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7|回覆: 2

[道學研究] 【淮南子】卷12道應訓詩解12九方堙相馬觀天機得精忘粗見所不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23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秦穆公曰:子之年長,子姓有可,使求馬者?
伯樂對曰:良馬者也,可以形容,筋骨相也;
相天下馬,若滅若失,若亡其一;若此馬者,
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馬,
不可告以,天下之馬;有所與供,儋纏採薪,
九方堙也,此其於馬,非臣之下,請見之也.
穆公見之,使之求馬.三月返報,曰已得矣,
在於沙丘.公曰何馬?曰牡而黃.使人往取,
之牝而驪.穆公不悅.召伯樂而,問曰敗矣,
子所使求,毛物牝牡,弗之能知,何馬能知?
伯樂喟然,而太息曰:一至此乎!是乃其所,
以千萬臣,而無數者;堙所觀者,其天機也,
得精忘粗,在內忘外,見其所見,而不見其,
所不之見,視其所視,遺所不視;若彼所相,
貴乎馬者!馬至而果,千里之馬.故老子曰: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遠見卓識,至相相無,無形有道,至道至天,
天性真情,至德至賢,至賢無為,一騎絕塵.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對曰:『良馬者,可以形容筋骨相也。相天下之馬者,若滅若失,若亡其一。若此馬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馬。臣有所與供儋纏採薪者九方堙,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之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馬矣。在於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牡而黃。』使人往取之,牝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問之曰:『敗矣。子之所使求者。毛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伯樂喟然大(太)息曰:『一至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堙之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彼之所相者,乃有貴乎馬者!』馬至,而果千里之馬。故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譯文秦穆公對伯樂說:『你的年紀很大了,你的同族的子弟中有可以派去相馬的人嗎?』伯樂回答:『一般的良馬,可以憑馬的外貌骨架來識別。但真的要識別天下難得的良好,就得注意到馬身上存在着的若隱若現的神韻,就不能光注意到馬的形體和骨架。像這樣的馬,真是絕世超塵,奔馳如飛,不留痕跡。我的兒孫和弟子,都是下等人才,可以相一般的良好,但沒有相千里馬的功夫。我倒有一位在一起打過柴的朋友,叫九方堙,此人相馬的本領不在我之下,讓我來引見給您君王。』秦穆公於是接見了九方堙,並讓他外出尋找千里馬去。三個月以後,九方堙回來稟報秦穆公,說:『我已找到一匹千里馬,在沙丘那個地方。』秦穆公問:『是怎麼樣的馬?』九方堙回答道:『是一匹黃色的雄馬。』秦穆公派人去沙丘牽馬,一看卻是一匹黑色的雌馬。秦穆公不高興了,召來伯樂責問:『敗興得很。你那個朋友相馬連毛色和雌雄都分不清,又怎麼能相千里馬?』
伯樂聽後嘆息說:『九方堙的相馬術竟到了這種神妙境地?正說明他的本領要超出我不知多少倍。像九方堙這樣的相馬術,相的是馬原本所賦有的內在靈性和實質。他正是相中了馬的內在精華而忘卻了馬的外表粗疏,他看到的是馬的素質而不強調馬的外形。九方堙只注意應該注意的地方,而那些不重要的地方,他根本不去注意它;他只強調應該強調的地方,而那些不必注重的地方,他根本不去強調。像他這樣的相馬術,本身就比千里馬珍貴。』這馬經過騎試,果然是千里馬。所以【老子】說:『最直的好像是彎曲的,最靈巧的好像是笨拙的。』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濟世 發表於 2025-3-30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所載九方堙相馬之事,實為道家"得其精而忘其粗"的絕佳詮釋。秦穆公使伯樂薦相馬者,伯樂舉薦擔薪之徒九方堙,謂其能"觀天機"而超乎形相。九方堙三月報得黃牡馬於沙丘,及取乃驪牝馬,穆公疑其術。伯樂卻嘆曰:"堙之所觀,天機也",揭示其相馬之道在"得精忘粗,在內忘外",終證得千里馬。此典與【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斤"之理相通,皆言至道者不滯於形跡。九方堙"見其所不見"的洞察力,正是老子"大巧若拙"的體現——超越牝牡驪黃的表象,直契馬之"絕塵弭轍"的神韻。漢代【相馬經】亦云"良馬可以形骨取,神馬當以意氣求",與此互為印證。九方堙之相馬術,實為道家"坐忘"功夫的實踐,通過"遺其所不視"的減法,達到"視其所當視"的純粹認知,最終實現"一騎絕塵"的審美境界。此中深意,非但為相馬之術,更是修道者"滌除玄覽"的工夫路徑。
591425752 發表於 2025-5-2 16:02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所載九方堙相馬事,實為道家"得意忘象"認識論之絕佳註腳。此段文字雖簡,卻深契【莊子·達生】"忘足,履之適也"之旨,揭示了認知活動中主體精神境界與客體本質把握的辯證關係。

考九方堙相馬之誤,表面觀之,確如秦穆公所詰:"毛物牝牡弗能知"。然伯樂"喟然大息"之嘆,正點破認知活動中的層級差異。尋常相馬者拘泥於"形容筋骨",此乃"形而下"的認知層面;而九方堙"觀天機"之法,實為"形而上"的認知飛躍。【文心雕龍·神思】所謂"規矩虛位,刻鏤無形",恰可詮釋此種超越具象的認知方式。

細究其理,九方堙之法有三重深意:其一,"得精忘粗"體現道家"為道日損"的認知路徑,與【老子】"大音希聲"同出一轍;其二,"在內忘外"暗合【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的思維取向;其三,"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更臻【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境。這種認知方式非但不悖相馬之術,反是"技進於道"的體現。

返觀文本結構,作者刻意設置"牡黃-牝驪"的認知誤差,實為凸顯"形神之辨"的深意。正如【韓非子·解老】言"視強則目不明",過度執着表象反失本真。九方堙"遺其所不視"的認知選擇,恰如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達到【淮南子·原道訓】所謂"執玄德於心而化馳若神"的境界。

文末引【老子】"大巧若拙"作結,深具匠心。九方堙表面之"拙",實為認知層面的"大巧"。這種辯證思維可上溯【周易】"通變"思想,下啟魏晉"言意之辨"。王弼【周易略例】云"得意在忘象",正是對此認知範式的最佳理論總結。

要之,此段文字雖敘相馬軼事,實為闡釋道家認識論的精微之作。其價值不僅在於展示"形神"認知的層級差異,更揭示了認知活動中主體精神境界的決定性作用。九方堙"一騎絕塵"的相馬境界,恰似【莊子】"坐忘"工夫的實踐呈現,對今人理解傳統認知智慧仍具重要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午時| 2025/5/29/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