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2|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6復恩詩解9晏子見疑北郭白之擇人而樹已樹毋擇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6-8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北郭騷踵,見晏子曰:竊悅先生,之義願乞,
所以養母.晏子使人,分倉粟之,府金遺之,
辭金受粟.有間晏子,見疑景公,出奔郭子,
召友告曰:吾悅晏子,之義嘗乞,所以養母.
吾聞之曰:養其親者,身伉其難;晏子見疑,
吾身白之.遂造公庭,求復者曰:晏子天下,
之賢者也,今去齊國,齊國必侵,方必見國,
之侵不若,先死絕頸,以白晏子.逡巡而退,
因自殺也.公聞大駭,親乘馳而,自追晏子,
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之,
聞北郭子,以死白己,太息嘆曰:嬰之不肖,
罪過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嗚呼哀哉!
得罪於衛,陽虎北見,趙簡子曰:自今以來,
不復樹人.簡子問故,陽虎對曰:堂上之人,
臣所樹者,已過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
亦過半矣;邊境之士.臣所立者,亦過半矣.
今堂上人,郄臣於君;朝廷之吏,危臣於眾;
邊境之士,劫臣於兵.簡子嘆曰:唯賢人者,
為能報恩,不肖不能.樹桃李者,夏得休息,
秋得食焉.樹蒺藜者,夏不得休,秋得其刺.
今子所樹,皆蒺藜也,自今以來,擇人而樹,
​而毋已樹,而擇之哉.知恩圖報,人品為本.
北郭騷踵見晏子曰:『竊悅先生之義,願乞所以養母者。』晏子使人分倉粟府金而遺之,辭金而受粟。有間,晏子見疑於景公,出奔,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悅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者。吾聞之曰:養其親者,身更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白之。』遂造公庭求復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今去齊國,齊國必侵矣,方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請絕頸以白晏子。』逡巡而退,因自殺也。公聞之大駭,乘馳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之,聞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嘆曰:『嬰不肖,罪過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
註解源自【齊有北郭騷者】,選自【呂氏春秋·卷十二·季冬紀·士節】
齊有北郭騷者,結罘罔,捆蒲草,織履,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竊說先生之義,願乞所以養母者。』晏子使人分倉粟府金而遺之,辭金受粟。
有間,晏子見疑於景公,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北郭騷沐浴而見晏子,曰:『夫子將焉適?』晏子曰:『見疑於齊君,將出奔。』北郭騷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車太息而嘆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說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者焉。吾聞之,養及親者,身伉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着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造於君庭,求復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今去齊國,齊必侵矣。方見國之必侵,不若死,請以頭托白晏子也。』因謂友曰:『盛吾頭於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而謂復者曰:『此北郭子為國故死,吾將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聞之,大駭,乘馹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嘆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譯文齊國有個叫北郭騷的,靠結獸網、編蒲葦、織麻鞋來奉養他的母親,但仍不足以維持生活,於是他到晏子門上求見晏子說:『我私下裡非常悅服您的道義。希望能得到糧食以奉養母親。』晏子派人把倉中的糧食、府庫中的金錢拿出來分給他,他謝絕了金錢而收下了糧食。
過了不久,晏子被齊君猜忌,逃往國外,經過北郭騷的門前向他告別。北郭騷洗髮洗身,恭敬地迎出來,見到晏子說:『您將要到哪兒去?』晏子說:『我被齊君懷疑,將要逃往國外。』北郭騷說:『您好自為之吧。』晏子上了車,長嘆一聲說:『我逃亡國外難道不正應該嗎?我也太不了解君子了。』
於是晏子走了,北郭騷召來他的朋友,告訴他說:『我悅服晏子的道義,曾向他求得糧食奉養母親。我聽說:「奉養過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擔他的危難。」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將用自己的死為他洗清冤誣。』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讓他的朋友拿着寶劍捧着竹匣跟隨在後。走到國君朝廷門前,找到負責通稟的官吏說:『晏子是名聞天下的賢人,他若出亡,齊國必定遭受侵犯。與其看到國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願把頭託付給您來為晏子洗清冤誣。』於是對他的朋友說:『把我的頭盛在竹匣中,捧去託付給那個官吏。』說罷,退下幾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於是棒着盛了頭的竹匣託付給了那個官吏,然後對旁觀的人說:『北郭子為國難而死,我將為北郭子而死。』說罷,又退下幾步自刎而死。
齊君聽說這件事,大為震驚,乘着驛車親自去追趕晏子,在離國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趕上了晏子,請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聽說北郭騷用死來替自己洗清冤誣,他感慨地說:『我逃亡國外難道不正應該嗎?北郭騷之死說明我越發地不了解君子了。』
陽虎得罪於衛,北見簡子曰:『自今以來,不復樹人矣。』簡子曰:『何哉?』陽虎對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樹者過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過半矣;邊境之士,臣所立者亦過半矣。今夫堂上之人,親郄臣於君;朝廷之吏,親危臣於眾;邊境之士,親劫臣於兵。』簡子曰:『唯賢者為能報恩,不肖者不能。夫樹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樹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樹者,蒺藜也,自今以來,擇人而樹,毋已樹而擇之。』
注釋『樹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的啟示
【說苑·復恩】篇有一段關於陽虎『樹人』的記載:陽虎得罪於衛,北見簡子曰:『自今以來,不復樹人矣。』簡子曰:『何哉?』陽虎對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樹者過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過半矣;邊境之士,臣所立者亦過半矣。今夫堂上之人,親郄臣於君;朝廷之吏,親危臣於眾;邊境之士,親劫臣於兵。』
陽虎在衛國犯了罪,投奔到北邊的晉國。見到趙簡子,就對趙簡子發牢騷說:『今後我再也不培養人了。』趙簡子問他為什麼。陽虎說:廳堂上的人一半以上是我培養起來的,朝廷中官吏,一半以上也是我培養起來的,邊境將士經我培養的也在一半以上。可現在,堂上之人叫國君拒絕我,朝中之吏叫大伙兒仇視我,邊境將士叫軍隊逮捕我。
趙簡子聽了,對陽虎說了一段挺有哲理的話:『唯賢者為能報恩,不肖者不能。夫樹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樹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樹者,蒺藜也,自今以來,擇人而樹,毋已樹而擇之。』
意思是只有品性好的人才懂得感恩,品性不好的人是不懂得恩惠的。他舉例說,你種了桃李,夏天可在樹蔭下休憩,秋天可收穫果子吃。你種了蒺藜,夏天沒有可以乘涼的綠蔭,秋天則生有許多的刺。你所培植的,看來都是『蒺藜』。意思是以後要多看對象,擇人而樹,凡事留有餘地。他對陽虎不看品性的所謂『樹人』,提出了批評。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4-23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復恩】北郭騷義殉考析

【說苑】所載北郭騷事,實為春秋士節精神之典範。其事雖微,然於"士為知己者死"之倫理命題,頗具深意。今試析其要義:

一、報恩倫理的層級遞進
北郭騷初受晏子"分倉粟"之惠,已顯"辭金受粟"之節。此中深意,當循【禮記·檀弓】"君子不飲盜泉"之義,受粟為活命之需,辭金明不苟取之志。及至晏子見疑,其報恩行為呈三重升華:先有"養其親者身伉其難"的理論自覺,次行"造公庭"的諫爭之舉,終以"絕頸以白"的極端方式完成道德實踐。此正合【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之旨。

二、政治倫理的雙向反思
晏子"嬰之不肖"的慨嘆,揭示出春秋士大夫的自我省察傳統。此語非徒謙辭,實暗合【論語·顏淵】"內省不疚"的君子之道。而景公聞訊馳追的戲劇性轉折,恰印證【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警示。北郭騷以布衣之死諫,終使君主醒悟,此中"士-君"互動模式,較之陽虎"樹蒺藜"之喻,更顯道德感召之力。

三、擇人而樹的現代啟示
陽虎"不復樹人"之嘆,與北郭騷事形成強烈反照。【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載:"樹橘柚者,食之則甘;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此即簡子"桃李蒺藜"之喻的本源。然觀北郭騷之義,可知真正"擇人"之道,不在功利計較,而在【大學】"明明德"的德性辨識。晏子能得死士,正因其"分倉粟"時已存"仁者愛人"之本心。

要之,此篇雖僅二百餘言,然涵攝"恩義-死生-君臣-擇友"多重命題。北郭騷之死非匹夫之勇,實為儒家"義利之辨"的極端呈現;而晏子之悔,亦彰顯"以德報德"的倫理困境。讀此篇者,當於"樹桃李"與"樹蒺藜"間慎思明辨,方不負先賢垂訓之深意。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5-16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北郭騷死諫與晏子之反思——兼析陽虎"樹人"之誡】
【說苑】所載北郭騷事,實為春秋士節精神之典範,其內核直指"恩義相生"的倫理命題。北郭騷初乞粟養母,晏子分倉廩以濟,此乃"施恩不圖報"之仁;及晏子遭讒出奔,北郭騷以死明志,則是"受恩必償"之義。二者構成先秦士人交往的完整道德閉環,尤見【禮記·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之深意。

北郭騷之死諫,非匹夫之勇,實具三重深意:其一,以極端方式完成對施恩者的價值確認,暗合【孟子·告子上】"捨生而取義"之旨;其二,通過"絕頸以白"的儀式性行為,將個人恩義升華為公共政治警示,迫使景公反思;其三,其"逡巡而退"的自裁姿態,恰是春秋士人"從容就義"風骨的體現,與後世豫讓"斬衣三躍"異曲同工。

晏子聞訊後的嘆息,暴露出賢者對"施受關係"的深刻反思。"嬰之不肖"的自責,非僅謙辭,實乃意識到施恩者亦需承擔"擇人而施"的責任。此與同卷陽虎"樹人"之誡形成互文——陽虎所樹皆"蒺藜",終遭反噬;晏子倉促施恩,未察北郭騷剛烈之性,反致其殞命。二者共同印證【荀子·榮辱】"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的哲理:真正的恩義需建立在人格認知基礎上。

趙簡子"擇人而樹"的訓誡,尤具現實警醒。春秋末世,"私恩"與"公義"的界限日益模糊,陽虎門客"過半而叛"的困境,正是權力網絡中功利性人際關係的縮影。反觀北郭騷之死,其價值正在於超越功利,以生命完成對"純粹恩義"的詮釋。故【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云:"樹橘柚者,食之則甘;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此乃對施恩者最深刻的規訓。

今人讀此,當悟三重境界:受恩者當如北郭騷知所進退,施恩者須似晏子常懷敬畏,而旁觀者尤需明察趙簡子"樹人如樹木"之智。恩義之道,終歸【周易·繫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唯有精神共鳴,方成不朽佳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