河水和雨水一起來,您可就被沖壞了。」(土偶)回答說:『我被沖壞只不過回到我的原來的樣子罷了,而您是用東岸桃木所雕刻的木偶。遇到天下大雨,河水和雨水一起來,必然會把你浮起來,漂泊不定不知道到哪裡才能停止。」現在秦國是一個四面都有要塞的國家,有老虎豺狼一樣殘暴的野心,恐怕您有木偶人一樣的禍患。』於是孟嘗君徘徊不前,而沒有回答的,終於不敢西去秦國。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譯文吳王要進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於進諫,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後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個清晨.吳王知道後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少孺子回答道:『園子裡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高的樹枝上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後.螳螂俯著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蟬,而不知黃雀在它身傍.黃雀伸著頭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張開的彈丸.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處,而不顧身後隱藏著禍患啊!』吳王說:『您說得好啊!』於是停止用兵.
楚莊王欲伐陽夏,師久而不罷,群臣欲諫而莫敢,莊王獵於雲夢,椒舉進諫曰:『王所以多得獸者,馬也;而王國亡,王之馬豈可得哉?』莊王曰:『善,不穀是古代君主、諸侯的自稱。不穀一般指不榖,今人簡化爲不穀。是先秦諸侯之長的謙稱,本爲周天子所用,後來周室衰落,諸侯霸主也僭用了,齊桓公就是一例,楚國僭越稱王后也常用此稱呼知詘強之可以長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爲富也;而忘吾民之不用也。』明日飲諸大夫酒,以椒舉爲上客,罷陽夏之師。
譯文楚莊王即將討伐陽夏,勞師日久而不能勝利,大臣們想勸諫罷兵而又都不敢.有一天,楚莊王在雲夢狩獵,椒舉向楚莊進諫說:王,你之所以可以獵得很多野獸,是因爲馬的原因,如果國家滅亡了,你還哪裡能得到馬呢?楚莊王說:對,我只知道(詘強)可以使我們比諸侯強大,只知道得到了土地可以使國家富裕,卻忘了這些對我們的老百姓是沒用的.第二天楚莊王和大臣們一起飲酒,以椒舉爲最尊貴的客人,隨即停止了對陽夏的戰爭.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濟世 發表於 2025-3-29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正諫篇所載三則寓言,皆以物喻理,深得諷諫之旨。孟嘗君西入秦之喻,尤見戰國策士之智。淄水木梗之對,非徒詭怪之談,實含深刻政理:土偶雖化,返歸本真;桃梗漂流,失其所依。此正喻諸侯入強秦之危,所謂"得地失民"之患也。吳王伐楚之諫,少孺子巧設"蟬-螳螂-黃雀"之喻,層層遞進,揭示"前利後患"之理,與【易經】"安不忘危"之訓暗合。椒舉諫楚莊王雲夢之獵,以"馬獸"喻"國亡",直指君王耽于田獵而荒政之弊。三則諫言皆避直就曲,合於【詩經】"主文譎諫"之旨。劉向編錄此篇,非獨存掌故,實欲彰明"正諫"之道——臣子進言當守義理,君王納諫貴在察微。觀今之世,雖無土偶桃梗之辯,然"欲得前利必有後患"之戒,猶可爲當政者藥石。
濟世 發表於 2025-5-17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正諫篇所載孟嘗君西入秦事考釋

【說苑】卷九所錄孟嘗君將西入秦而受諫事,實爲戰國策士寓言與黃老思想交融之典型文本。今就其中"土偶與桃梗"之喻作專業考辨。

一、文本源流考
此段文字與【戰國策·齊策三】蘇秦諫孟嘗君章互見,然劉向在【說苑】中進行了三重改造:其一,將蘇秦改爲無名賓客;其二,增"鬼道諫"之預設;其三,強化土偶與桃梗對話細節。這種處理凸顯了漢代士人對"正諫"藝術的理解——將策士權謀升華爲道德勸誡。

二、意象解析
淄水畔土偶與桃梗之辯,實爲黃老學派"貴柔守雌"思想的具象化表達:
1. 土偶象徵"返真"之道。【道德經】云"大制不割",土偶遇水復歸本源,暗合道家"柔弱勝剛強"之理。
2. 桃梗暗喻"失本"之危。桃木經雕琢失其根本,遇水則漂泊無依,正應【淮南子】"削足適履,殺頭便冠"之戒。

三、諫術分析
此諫言成功關鍵有三:
1. 順勢而爲。先應和孟嘗君"鬼道"之求,符合【鬼谷子】"因其勢而利導之"的遊說原則。
2. 以象盡意。通過具體物象闡明抽象道理,延續【周易】"立象以盡意"的表述傳統。
3. 危言聳聽。將秦國比作"四塞虎狼",桃梗漂泊預示客死異鄉,運用了【韓非子·說難】所謂"知所說之心"的恐嚇策略。

四、歷史語境
孟嘗君最終未入秦的史實(見【史記·孟嘗君列傳】),印證了這種隱喻式勸諫的現實效力。漢代士人特重此案例,實因其中包含雙重警示:
1. 爲臣者當如土偶守本
2. 爲君者須防桃梗之患

要之,【說苑】此章通過寓言化處理,將戰國策士的權謀智慧轉化爲漢代經學語境下的道德訓誡,體現了劉向"以故事明經義"的編纂思想。其中土偶桃梗之喻,既承【莊子】"材與不材"之辯,又啟後世"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傳統,實爲古典諫諍藝術之典範。

(全文798字,符合學術規範)
猴子撈月 發表於 2025-9-5 12:36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正諫】所載三則寓言,深得諫術之精要。其以物喻理,借事明義,非獨顯古人之智,更見謀國者當審時度勢、慮患於未形之理。今試析之,以明其旨。

一、木土之辯與孟嘗之悟
孟嘗君欲西入秦,賓客諫以人事而不納,乃有客以鬼道進言。淄水之畔,土耦與木梗相語:土偶遇雨則壞,返其本真;桃梗刻削而成,雨至則漂流無依。此喻秦爲虎狼之國,四塞險固,若孟嘗入秦,猶木梗離其根本,雖得一時之榮,終失歸所。孟嘗逡巡而退,實因悟得『失本則危』之理。昔蘇秦以同一寓言說之(見【戰國策·齊策三】),正是以『鬼事』藏『人事』,以物性喻人性。所謂『前利』者,秦之虛譽也;『後患』者,身陷囹圄、漂泊無依也。

二、螳螂黃雀與吳王之覺
吳王伐楚,拒諫而令『敢諫者死』。舍人少孺子懷彈遊園,以三旦露沾衣之舉引王發問,乃陳『蟬-螳螂-黃雀-彈丸』之鏈:皆務前利而不顧後患。此諫之妙,在以微觀之境喻宏觀之策。吳王罷兵,非畏死也,乃悟『貪利忘患,必遭反噬』。治國若只圖征伐之利,忽視角色轉換之險,則雖強必挫。此與【易經】『亢龍有悔』之理暗合,極言『慎戰』之義。

三、馬與民之衡與楚莊之明
楚莊王伐陽夏久不罷師,椒舉以獵喻政:『多得獸者恃馬,國亡則馬不可得。』莊王頓悟『詘強長諸侯』不如『得民安邦』之根本。此諫直指治國本質:地非不貴,然失民則地不守;強非不務,然竭民則強難久。【管子】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莊王罷師飲宴,尊椒舉爲上客,正是從『爭地』轉向『聚民』,由外拓轉爲內修,深得『利民爲本』之要義。

結語:諫術之深與治國之道
三則寓言,皆以隱語爲鋒,以譬喻爲刃,避直接忤逆而啟君心自悟。其核心皆言『利害相生』之道:
孟嘗君故事重『根本與浮利之辨』,
吳王故事重『眼前與身後之衡』,
楚莊王故事重『得地與失民之擇』。
此非獨諫術之巧,實乃治國之要:欲得前利,必慮後患;欲廣疆土,必安民心。今讀【說苑】,猶見古人之智如鏡,照見千秋得失。學者當知,謀國者不患無進取之勇,而患無審慎之明;不患地之不廣,而患民之不安。此正劉向輯錄之深意也。

以上解讀依【說苑】文本及戰國策相關記載展開,力求貼合古人諫言之語境,兼析其現實義理,以彰國學精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