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0|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8尊賢詩解16事君諫過彰善薦賢用賢祛奸用賢不疑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20 14: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趙簡子曰:吾之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也.
史黶侍曰:將安用之?謂曰良臣,人所願也,
又何問焉?曰臣以為,不良故也.夫事君者,
諫過彰善,薦可替否,獻能進賢,擇材而薦;
朝夕誦善,敗而納之;道之以文,行之以順,
勤之以力,致之以死,君聽則進,君否則退.
范中行氏,今之良臣,不能匡君,使至於難;
君出在外,又不能入.亡而棄之,何良之為;
若不之棄,君安得之.二子之良,將營其君,
使復其位,死而後止,何曰以來,若來其則,
乃非良也.簡子曰善.子路問曰:治國何如?
孔子謂曰:在於尊賢,而賤不肖.子路問曰:
范中行氏,二氏尊賢,而賤不肖,其亡何也?
曰范中行,其尊賢而,不能用也,賤不肖而,
不能去也;知不己用,賢者怨之,知其賤己,
不肖讎之;賢者怨之,不肖者讎;怨讎並前,
范中行氏,雖欲無亡,其可得乎?晉荊戰邲,
晉師敗績,荀林父將,歸而請死,晉侯將許,
士貞伯曰:其則不可,城濮之役,晉勝於荊,
文公猶有,憂色而曰:子玉猶存,憂未歇也;
困獸猶鬥,況國相乎?荊殺子玉.而乃喜曰:
莫予毒也.是晉再克,而楚再敗,楚國是以,
再世不競;今天或者,大警晉也,又殺林父,
以重楚勝,其無乃晉,久不競乎!林父事君,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今殺之也,
是重荊勝;其敗也如,日月食焉,何損於明?
昭公曰善!乃使復將.用賢不疑,奸人不用.
趙簡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良臣。』史黶曰:『安用之?』簡子曰:『良臣,人所願也,又何問焉?』曰:『君以無為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諫過而薦可,章善而替否,獻能而進賢;朝夕誦善,敗而納之,(道之以文,行之以順,勤之以力,致之以死)聽則進,否則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不能匡相其君,使至於難;出在於外,又不能入。亡而棄之,何良之為;若不棄,君安得之。夫(二子之)良將(勤)營其君,使復其位(復使立於外),死而後止,何曰以來,若未能(來),乃非良也。』簡子曰:『善。』
注釋出自【國語】晉語·史黯論良臣
趙簡子曰:『吾願得范、中行之良臣。』史黯侍,曰:『將焉用之?』簡子曰:『良臣,人之所願也,又何問焉?』對曰:『臣以為不良故也。夫事君者,諫過而賞善,薦可而替否,獻能而進賢,擇材而薦之,朝夕誦善敗而納之。道之以文,行之以順,勤之以力,致之以死。聽則進,否則退。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於難;君出在外,又不能定,而棄之,則何良之為?若弗乘,則主焉得之?夫二子之良,將勤營其君,復使立於外,死而後止,何日以來?若來,乃非良臣也。』簡子曰:『善。吾言實過矣。』
譯文趙簡子說:『我希望能得到范吉射、中行寅手下的良臣。』史黯在一旁侍候,說:『用范氏、中行氏的良臣做什麼?』簡子說:『良臣是人所希望的,又有什麼可問的呢?』史黯回答說:『我認為他們算不上良臣,所以才問的。事奉君主的人,應當諫正君主的過失,鼓勵君主的善行,贊同好的,去除不好的,貢獻自己的才能,進薦賢人,選擇有才能的加以推薦,早晚講述善惡成敗的事跡給君主聽。用文德來引導君主,幫助君主實行正道,勤心盡力為君主效勞,不惜以生命來捍衛君主。君主能聽從採納,就在朝任事,不能聽從採納,就辭官退去。
子路問於孔子曰:『治國何如?』孔子曰:『在於尊賢而賤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賢而賤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也,賤不肖而不能去也;賢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賤己而讎之。賢者怨之,不肖者讎之;怨讎並前,中行氏雖欲無亡,得乎?』
注釋1范中行氏之亂,指前497年至前489年,晉國六卿家族第一次大兼併,結果范、中行兩家退出卿的行列,晉國從此進入了一個『四卿制』的時代。
譯文子路問孔子說:『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尊重賢能的人,輕視那些沒有才能的人。』子路說:『晉國的中行氏尊重賢能,輕視那些沒有才能的人,他的滅亡是什麼緣故?』孔子說:『中行氏尊重賢人卻不能重用他們,輕視不賢之人卻不能罷免他們;賢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賢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賢能的人埋怨他,不賢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擺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滅亡,能夠辦得到嗎?』
晉荊戰於邲,晉師敗績,荀林父將歸請死,昭公將許之,士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晉勝於荊,文公猶有憂色,曰子玉猶存,憂未歇也;困獸猶鬥,況國相乎?』及荊殺子玉,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晉也,林父之事君,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今殺之,是重荊勝也。』昭公曰:『善!』乃使復將。
注釋荀林父(?-前593年),姓不詳,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將,以官為氏,別為中行氏,諡桓,又稱荀伯、荀桓子、中行伯、中行桓子、中行林父,是逝敖的長子,知氏始祖荀首的哥哥。晉國中軍將。因荀林父任中行之將,故以中行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號,故多稱荀林父。因死後的諡號為『桓』,稱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晉國正卿,中軍元帥,名將。主要活動在晉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景公時期(前636年—前581年)。
【左傳】宣公十二年
秋,晉師歸,桓子請死,晉侯欲許之。士貞子諫曰:『不可。城濮之役,晉師三日谷,文公猶有憂色。左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公曰:「得臣猶在,憂未歇也。困獸猶鬥,況國相乎!」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也,曰:「莫餘毒也已。」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楚是以再世不競。今天或者大警晉也,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久不競乎!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夫其敗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損於明?』晉侯使復其位。
譯文秋季,晉國軍隊回國,荀林父自己請求處以死罪,晉景公打算答應他。士貞子勸諫說:『不行,城濮那一次戰役,晉軍三天吃着楚軍留下的糧食,文公還面帶憂色。左右的人說:「有了喜事而憂愁,如果有了憂事反倒喜悅嗎?」文公說:「得臣還在,憂愁還不能算完結。被困的野獸還要爭鬥一下,何況是一國的宰相呢?」等到楚國殺了得臣,文公便喜形於色,說:「沒有人來同我作對了。」這是晉國的再次勝利,也是楚國的再次失敗,楚國由此兩世都不能強盛。現在上天或者是要大大地警戒晉國,但又殺了荀林父以增加楚國的勝利,這恐怕會使晉國好久還不能強盛的吧?荀林父的事奉國君,進,想着竭盡忠誠,退,想着彌補過錯,是捍衛國家的人,怎麼能殺他?他的失敗,如同日蝕月蝕,怎麼會損害日月的光明?』晉景公就命令荀林父官復原位。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淨軍 發表於 2025-7-10 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良臣之道與用賢之要——釋〖說苑·尊賢〗史黻諫趙簡子章】
(文/國學研究者)

趙簡子欲得范、中行氏舊臣,史黻以"非良"諫之,此段對話實為先秦政治哲學中"良臣"標準之精要詮釋。今據【說苑】【國語】互證,析其大義如下:

一、良臣之本在於匡君濟世
史黻提出"諫過而薦可,章善而替否"十二字,乃良臣職分之綱目。【白虎通·諫諍】云:"臣所以有諫君之義何?盡忠納誠也。"此正與"朝夕誦善敗而納之"相呼應。良臣非徒事君,更當"道之以文,行之以順",以禮義導君於正途。范、中行氏之臣縱有才具,然"不能匡相其君,使至於難",如【論語·先進】所謂"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失此根本,雖才何益?

二、用賢之道貴在去佞不疑
孔子答子路"尊賢賤不肖"之問,揭示範、中行氏敗亡根由:"賢者怨之,不肖者讎之"。此即【荀子·君道】"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勢"之現實註腳。晉楚邲之戰後,士貞伯諫晉景公勿殺荀林父,稱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恰印證【孝經·事君章】"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之理。用賢而不疑,去奸而必斷,方為治國要義。

三、君臣際遇以道義為衡
史黻謂真良臣當"勤營其君,使復其位,死而後止",此非愚忠,實乃【孟子·離婁】"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之實踐。趙簡子終悟"善",正在於領會"良臣"非私屬工具,而是社稷之衛。【周易·蹇卦】"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正為此種精神寫照。

今觀史黻之論,其要旨有三:
1. 良臣標準在德不在位,在道不在勢
2. 用賢須專任不貳,去奸當雷霆果斷
3. 君臣相合以道義為基,非以利祿為媒

【說苑】此章與【國語】互見,劉向編次時強化"尊賢"主題,將孔子論政、晉楚戰事等材料有機串聯,形成完整的用賢思想體系。讀此可知,古人所謂"良臣",非今人簡單理解的能吏幹才,實為集道義擔當、政治智慧、生死節操於一身的複合型人才。明乎此,方得傳統政治哲學之三昧。

(全文798字)

【注釋】
[1] "道之以文"句:出自【國語·晉語九】,韋昭註:"文,禮法也;順,順於道也。"
[2] 士貞伯諫語: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與【說苑】所載可互參。
[3] "日月食"之喻:【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與此處語境相通。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7-28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良臣之道與用賢之要——釋〖說苑·尊賢〗史黻對趙簡子問】
(文/國學研究者)

趙簡子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黻以"非良"對之,此段對話載於【說苑·尊賢】及【國語·晉語】,實為春秋時期君臣論道之精要。今析其義理,當從"良臣本質""用賢之道""亡國鏡鑒"三端闡發。

一、良臣本質:以道事君,生死不貳
史黻謂良臣當"諫過而賞善,薦可而替否",此六字實括【孝經】"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之旨。良臣非徒事君之順,更貴有"道之以文,行之以順,勤之以力,致之以死"的立體擔當。觀范、中行氏之臣,於君陷危難時不能"營其君使復其位",反"亡而棄之",恰悖【論語】"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之義。故史黻斷言:"死而後止"方為真良臣,此與管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的生死知遇精神一脈相承。

二、用賢之道:去佞不疑,方為真尊
孔子答子路"范中行氏尊賢而亡"之問,揭示"尊而不用,賤不去佞"乃取禍之道。【荀子·君道】云"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正與此呼應。范、中行氏之弊,在使賢者"怨其不己用",不肖者"讎其賤己",形成【尚書】所謂"叢脞"之患。晉楚邲之戰後,士貞伯諫晉景公勿殺荀林父,稱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方是社稷之衛,此即【易傳】"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的深遠警示——用賢貴在專任不疑,豈以一時勝負論忠奸?

三、亡國鏡鑒:制度性用賢的現代啟示
范、中行氏之亡,暴露古代政治"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結構性缺陷。史黻強調良臣需"朝夕誦善敗而納之",實暗合【周禮】"宰夫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的制度智慧。今觀晉文公勝楚而憂子玉猶存,景公敗績反赦林父,可知【韓非子·難一】"治強生於法"的深刻——唯有建立"薦可替否"的常態化機制,方能避免"怨讎並前"的惡性循環。

【說苑】此章以"用賢不疑,奸人不用"作結,恰是劉向對西漢末年宦官外戚干政的曲折諷諫。良臣之道,終歸於【孟子】"格君心之非"的大勇;用賢之要,不外乎【墨子】"尚賢為政之本"的清醒。讀史至此,豈可不深戒乎?

(全文798字)

【注釋】
1. "叢脞"語出【尚書·益稷】,喻瑣碎無大略
2. "格君心之非"見【孟子·離婁上】
3. 本文融合【說苑】【國語】異文,取"史黻"統一稱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