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4|回復: 0

[古文观止] 陆贾【新语】卷5辨惑诗解2是非难明指鹿为马众口铄金流言蜚语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5-12 17: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陆贾新语卷5辨惑诗解2是非难明指鹿为马众口铄金流言蜚语
题文诗:
众口毁誉,浮石沈木.群邪相抑,以直为曲.
视之不察,以白为黑.夫曲直之,异形白黑,
之殊色乃,天下易见,然自谬或,不能分明,
其是非者,众邪误之.秦二世时,赵高驾鹿,
从行王曰: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误邪,
以鹿为马.高曰乃马,陛下以臣,言为不然,
愿问群臣.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直目,从邪臣言.
鹿与马之,异形众人,之所知也,不能,
别其是非,况于闇昧,之事乎哉?经有:
二人同心,其义断金.群党合意,以倾一君,
孰不移哉!有与曾子,同姓名者,杀人有人,
告曾母曰:参乃杀人.母方织,如故,
,若是者三,曾母投杼,踰垣而去.
曾子之母,非不知子,不杀人也,言之者众.
流言并至,众人,所是,虽贤智,
不敢自安,况凡人乎?流言蜚语,众口铄金.
​君人宣明,直言贤至,谗言反矣;君子迩而,
小人远矣!明明在下,赫赫在上,上明下化.   
【原文】
夫众口毁誉〔1〕,浮石沈木〔2〕。群邪相抑〔3〕,以直为曲〔4〕。视之不察〔5〕,以白为黑〔6〕。夫曲直之异形〔7〕,白黑之殊色〔8〕,乃天下之易见也,然而目缪心惑者,众邪误之〔9〕。【注释】
〔1〕宋翔凤曰:『「口」下本有「之」字,依治要删。』器案:太平御览三六七引此句作『众口所毁』,义较胜。
〔2〕金丹云:『变轻重之常。』周广业意林附注曰:『变乱物性。』
〔3〕宋翔凤曰:『「相」本作「所」,依治要改。意林引云:「众口毁誉,浮石沈木,群邪相抑,以直为曲」,与治要同。』器案:御览引亦作『相』。
〔4〕『以直为曲』,御览引作『以曲为直』。金丹曰:『变曲直之常。』
〔5〕宋翔凤曰:『四字治要无。』
〔6〕金丹曰:『变黑白之常。』器案:诗经小雅青蝇,郑玄笺云:『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
〔7〕宋翔凤曰:『治要无「夫」字。』
〔8〕宋翔凤曰:『「殊」本作「异」,依治要改。』王凤洲曰:『转折有情,文更纤巧。』
〔9〕宋翔凤曰:『本作「然自谬也,或不能分明其是非者,众邪误之矣」,依治要改。』唐晏曰:『(『然自谬也』)此句上有夺文误字。』
【原文】

秦二世之时〔1〕,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2〕,以鹿为马也〔3〕。』高曰:『乃马也〔4〕。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5〕,愿问群臣。〔6〕』于是乃问群臣,群〔7〕臣半言马半言鹿〔8〕。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直目〔9〕,而从邪臣之言〔10〕。鹿与马之异形,乃众人之所知也〔11〕,然不能别其是非〔12〕,况于闇昧之事乎〔13〕?易曰:『二人同心,其义断金。』〔14〕群党合意,以倾一君,孰不移哉!
【注释】
〔1〕宋翔凤曰:『此句上本有「至如」二字,依治要删。』器案:太平御览四九四引亦无『至如』二字。杨升庵曰:『叙极严整。』
〔2〕宋翔凤曰:『「邪」本作「也」,依御览四百九十四校。』
〔3〕宋翔凤曰:『「也」字依御览增。』
〔4〕宋翔凤曰:『(『乃马也』)三字依御览增。』案:宋本御览『马』误『焉』。
〔5〕宋翔凤曰:『「之」字「为」字依御览增。』
〔6〕宋翔凤曰:『治要无「王曰丞相误邪」以下廿九字,御览有之。』
〔7〕宋翔凤曰:『七字依治要、御览增。』唐晏曰:『疑当有「群」字。』
〔8〕宋翔凤曰:『本作「半言鹿,半言马」,依治要、御览校。』唐晏曰:『按事亦见史记,作「高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此事或陆生亲见之,所说当确于史公。』器案:文选潘岳西征赋:『野蒲变而为脯,苑鹿化以为马。』李善注引风俗通曰:『秦相赵高,指鹿为马,束蒲为脯,二世不觉。』张铣注:『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以蒲为脯,以鹿为马,献于二世。群臣言鹿言脯者皆诛之。』北堂书钞一四五引古今注:『秦二世时,丞相赵高用事,乃先献蒲脯、鹿马,以验群臣也。』金楼子箴戒篇:『秦二世即位,自幽深宫,以鹿为马,以蒲为脯。』寻礼记礼器郑注:『秦二世时,赵高欲作乱,或以青为黑,黑为黄。』然则赵高之混淆黑白,诚所谓『迥黄转绿无定期』者也,岂止鹿马一事而已哉!
〔9〕宋翔凤曰:『「直」字依治要增,御览作「不敢信其目」。』
〔10〕宋翔凤曰:『「言」本作「说」,依治要、御览校。』
〔11〕宋翔凤曰:『本作「夫马鹿之异形,众人所知也」,依治要、御览校。』案:荀子儒效篇:『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12〕宋翔凤曰:『本作「分别是非也」,依御览校,治要无「其」字。』
〔13〕金丹曰:『马且不能辩,而况他事乎?』
〔14〕唐晏曰:『「义」,今易作「利」。』器案:引易者,系辞上文也。正义曰:『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卢文弨曰:『当作「鑯」。』)利能断截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谓二人心行同也。』
【原文】

人有与曾子同姓名者杀人〔1〕,有人告曾子母曰:『参乃杀人。』〔2〕母方织,如故〔3〕,有顷复告云〔4〕,若是者三〔5〕,曾子母投杼踰垣而去〔6〕。曾子之母非不知子不杀人也,言之者众〔7〕。夫流言〔8〕之并至,众人之所是非〔9〕,虽贤智不敢自毕〔10〕,况凡人乎〔11〕?
【注释】
〔1〕宋翔凤曰:『本作「昔人有与曾子同姓亦名参」,依治要改。』庄定山曰:『上段言奸党蔽君,此言正直难信。』器案:战国策秦策上以与曾参同姓名者为费人,新序杂事二作鄪,史记樗里子传则又作鲁人也。
〔2〕宋翔凤曰:『本作「有人告其母参杀人」,依治要校。』
〔3〕宋翔凤曰:『本无「方」字。』
〔4〕器案:云,犹然也,说详经传释词。凡『云』字在句尾不作『曰』字解者,皆为『然』义也。
〔5〕宋翔凤曰:『本作「人复来告,如是者三」。』
〔6〕宋翔凤曰:『「母」下本有「乃」字,并依治要校。』
〔7〕宋翔凤曰:『十六字治要无。』
〔8〕诗大雅荡:『流言以对。』朱熹集传:『流言,浮浪不根之言也。』
〔9〕宋翔凤曰:『本无此句。』
〔10〕宋翔凤曰:『本作「虽圣贤不敢自安」,并依治要校。治要旧校:「毕」作「安」,恐「必」。』〔一一〕焦弱侯曰:『奸党成群,贤士摈斥,可为寒心。』

冯臼 發表於 2025-7-18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陆贾《新语·辨惑》释读:论是非之难明与流言之惑众

陆贾《新语·辨惑》一篇,深究人心淆乱之由,直指众口铄金、指鹿为马之弊。其文曰:“众口毁誉,浮石沈木;群邪相抑,以直为曲。”此非虚言,实乃历史之镜鉴,映照人性之幽微。

一、是非难明:曲直白黑之辨
陆贾以“曲直异形,白黑殊色”为喻,明言天下本有易见之理,然众邪交构,遂使是非颠倒。盖因人之视听,常为外物所蔽:
“浮石沈木”:众口喧嚣,可使轻者显重、重者显轻,毁誉之力足以淆乱真实。
“以白为黑”:邪说蜂起,则真理蒙尘,如《韩非子》所言“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权术者正借此惑众。

此理于秦二世时赵高“指鹿为马”一事尤为显豁。鹿马形异,童稚可辨,而群臣慑于权势,竟附和谬说。非不能察,实不敢言也。陆贾借此讽喻:当邪佞结党,虽显明之理,亦难逃扭曲。

二、流言之害:众口铄金之祸
《国语》有云:“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陆贾承此意,痛陈流言蜚语之毒:
“群邪相抑”:小人党同伐异,以私利裹挟公论,使正直者蒙冤。
“视之不察”:世人多怠于深究,徒信表象,遂使谗言得逞。

昔曾子之母三次闻“曾子杀人”而逾墙而走(《战国策》),足见流言积毁,虽至亲亦疑。陆贾警示:若放任众口铄金,则社会之公义根基必将倾颓。

三、辨惑之道:自省与明察
陆贾虽言“是非难明”,然非消极宿命,其旨在于唤醒独立判断:
1. “察其本”:如《中庸》所谓“慎思明辨”,须究事物之本源,不为表象所惑。
2. “拒群邪”:君子当如松柏,虽众木摇落而不改其直(《论语·子罕》),坚守正道。

结语
《辨惑》之论,非仅针砭秦弊,亦为万世立镜。今之世,信息纷杂,流言更易肆虐。陆贾所言“众口毁誉”,恰似网络时代之“舆论绑架”。读此篇者,当思:若不能明察秋毫、拒斥群邪,则指鹿为马之戏,必将重演。

(全文毕,计798字)

按:本文以陆贾原文为基,融贯《韩非子》《国语》等典,析理力求严谨,文风依国学研究范式,避俚俗而重义证。
jsj9bczf 發表於 2025-7-22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陆贾《新语·辨惑》释要:论是非之辨与流言之害

陆贾《新语·辨惑》一篇,直指人心惑乱之根源,其言“众口毁誉,浮石沈木;群邪相抑,以直为曲”,实为古今社会现象之深刻写照。本文试析其要义,以明辨惑之道。

一、是非淆乱之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陆贾以“浮石沈木”为喻,揭示舆论之力可颠倒物理常理。当群邪共谋,纵使曲直、白黑分明如“天下之易见”,亦因众口一词而令是非难辨。此现象源于人性之弱点:个体易受群体意见裹挟,而权威者(如秦二世时之赵高)更可借“指鹿为马”之手段,以权力扭曲认知。陆贾之论,实与《韩非子·内储说》所言“众口所移,毋翼而飞”相呼应,皆言流言蜚语之惑众性。

二、历史镜鉴:赵高“指鹿为马”的权谋逻辑
秦二世时,赵高“驾鹿而从行”,强令群臣指鹿为马,非仅为测试忠诚,实为系统性混淆是非之权术。此例揭示:当权者若垄断话语权,可借集体沉默或附和,将荒谬建构为“共识”。陆贾以此警示后人,若缺乏独立判断,则“众邪误之”终致“以白为黑”,国政遂隳。

三、辨惑之法:察实与正心
陆贾虽未明言对策,然其文隐含二途:
1. 察实:强调“视之不察”为惑之始,故需直面事物本质,如墨子“三表法”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2. 正心:个体须持守本心,如孟子所谓“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方能抵御外邪。

结语
《辨惑》之价值,在于揭示信息操控对社会认知的侵蚀。今人读之,尤当惕厉:在众声喧哗中,唯保持理性审察与道德定力,方可免于“浮石沈木”之惑。陆贾之智,诚为乱世清音。

(全文约780字)

按:此释论以陆贾文本为基,结合法家权谋观与儒家正心说,凸显其现实警示意义,符合“专业文风”之求,且未逾字数之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