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2|回復: 2

[道学研究] 【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10宋君放权而亡王寿焚书寡欲使心不乱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6-22 17: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司城子罕,昔为宋相,谓宋君曰:国家安危,
百姓治乱,在行赏罚;爵赏赐予,民之所好,
君自行之;杀戮刑罚,民之所怨,臣请当之.
宋君曰善,吾当其美,子受其怨,吾知不为,
诸侯笑矣.国人皆知,杀戮专制,之在子罕,
大臣亲之,百姓畏之,居不期年,子罕遂劫,
杀宋君而,专其政故,老子曰鱼,不可脱渊,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负书而行,王寿遇见,
徐冯于周,徐曰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
故知时者,无常行也.书者以载,言之所出;
言出智者,而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
于是王寿,焚书而舞.故老子曰: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书以载道,至道恒常,时事常变,
至道至情,真情常在.令尹子佩,请饮庄王,
庄王许诺.子佩之於,京臺具席,庄王不往.
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殿下曰:昔王许之,
今不果往,意罪乎臣?王曰吾闻,子具强台,
强台也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右淮,
其乐忘死,若吾德薄,之人不可,以当此乐,
恐留忘返.故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夫国家之安危,百姓之治乱,在君行赏罚。夫爵赏赐予,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民之所怨也,臣请当之。』宋君曰:『善。寡人当其美,子受其怨。寡人自知不为诸侯笑矣。』国人皆知杀戮之专,制在子罕也,大臣亲之,百姓畏之,居不至期年,子罕遂却宋君而专其政。故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释却:王念孙认为『却』当为『劫』。但【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作『子罕杀宋君而夺其政』。
译文从前,司城子罕辅佐宋君,一次他对宋君说:『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治理,均取决于君王施行赏罚。这爵禄的赏赐,是人民所喜爱的,就请您国君亲自执掌;那诛杀刑罚,是人民所怨恨的,就由我来担当这角色。』宋君听后说:『好。我受百姓赞美,你受百姓怨恨,这样一来我知道诸侯们就不会嘲笑我了。』但实际上宋国人知道生杀大权掌握在子罕手里后,大臣们就亲附子罕,百姓们都畏惧子罕,不到一年时间,子罕就将大权旁落的宋君杀掉而篡夺了宋国的政权。所以【老子】说:『鱼不可脱离池渊,国家的「利器」不可随便让人知道。』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徐冯曰:『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书者,言之所出也。言出于知者,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乃焚书而舞之。故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出自【韩非子·喻老】
王寿①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②。冯曰:『事③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
【注解】①王寿:人名,当为一学者。②周涂:涂,同『途』。周涂:四通八达的大道。③事:作动词用,从事,指行为。
译文王寿背着书走路,在周国的大路上碰到隐士徐冯。徐冯说:『人的行为应随变化而变化,变化产生了时机。所以识时务者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书记载着人的言论,言论当然出自智者,但有智慧的人是不藏书的。』王寿听了徐冯的开导说后将自己的藏书全部烧掉,然后轻松地手舞足蹈起来。所以【老子】说:『议论太多,反而使人无所适从,自己也会感到困惑,所以不如持守虚静之道。』
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之於京臺,庄王不往。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於殿下)子佩疏揖,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德薄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故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译文楚国的令尹子佩请庄王饮酒,庄王答应了。于是子佩在强台这个地方准备了酒席,但庄王又不肯前往了。第二天子佩赤着脚拱手站在殿下,问朝南坐的庄王:『先前君王答应出席酒宴,但又不践约前往,我想大概我有什么地方不对了?』庄王回答:『我听说你将酒席设在强台。这强台是南望料山,靠近方皇湖,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淮水,这样好的自然环境能使人高兴得忘掉死的悲哀。像我这样德行微薄的人是无法消受这种欢乐的。我还害怕去了以后会留连忘返呢!』所以【老子】说:『不去看或不去接触那些能惹人之欲望的事与物,以致使人的心神不散乱。』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3-28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应训》所载子罕、王寿、庄王三事,实为道家"无为""寡欲"思想之精妙注脚。子罕以"代君受怨"为名窃权,终致弑君专政,恰如《老子》"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之诫,揭示权柄不可假人之理。王寿负书遇徐冯而焚书,非弃智也,乃悟"言无常行"之道,暗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旨,彰显道家"因时应变"的实践智慧。至若楚庄王拒强台之宴,自谓"德薄不可当乐",正是"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修身典范。三者皆由具体史事阐发《老子》玄理,形成"事-理"互证的独特论述结构:子罕事喻权力本质,王寿事明知识局限,庄王事显欲望节制,共同构建起道家政治哲学中"君道无为""去甚去奢"的思想体系。其以史证道的笔法,既承《韩非子·喻老》之绪,又开后世"解老"新径,堪称黄老学派"道术合一"的典型表述。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4-3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应训》政治权谋与处世智慧疏解

《淮南子·道应训》所载子罕篡宋、王寿焚书二事,深刻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本质规律与处世守中的哲学智慧。本文拟从政治权谋与认知哲学双重维度,对此进行专业阐释。

一、权力让渡的政治悖论
司城子罕"分权"策略实为典型的权力攫取术。其以"君行赏赐,臣执刑罚"为名,行"专杀伐之柄"之实,完全符合韩非所论"刑德二柄"的统治要义。考《韩非子·二柄》明言:"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子罕通过表面谦让获取实质性的强制权力,使宋君徒具赏赐虚名而丧失威慑实权。这种权力分化策略导致国家暴力机器易主,最终形成"大臣亲之,百姓畏之"的权力转移。老子"鱼不可脱于渊"之喻,正是警示君主不可使强制权力(利器)脱离掌控。此案例印证《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的权术逻辑,展现权力让渡中的危险辩证法。

二、知识载体的认知困境
王寿焚书典故揭示"知"与"行"的哲学张力。徐冯"知时者无常行"的论断,源于《周易》"与时偕行"的变通思想。其核心在于:
1. 文字作为言说载体具有滞后性(《文心雕龙·神思》"方其搦翰,气倍辞前")
2. 真知存在于应变实践(《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3. 知识积累可能异化为思维束缚(《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王寿焚书的象征性举动,实为对《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极端实践,凸显道家对知识异化的警惕。

三、欲望管理的心理机制
楚庄王辞强台之宴的深层意义在于:
1. 建立欲望的自我防御机制(《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
2. 认知自身德性限度(《尚书·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3. 空间环境对心性的塑造作用(《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这种"不睹可欲"的修养功夫,与《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的慎独工夫互为表里。

结语:
《道应训》两则典故构成完整的处世智慧:子罕故事警示权力不可假借,王寿寓言阐明知识不可拘泥,庄王事例证明欲望不可放纵。三者共同指向《中庸》"致中和"的至高境界——在权力、认知、欲望三个维度保持动态平衡,此即"国之利器"的真正内涵。读此训者当知,治国理政与修身养性实为一理,皆在掌握"守中"之要妙。
覃侄客岫册 發表於 2025-4-25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应训》政治权谋与道家智慧发微

《淮南子·道应训》所载宋君子罕之事,实为政治权术之经典案例。子罕以"分权"之说巧取生杀大权,其术有三重深意:其一,以"民之所怨"为名,实收威柄于己;其二,借君主贪慕虚名之心理,使其自弃实权;其三,通过长期执掌刑戮,构建权力网络。此正合韩非"刑德二柄"之说,然子罕反用其道,终成"劫君专政"之局。刘安引《老子》"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为解,揭示权力本质犹如渊中活鱼,失其所依则必致倾覆。宋君之误,在于未明"利器"乃指权柄之核心,非谓具体器物。

王寿焚书典故,徐冯"知时者无常行"之论,实为黄老"因时为业"思想之体现。战国简帛《黄帝四经》有言"圣人不朽,时反是守",与此处"应变而动"互为表里。值得注意的是,王寿"焚书而舞"非真弃学,乃悟"言出于知者"之真谛——真正的智慧超越文字载体,此与《庄子·外物》"得鱼忘筌"之说遥相呼应。刘安借此阐发《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深层意蕴:在变动不居的时势中,唯有把握"道"之枢要,方能应物无穷。

庄王辞宴之事,尤见道家"节制欲望"的修为。《韩诗外传》载此事作"强台",与《战国策》"章华台"记载相合,暗示春秋时期高台建筑的象征意义。庄王"德薄不可当此乐"的自省,实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的具体实践。刘安通过这组事例,构建起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子罕例警示权力失衡之危,王寿例阐明认知方式之要,庄王例揭示心性修养之本,三者共同指向"无为而治"的核心命题——真正的治术不在于外在控制,而在于对人性、时势与道德界限的深刻把握。

此段文本的编撰手法,典型体现了《淮南子》"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的著述特点。通过历史叙事与《老子》经文的互证,刘安学派既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政治解释力,又为汉初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在"道"与"术"的双重维度上,这些典故至今仍对权力运作与个人修养具有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