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4|回复: 1

[道学研究] 《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6善乘人资弗安而安大制无割见小曰明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6-2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昔尧之佐,九人舜之,佐也七人,武王佐五;
尧舜武王,于九七五,不能一事.然而垂拱,
受成功者,善乘人资.人骥逐走,则不胜骥;
托于车上,骥不胜人.北方有兽,其名曰蹶,
鼠前兔后,趋则顿倒,走则颠也,常取甘草,
为之以与,蛩蛩駏驉.蹶有患害,蛩蛩駏驉,
必负而走.此以其能,托所不能.故老子曰:
代大匠斫,希不伤手.薄疑也说,王术以与,
卫嗣君也,君应之曰:予有千乘,愿以受教.
薄疑对曰:乌获能举,千钧又况,一斤者乎?
杜赫亦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文君谓曰:
愿学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倘君不可,
不能安周;臣所言可,周自安矣.此所谓之,
弗安而安.故老子曰:大制无割,故致数舆,
而无舆也.鲁国之法,鲁人为妾,于诸侯有,
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
来而辞不,受金孔子,曰赐失之,圣人举事,
移风易俗,而受教顺,可施后世,非独以适,
身之行也;今国富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
则为不廉;不受金则,不复赎人;自今以来,
鲁人不复,赎于诸侯.孔子亦可,谓知礼矣.
故老子曰:见小曰明/知微见著,远见卓识.
昔尧之佐九人,舜之佐七人,武王之佐五人;尧、舜、武王于九、七、五者,不能一事焉。然而垂拱受成功者,善乘人之资也。故人与骥逐走,则不胜骥;托于车上,则骥不能胜人。北方有兽,其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趋则顿,走则颠,常为蛩蛩駏驉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蛩蛩駏驉必负而走。此以其能,托其所不能。故老子曰:“夫代大匠斫者,希不伤其手。”
译文 过去尧帝的辅佐大臣有九个人,舜帝的辅佐大臣有七个人,武王的辅佐大臣有五个人。尧帝、舜帝和武王跟他们这些辅佐大臣相比,并不具有辅佐大臣那样的本事,但却能相当轻松地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尧、舜、武王都能善于充分利用各人的能力。所以人和千里马赛跑是跑不过千里马的,但乘坐在由千里马拉的车子上,情况就不一样了。北方有一种兽,名叫“蹶”,前肢短如鼠脚,后腿却长如兔,快步走就会叩倒,跑起来就会跌倒,常常为善走而不善觅食的蛩蛩駏骢采摘甘草,但反过来如“蹶”碰到祸害时,蛩蛩駏骢就会背着“蹶”逃跑。这二种兽都以自己的长处能力来帮助、弥补对方的短处不足。所以《老子》说:“那些硬代替工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自伤其手的。”
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予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乎?”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赫对曰:“臣之所言不可,则不能安周;臣之所言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弗安而安者也。故老子曰:“大制无割,故致数舆无舆也。”
译文 薄疑拿着王道之术游说卫嗣君,卫嗣君对他说:“我所拥有的只是一个千乘小国,希望先生能拿治理小国的方法指导我。”薄疑回答说:“大力士乌获能举起千斤重的东西,又何况这一斤重的东西呢?”杜赫拿着安邦天下的方法游说周昭文君,周昭文君对杜赫说:“我只希望学习安定周朝的具体方法。”杜赫回答说:“如果你认为我说的安邦方法不管用,那么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安定周朝了;如果你认为我说的安邦方法可行,那么周朝就自然会安定。这就是所谓的认为不能安邦的方法恰恰是可以安邦的。”所以《老子》说:“用大道治理天下无所伤害”,“所以过多地计较称誉不称誉反而得不到称誉”。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赣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辞不受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受教顺可施后世,非独以适身之行也。今国之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金,则不复赎人。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孔子亦可谓知礼矣。故老子曰:“见小曰明。”
译文 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中有给诸侯作臣妾的,可以将他们赎身为平民,所需的赎金可以由国家的金库来支付。子贡从别的诸侯国那里赎回了作臣妾的本国人,但回来后推辞不受国库的赎金。孔子知道后说:“赐这样做就不对了。圣人做事情,能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他的行为所起的教化作用能够影响到后世,并不是自以为品行高尚就行了。如今我们鲁国是富人少而穷人多,赎回了臣妾而拿国库的赎金和奖金,自然会被人们看轻,认为是不廉洁。但问题是,大家都赎回了臣妾后不接受赎金和奖金,以后谁还会去赎人呢?由此也可推知,鲁国将不会再有从诸侯那里赎回臣妾的人了。”事情也正如孔子预料的那样。所以说孔子也可以算得上一个懂得事物变化发展的人了。这就是《老子》说的:“能观察细微的叫做‘明’。”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丁央 发表于 2025-5-14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子·道应训》第六节阐发“善乘人资”之理,诚为治国之枢要。尧、舜、武王虽辅臣寡于己能,然垂拱成治者,正以其善假众力。此中深意,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资能相济,各得其所
骥马疾驰,人不可及;然御之于车,则反制其速。北方蹶兽足畸不能行,蛩蛩駏驉足健不擅觅,二者互济,遂成共生。此非《周易》“辅相天地”之道乎?老子云“代大匠斫者希不伤手”,恰喻人君当循物性而用:卫嗣君欲以千乘学王术,薄疑以“乌获举千钧”对之,正是点明治术不在强为,而在因势。譬若良医不执一药,良工不固一器,资众长以成事,方为“大制无割”之真谛。

二、弗安而安,无为而治
杜赫说周昭文君“安天下”之术,谓“所言可则周自安”,此即《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之演绎。鲁国赎妾之制,子贡辞金似廉,孔子却责其坏法——盖圣人立法,非为独善其身,乃欲导俗利众。不受赎金则民耻于取金,赎事遂废,此“见小曰明”之反训。老子所谓“致数舆无舆”,恰如制度之设:看似割裂赏罚之迹(无舆),实则成就治化之整(大制)。

三、微明之辨,圣智之基
“鼠前兔后”之蹶兽,喻人君当自知其短;“蛩蛩负走”之象,示君臣须各展所长。尧舜不代百工之事,犹良匠不夺斤斧之能。卫嗣君问术而薄疑答以“举千钧”,正是点破:治国若调鼎,火候过则焦,不及则生——唯执“中道”以乘众资,方合“知微见著”之明。孔子责子贡,非责其廉,而责其不达“移风易俗”之远略,此即“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之妙用。

要之,本节以三组典故层层递进:首言资能互补(蹶兽喻),次论制度无为(赎妾喻),终明微显之辨(王术喻)。《淮南》引《老》凡三见,皆扣“因循”之旨——大制无割者,不强行割裂自然之理;见小曰明者,能察毫末而通全局。读此可知,黄老之学非弃智任物,实乃以明澈之智观物,以无为之姿成物,终达“垂拱受成”之治。学者当于此“资”“割”“明”三字中,体味道家政治哲学之精微。
吴刑仟 发表于 2025-5-21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子·道应训》论“善乘人资”与“大制无割”的治国智慧

《淮南子·道应训》以尧、舜、武王之治为例,揭示“善乘人资”的为政要义。尧佐九人,舜佐七人,武王佐五人,然三圣未必亲为臣下之事,而能“垂拱受成功”,其关键在于“托其所不能于所能”。此理犹人骥相逐:徒步逐骥,力不能胜;若托身于车,则反制骥力。北方蹶兽与蛩蛩駏驉共生之喻,更明“以能济不能”之道——蹶善觅食而拙于行,蛩蛩駏驉健走而乏觅食之能,二者互托所长,终成共生之局。老子“代大匠斫,希不伤手”之诫,正是警示执政者当循物性、用人长,不可强为代庖。

卫嗣君问政于薄疑,薄疑以“乌获举千钧”为喻,言治国若用其术,虽千乘之国亦如举一斤之轻。杜赫说周昭文君“安天下”之术,更申“弗安而安”之奥义:君若合道,天下自安,非外力可强致。此即老子“大制无割”之真谛——至治之世,万物自化,制度若浑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如《老子》所言“致数舆无舆”,过分追求形式之完备,反失其本真。

子贡赎人不受金之事,孔子责其“失礼”,尤具深意。圣人立法,旨在“移风易俗”,非独善其身。子贡高行若成风习,则贫者耻于受金,赎人之举将绝。老子“见小曰明”之论,于此得验:孔子见微知著,洞察制度与人性之关联,方谓“知礼”。

综而论之,《道应训》所阐发者,乃“因循为用”的治国三境:
1. 善乘人资:如尧舜之善任众能,建立共生互补之局;
2. 大制无割:制度如天道运行,不违物性而自成化育;
3. 见微知著:察行为之连锁反应,防微杜渐以全大礼。

今之治事者,当鉴此智慧:任人者不强其难,为政者不逆其性,立法者不忽其细。此即黄老之学“无为而无不为”的现代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亥時| 2025/5/29/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