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6|回復: 0

[道学研究] 【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13易常好兵不若敦爱笃行君臣争过在己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6-23 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为楚令尹,吴起适魏.问屈宜若,曰王不知,
起之不肖,以为令尹,先生试观,起之为人.
屈子问曰:将奈之何?起曰将衰,楚国之爵,
平其制禄;损其有余,绥其不足;砥砺甲兵,
待时争利,之于天下.屈子曰吾,闻之昔善,
治国家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今子将衰,
楚国之爵,平其制禄;损其有余,绥其不足;
是变其故,易其常也;行之不利.宜若闻之,
怒者逆德,兵者凶器;争者人之,所本今子,
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人所本,逆之至也;
且昔子用,鲁兵不宜,得志于齐,而得志焉;
子昔又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
宜若闻之,非祸人而,不能成祸;吾固惑于,
吾王之数,逆天之道,戾人之理,至今无祸,
差须夫子.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子谓曰:
成形之徒,不可更也;不若敦爱,而笃行之.
老子有曰: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晋国伐楚,
三舍不止.大夫请击.庄王谓曰:先君之时,
晋不伐楚,及吾之身,而晋伐楚,是吾之过,
若何其辱,群大夫哉?曰先臣时,晋不伐楚;
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请三击之.
王俯而泣,涕沾襟起,拜群大夫.晋人闻曰:
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轻下臣,不可伐也.
夜还师归.老子曰能,受国之垢,谓社稷主.
吴起为楚令尹,适魏。问屈宜若曰:『王不知起之不肖,而以为令尹。先生试观起之为人也。』屈子曰:『将奈何?』吴起曰:『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损其有余,而绥其不足;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屈子曰:『宜若闻之,昔善治国家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今子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损其有余,而绥其不足;是变其故,易其常也。行之者不利。宜若闻之曰:「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人之所本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人之所本,逆之至也。且子用鲁,兵不宜得志于齐,而得志焉;子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宜若闻之,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惑吾王之数逆天道,戾人理,至今无祸。差须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子曰:『成形之徒,不可更也。子不若敦爱而笃行之。』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也。请三击之。』王俯而泣,涕沾襟,起而拜群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轻下其臣,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老子曰:『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译文吴起任楚国的令尹,一次到魏国去,对流亡魏国的屈宜若说:『君王还认为我很贤能,任用我做楚国令尹。先生试试看我吴起怎么样来做好这个令尹。』屈直咎问道:『你打算怎样做呢?』吴起说:『我打算削减楚国贵族的爵位,平抑法定的俸禄制度,损有余以补不足;精心训练军队,等待机会和各国争霸天下。』屈直咎说:『我屈直咎听说过,以前善于治国的人是不改变原有的制度和常规的,你吴起今天要削减楚国贵族的爵位和平抑法定的俸禄制度,损有余以补不足,这实际上是改变了原有的制度和常规。我屈宜咎又听说:「激怒是违逆天德的事;兵器则是杀人的凶器;而争斗又是该抛弃的。」你现在阴谋策划违逆天德的事,又好用兵器,并挑起人们之间的争斗,这就是最大的倒行逆施。再说,你先前任鲁国的将领,不应该动用鲁军打齐国,而你却以打败齐国来满足你的意愿。你又指挥过魏军,做过魏国西河郡守,本不应该动秦国的脑筋,而你却使秦国不敢东犯魏界,这样又实现了你的志愿。我听说过,不危及别人,也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祸害。我现在就感到纳闷,我们的君王屡次违逆天道,背弃人理,怎么至今还没遭受灾祸。唉!这灾祸可能正等着你呢!』吴起听了后惊惧地问:『还可以改变吗?』屈直咎说:『已经形成的局势无法改变。你不如现在真心实意地做些敦厚仁慈的事,或许能有所改观。』所以【老子】说:『不露锋芒,超脱纠纷,敛和光耀,混同尘世。』
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也。请三击之。』王俯而泣,涕沾襟,起而拜群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轻下其臣,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老子曰:『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译文晋国讨伐楚国,连续推进九十里地还不停止。楚国的大夫们请求楚庄王与晋国正式交战,楚庄王说:『先王在世时,晋国不敢征伐楚国,现在到了我执政,晋国却不断地征伐楚国,这说明我存在着错误。怎么能让诸位大夫跟着我蒙受屈辱呢?』众大夫说:『前朝的大臣在世的时候,晋国不敢进犯楚国,现在轮到我们当大臣了,晋国却敢进犯我们楚国,这是我们群臣的罪过啊!请君王下令反击晋军吧!』楚庄王听了难过得低头而泣,泪水都沾湿了衣襟,起身揖拜各位大夫。此事被晋国人知道后议论说:『楚国的君臣争着承担过失的责任,而且楚王还很谦恭地对待大臣,这样的国家我们不可继续征伐下去了。』于是晋军连夜撤兵回国。所以【老子】说:『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这才配称国家的君主。』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6-27 08:36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应训》所载吴起与屈宜若之对答,实为治国用兵之道的深刻辩证。吴起欲以"衰爵平禄、损余绥不足"之策强楚,屈子则直指其"变故易常"之弊,二者交锋恰彰显黄老"无为"与法家"有为"之思想张力。本文试析此段对话之要义,并参以楚庄王"君臣争过"之事,阐发道家"处下守柔"的治国智慧。

吴起之策具有鲜明的法家特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其"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与此处"衰楚国之爵,平其制禄"的主张一脉相承。然屈宜若以"不变其故,不易其常"相诘,实本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训。二者分歧不在目标而在方法:吴起欲以人为制度重构社会秩序,屈子则强调因循自然之理。其谓"怒者逆德,兵者凶器"云云,正与《老子》"夫兵者不祥之器"(三十一章)相呼应,揭示出强行变革隐含的暴力本质。

屈子"非祸人不能成祸"之论尤为精警。吴起前有"用鲁得志于齐""用魏得志于秦"的"成功",屈子却洞察其中"逆天之道"的危机。这种祸福相伏的辩证思维,正是《淮南子》"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人间训》)的体现。其建议"敦爱笃行",实为转化危机之道——当变革已成定局("成形之徒"),唯有以仁爱之心践行,方能化解刚猛之弊。此与老子"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五十六章)的处世哲学深度契合。

文末楚庄王"君臣争过"的典故,恰为前述理论作了完美注脚。当晋军压境,庄王与大夫争相引咎,此"受国之垢"的胸襟,正合《老子》"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七十八章)之旨。历史常有吊诡:吴起强力改革反遭乱箭射死(见《史记》),而楚庄王自损其名反得"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这种反差印证了《文子·道德》所言:"柔者胜刚,微者胜明。"

统观全篇,《淮南子》通过这两则故事,构建起"有为"与"无为"的深刻对话。其要义不在否定变革,而在警示:任何社会改造都须遵循"道"的规律。屈宜若之谏、庄王之泣,皆体现黄老学派"后其身而身先"的治理智慧。这对今人仍具启示:真正的改革者,当如水利之"处众人之所恶",在谦卑自省中成就功业。
事无巨细 發表於 2025-7-3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应训》所载吴起与屈宜若之对答,实为治国理政之深刻镜鉴。吴起欲以"衰爵平禄、损余绥不足"之策变革楚制,屈子则秉持"不易其常"之训,二者交锋实为法家变革精神与黄老守成思想之碰撞。本文试析此段对话之要义,兼论晋楚"君臣争过"所彰显的治国智慧。

一、吴起变法之激进与屈子守常之审慎
吴起所陈三策:"衰楚国之爵"旨在打破世卿世禄,"平其制禄"欲建立军功授爵,"砥砺甲兵"则显露其"争利于天下"的兵家本色。此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其"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的变法实践一脉相承。然屈宜若以"怒者逆德,兵者凶器"为诫,强调"非祸人不能成祸"的因果律,实为黄老学派"清静无为"思想的体现。《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与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之说,正可与此互证。

二、治国之道的辩证统一
屈子"成形之徒不可更"的论断,揭示制度变革存在路径依赖。其建议"敦爱而笃行",暗合《大学》"修身齐家"之理。吴起最终"惕然"醒悟,表明激进改革需兼顾国情民俗。老子"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之语(第五十六章),恰为调和变革与守成提供方法论:锐意进取当收敛锋芒,制度创新需化解旧弊。

三、君臣争过之德治示范
楚庄王与群臣"争以过为在己"的记载,彰显"受国之垢"的治国境界。《左传·宣公十二年》载邲之战后楚庄王"自克"之事,可与此相参。老子"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第七十八章)的箴言,在此获得生动诠释。这种"自反"精神,较之《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更为深刻,终使晋师不战而退。

结语:
本篇对话揭示治国理政的三重智慧:变革需权衡"常"与"变"的辩证关系(《周易·革卦》"革而当其悔乃亡");用兵当慎"逆德"与"凶器"的伦理边界(《司马法·仁本》"好战必亡");领导贵在"自罪"而非"罪人"的修养境界(《论语·尧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此中精义,于今犹有镜鉴之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