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5|回复: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6复恩诗解6德无巨细怨亦无小利施福报怨往祸来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6-7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赵宣孟将,上之绛县,见翳桑下,有卧饿人,
不能动也,宣孟止车,为之下餐,自含𫗦之,
饿人再咽,睁而能食,宣孟问何,为饥若此?
对曰居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致以,
故至若此.赵宣孟又,与之壶餐,脯二胊也,
再拜顿首,受不敢食,问故对曰:向者食美,
臣有老母,将以贡之.宣孟谓曰:子斯食之,
吾更与汝.乃复为之,箪食以脯,二束钱百.
去而之绛,居之三年,晋灵公而,欲杀宣孟,
置伏士于,房中召其,而饮之酒,宣孟知之,
中饮而出,晋灵公乃,命房中士,疾追杀之,
一人追疾,既及宣孟,向宣孟曰:今固是君!
请为君反,而为君死.宣孟问曰:子名为谁?
及是且曰:何以名为?是夫桑下,之饿人也.
遂斗而死,宣孟得活,此谓德惠.故惠君子,
君子得福;而惠小人,小人尽力;夫德一人,
能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治,
事无巨细,怨亦无小,无树德而,岂可除怨,
务利人哉!利施福报,怨往祸来,形于内者,
应之于外,不可不慎,此书所谓,德无小也.
诗经有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人君胡可,不务爱士!善恶昭彰.
赵宣孟将上之绛,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宣孟止车为之下,餐自含而哺之,饿人再咽而能食,宣孟问:“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居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致,以故至若此。”宣孟与之壶餐,脯二朐,再拜顿首受之,不敢食,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与汝。”乃复为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绛,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一人追疾,既及宣孟,向宣孟之面曰:“今固是君邪!请为君反,死。”宣孟曰:“子名为谁?”及是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遂斗,而死,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利施者福报,怨往者祸来,形于内者应于外,不可不慎也,此书之所谓德无小者也。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君胡可不务爱士乎!
注释赵盾(公元前655—公元前601),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译文赵宣孟要到绎县去,见桑树树阴下睡着一个因饥饿不能动弹的人。宣孟停车下来为饿人喂熟食,自己嚼烂了熟食喂进饿人的嘴里,饿人咽了两次熟食才能睁开眼睛。宣孟问:“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饿人答道:“我在绎县做贵族的仆役,回家又绝粮,羞于行乞要饭,而又憎恨自行窃取,所以到了这种地步。”宣孟给了饿人壶装的干粮和两块干肉,饿人拜了两拜磕头接受了,但不敢全部吃完。宣孟问其原故,饿人答道:“刚才吃了觉得味道很美,我有老母,将把剩下的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全部吃了,我再给你。”又再给他一篮子饭,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他到绎县去。过了三年,晋灵公想杀掉宣孟,在房里安排了士兵埋伏着,叫宣孟来喝酒。宣孟知道有伏兵后,中止喝酒出了门。晋灵公令房中士兵急速追杀他。一个士兵跑得快,先追到宣孟,见了宣孟的面孔,说:“啊,原来是您呀!请让我为您回去而死。”
宣孟说:“你叫什么名字?”此人往回跑,一边说道:“要问什么名字呢?我就是桑荫下的饿人啊!”回去和灵公的士兵格斗而被杀死。宣孟得以逃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德惠(感激恩惠)啊。所以帮助君子,君子将感谢他的福惠;帮助平凡人,凡人将尽自己的力来报答。对一个人有恩德,能使自己活下去,更何况把恩德施加给万人呢!所以说:“德治无小事,招怨也没有小事。”怎么可以没有施恩而去除怨恨,尽力从他人那里谋来利益?给人利益者会得到福祉,给人怨恨者将带来灾祸;内部有表现,外部就有相应的回报,不可不谨慎啊。这就是《尚书》所说的“德治无小事”。《诗经》上说:“雄赳赳的武夫,是公侯的盾牌和城墙。”“人才济济,周文王得以安宁。”国君怎可不努力爱惜人才呢!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石良 发表于 2025-6-13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复恩》赵盾施德考诠

《说苑》卷六所载赵宣子(盾)翳桑救饿人事,实为春秋德政思想之典范。此事见载于《左传·宣公二年》,然刘向所述尤详,其文脉贯通处,足为后世树德立范。今就文本要义,析而论之。

一、德施之微显相济
赵盾止车授餐之举,看似寻常施舍,实含三重德本:其一,见微知著,"止车为之下"显其体察之细;其二,推己及人,"自含而哺之"见其恻隐之诚;其三,成人之美,闻饿人欲献母而增益其赐,彰其成全之德。此三者恰合《礼记·檀弓》"君子之爱人也以德"之旨。尤其"箪食脯二束与钱百"之赠,非徒济急,实为立信,《论语》所谓"民无信不立",于此可见端倪。

二、恩报之因果相应
三年后灵台之难,桑下饿人(《左传》作灵辄)以死相报,此非偶然。《周易·系辞》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赵盾之德虽施于一人,然其"形于内者应于外"的伦理效应,正合《尚书》"惠迪吉"之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饿人"何以名为"之答,恰与《老子》"上德不德"相契,表明真德之施本不求报,而自然感通。

三、德怨之辩证关系
文本"德无细,怨无小"之论,深得《韩非子·喻老》"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之三昧。赵盾以一饭活命,晋灵公以杯酒设伏,二者形成鲜明对照。刘向引《诗》"赳赳武夫,公侯干城",非仅强调武士之忠,更揭示"德为藩屏"的深层意蕴。正如《孟子·离娄》所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人君爱士实为社稷之基。

此篇之要,在阐明德政非虚言。赵盾之德始于细微,终成"活万人"之效;灵公之怨起于睚眦,终致"祸来"之验。今观《说苑》此章,犹见古人"慎德如履冰"之诫,实为治国修身之镜鉴。学者当知,德之与怨,其发虽微,其应必著,可不慎乎?
卢朱伍 发表于 2025-7-6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德无细怨无小——释〈说苑·复恩〉赵盾食饿人事》
(文/国学研究者)

《说苑·复恩》载赵宣孟(赵盾)翳桑济饿人事,虽寥寥数百言,实蕴《周易》"积善余庆"、《尚书》"作善降祥"之微旨。今试析此篇,以明古人"德怨相报"之理。

一、饥馑之际见仁心
赵盾遇"翳桑饿人"时,非仅止车授餐,更"自含𫗦之",此《礼记·檀弓》"嗟来之食"之反照。饿人"羞行乞而憎自致"之对,恰合《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之义。尤可注意者,饿人受食而怀母,赵盾遂增脯钱以成全其孝,此即《孝经》"德教加于百姓"之具体而微者。

二、一饭之德报以死
三年后晋灵公伏甲欲诛赵盾,桑下饿人竟为伏兵之一,反戈救盾而死。此情节暗合《左传·宣公二年》所载,然《说苑》特增"何以名为"之对,将侠义精神提升至"施恩不望报"之境。《墨子·兼爱》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而此饿人报以性命,实超乎常伦。

三、德怨之辨的深层意蕴
刘向结语"德无细,怨无小",实本《易经·系辞》"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之说。赵盾之德看似微末,然"活其身"而"及万人",恰证《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之理。反观晋灵公,《春秋》书"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董仲舒《春秋繁露》释为"灵公无道",正可见积怨召祸之验。

四、诗教传统的现实观照
篇末引《诗经》"赳赳武夫""济济多士",非徒赞饿人之义,更暗讽灵公不能"爱士"。此与《荀子·君道》"人主欲强固安乐,莫若反民"相呼应。刘向编此篇于《复恩》卷,实有劝诫汉成帝之意——此即班固所谓"依兴古事,悼己及同类也"。

结语
翳桑一事,小则见个人德怨之报,大则关邦国兴亡之兆。赵盾"置惠万人"终成晋国砥柱,灵公积怨身死而贻笑《春秋》,岂非《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之明证?今人读此,当思《周易》"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之训,慎乎德怨之微,而致福祸之远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