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6|回覆: 2

[道學研究] 【淮南子】卷12道應訓詩解10宋君放權而亡王壽焚書寡慾使心不亂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22 17: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司城子罕,昔為宋相,謂宋君曰:國家安危,
百姓治亂,在行賞罰;爵賞賜予,民之所好,
君自行之;殺戮刑罰,民之所怨,臣請當之.
宋君曰善,吾當其美,子受其怨,吾知不為,
諸侯笑矣.國人皆知,殺戮專制,之在子罕,
大臣親之,百姓畏之,居不期年,子罕遂劫,
殺宋君而,專其政故,老子曰魚,不可脫淵,
國之利器,不可示人.負書而行,王壽遇見,
徐馮於周,徐曰事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
故知時者,無常行也.書者以載,言之所出;
言出智者,而不藏書,今子何獨,負之而行?
於是王壽,焚書而舞.故老子曰: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書以載道,至道恆常,時事常變,
至道至情,真情常在.令尹子佩,請飲莊王,
莊王許諾.子佩之於,京台具席,莊王不往.
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殿下曰:昔王許之,
今不果往,意罪乎臣?王曰吾聞,子具強台,
強台也者,南望料山,以臨方皇,左江右淮,
其樂忘死,若吾德薄,之人不可,以當此樂,
恐留忘返.故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謂宋君曰:『夫國家之安危,百姓之治亂,在君行賞罰。夫爵賞賜予,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殺戮刑罰,民之所怨也,臣請當之。』宋君曰:『善。寡人當其美,子受其怨。寡人自知不為諸侯笑矣。』國人皆知殺戮之專,制在子罕也,大臣親之,百姓畏之,居不至期年,子罕遂卻宋君而專其政。故老子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釋卻:王念孫認為『卻』當為『劫』。但【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作『子罕殺宋君而奪其政』。
譯文從前,司城子罕輔佐宋君,一次他對宋君說:『國家的安危,百姓的治理,均取決於君王施行賞罰。這爵祿的賞賜,是人民所喜愛的,就請您國君親自執掌;那誅殺刑罰,是人民所怨恨的,就由我來擔當這角色。』宋君聽後說:『好。我受百姓讚美,你受百姓怨恨,這樣一來我知道諸侯們就不會嘲笑我了。』但實際上宋國人知道生殺大權掌握在子罕手裏後,大臣們就親附子罕,百姓們都畏懼子罕,不到一年時間,子罕就將大權旁落的宋君殺掉而篡奪了宋國的政權。所以【老子】說:『魚不可脫離池淵,國家的「利器」不可隨便讓人知道。』
王壽負書而行,見徐馮於周,徐馮曰:『事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故知時者無常行。書者,言之所出也。言出於知者,知者(不)藏書。(今子何獨負之而行?)』於是王壽乃焚書而舞之。故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注釋出自【韓非子·喻老】
王壽①負書而行,見徐馮於周塗②。馮曰:『事③者,為也。為生於時,知者無常事。書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書。今子何獨負之而行?』於是,王壽因焚其書而舞之。
【註解】①王壽:人名,當為一學者。②周塗:塗,同『途』。周塗:四通八達的大道。③事:作動詞用,從事,指行為。
譯文王壽背着書走路,在周國的大路上碰到隱士徐馮。徐馮說:『人的行為應隨變化而變化,變化產生了時機。所以識時務者沒有固定不變的行為。書記載着人的言論,言論當然出自智者,但有智慧的人是不藏書的。』王壽聽了徐馮的開導說後將自己的藏書全部燒掉,然後輕鬆地手舞足蹈起來。所以【老子】說:『議論太多,反而使人無所適從,自己也會感到困惑,所以不如持守虛靜之道。』
令尹子佩請飲莊王。莊王許諾。(子佩之於京台,莊王不往。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於殿下)子佩疏揖,北面立於殿下。曰:『昔者君王許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莊王曰:『吾聞子具於強台。強台者,南望料山,以臨方皇,左江而右淮,其樂忘死,若吾德薄之人,不可以當此樂也。恐留而不能反。』故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譯文楚國的令尹子佩請莊王飲酒,莊王答應了。於是子佩在強台這個地方準備了酒席,但莊王又不肯前往了。第二天子佩赤着腳拱手站在殿下,問朝南坐的莊王:『先前君王答應出席酒宴,但又不踐約前往,我想大概我有什麼地方不對了?』莊王回答:『我聽說你將酒席設在強台。這強台是南望料山,靠近方皇湖,左邊是長江,右邊是淮水,這樣好的自然環境能使人高興得忘掉死的悲哀。像我這樣德行微薄的人是無法消受這種歡樂的。我還害怕去了以後會留連忘返呢!』所以【老子】說:『不去看或不去接觸那些能惹人之欲望的事與物,以致使人的心神不散亂。』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3-28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所載子罕、王壽、莊王三事,實為道家"無為""寡慾"思想之精妙註腳。子罕以"代君受怨"為名竊權,終致弒君專政,恰如【老子】"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之誡,揭示權柄不可假人之理。王壽負書遇徐馮而焚書,非棄智也,乃悟"言無常行"之道,暗合"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旨,彰顯道家"因時應變"的實踐智慧。至若楚莊王拒強台之宴,自謂"德薄不可當樂",正是"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的修身典範。三者皆由具體史事闡發【老子】玄理,形成"事-理"互證的獨特論述結構:子罕事喻權力本質,王壽事明知識局限,莊王事顯欲望節制,共同構建起道家政治哲學中"君道無為""去甚去奢"的思想體系。其以史證道的筆法,既承【韓非子·喻老】之緒,又開後世"解老"新徑,堪稱黃老學派"道術合一"的典型表述。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4-3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政治權謀與處世智慧疏解

【淮南子·道應訓】所載子罕篡宋、王壽焚書二事,深刻揭示了權力運作的本質規律與處世守中的哲學智慧。本文擬從政治權謀與認知哲學雙重維度,對此進行專業闡釋。

一、權力讓渡的政治悖論
司城子罕"分權"策略實為典型的權力攫取術。其以"君行賞賜,臣執刑罰"為名,行"專殺伐之柄"之實,完全符合韓非所論"刑德二柄"的統治要義。考【韓非子·二柄】明言:"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子罕通過表面謙讓獲取實質性的強制權力,使宋君徒具賞賜虛名而喪失威懾實權。這種權力分化策略導致國家暴力機器易主,最終形成"大臣親之,百姓畏之"的權力轉移。老子"魚不可脫於淵"之喻,正是警示君主不可使強制權力(利器)脫離掌控。此案例印證【鬼谷子·謀篇】"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的權術邏輯,展現權力讓渡中的危險辯證法。

二、知識載體的認知困境
王壽焚書典故揭示"知"與"行"的哲學張力。徐馮"知時者無常行"的論斷,源於【周易】"與時偕行"的變通思想。其核心在於:
1. 文字作為言說載體具有滯後性(【文心雕龍·神思】"方其搦翰,氣倍辭前")
2. 真知存在於應變實踐(【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3. 知識積累可能異化為思維束縛(【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王壽焚書的象徵性舉動,實為對【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極端實踐,凸顯道家對知識異化的警惕。

三、欲望管理的心理機制
楚莊王辭強台之宴的深層意義在於:
1. 建立欲望的自我防禦機制(【孟子·盡心下】"養心莫善於寡慾")
2. 認知自身德性限度(【尚書·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貞")
3. 空間環境對心性的塑造作用(【禮記·樂記】"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這種"不睹可欲"的修養功夫,與【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的慎獨工夫互為表裏。

結語:
【道應訓】兩則典故構成完整的處世智慧:子罕故事警示權力不可假借,王壽寓言闡明知識不可拘泥,莊王事例證明欲望不可放縱。三者共同指向【中庸】"致中和"的至高境界——在權力、認知、欲望三個維度保持動態平衡,此即"國之利器"的真正內涵。讀此訓者當知,治國理政與修身養性實為一理,皆在掌握"守中"之要妙。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4-25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政治權謀與道家智慧發微

【淮南子·道應訓】所載宋君子罕之事,實為政治權術之經典案例。子罕以"分權"之說巧取生殺大權,其術有三重深意:其一,以"民之所怨"為名,實收威柄於己;其二,借君主貪慕虛名之心理,使其自棄實權;其三,通過長期執掌刑戮,構建權力網絡。此正合韓非"刑德二柄"之說,然子罕反用其道,終成"劫君專政"之局。劉安引【老子】"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為解,揭示權力本質猶如淵中活魚,失其所依則必致傾覆。宋君之誤,在於未明"利器"乃指權柄之核心,非謂具體器物。

王壽焚書典故,徐馮"知時者無常行"之論,實為黃老"因時為業"思想之體現。戰國簡帛【黃帝四經】有言"聖人不朽,時反是守",與此處"應變而動"互為表裏。值得注意的是,王壽"焚書而舞"非真棄學,乃悟"言出於知者"之真諦——真正的智慧超越文字載體,此與【莊子·外物】"得魚忘筌"之說遙相呼應。劉安藉此闡發【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深層意蘊:在變動不居的時勢中,唯有把握"道"之樞要,方能應物無窮。

莊王辭宴之事,尤見道家"節制欲望"的修為。【韓詩外傳】載此事作"強台",與【戰國策】"章華台"記載相合,暗示春秋時期高台建築的象徵意義。莊王"德薄不可當此樂"的自省,實為"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的具體實踐。劉安通過這組事例,構建起完整的政治哲學體系:子罕例警示權力失衡之危,王壽例闡明認知方式之要,莊王例揭示心性修養之本,三者共同指向"無為而治"的核心命題——真正的治術不在於外在控制,而在於對人性、時勢與道德界限的深刻把握。

此段文本的編撰手法,典型體現了【淮南子】"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的著述特點。通過歷史敘事與【老子】經文的互證,劉安學派既展現了道家思想的政治解釋力,又為漢初統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歷史鏡鑒。在"道"與"術"的雙重維度上,這些典故至今仍對權力運作與個人修養具有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