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8|回覆: 0

[道學研究]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15思慮詩解思近慮遠思利慮害思成慮敗視微知著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4-29 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15思慮詩解思近慮遠思利慮害思成慮敗視微知
題文詩:
思慮政謂,思近慮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謀;,
思事之計.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也,
不慮其計.天下事,必作於易,天下大,
必作細.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
必慮其敗.先謀後定,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九重台,雖高必壞.仰高者不,可忽其下,
瞻前者不,可忽其後.穆公伐鄭,百里溪,
蹇叔二子,知其害;吳王,越女子胥,
知其敗;國之,璧馬,宮之奇也,
知其害;宋襄公練,目夷,知其負也.
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世有,
覆陳之軌,追陷溺後,以赴其前,何及之有?
秦承霸業,不及,堯舜之道.危生於安,
亡生於存,亂生於治.君子先見,遠見卓識,
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思慮之政.
思慮第十五文】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不慮其計。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1)故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是以九重之台,雖高必壞。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後。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敗;虞受晉璧馬,宮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夫隨覆陳之軌,追陷溺之後,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不及堯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君子視微知着,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譯文】
為政者應有深謀遠慮的胸懷,才能防範未然,化解危機。
人若無遠慮,必有近憂,而深思熟慮是為了謀求事情的解決之道,所以君子須時時的探索本職的問題,但若非自己職權範圍的事物,千萬不可干預。 欲成小事,則須由難處着手,因此事情須考慮利弊兩面,欲成其功,必先考慮失敗的因素。九層樓高的高台,其基礎不穩固,亦有倒塌的可能,行事須考慮得面面俱到,才不會有破綻,不可顧前不顧後,看高不看低。
古時秦穆公伐鄭國,百里溪與蹇叔就已看出其中的不妥;吳王夫差放走句踐,伍子胥已預知日後敗亡的命運;虞國接受晉國的賄賂,而宮之奇已知其弊害;宋襄公有也心想稱霸天下,公子目夷早就預言失敗。以上這些有先見之明的高人,思慮相當的周延,人君若不聽忠言,而重蹈覆轍,實在太不聰明了。秦始皇就是不納忠言,所以不能成就如堯舜般的大業。 再安定的環境,亦有危機出現,動亂亦往往產生在太平盛世,君子若能見微知着,見始知終,則禍患無從產生。
【注釋1】
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
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做那些別人還沒覺察到就該做的工作,辦那些還沒發生事故之 前就該辦的事,體味那些沒有散發出氣味之前的氣味。要把小的征 兆當成大事,把少的徵兆當成多的後果。用恩德對待他人的怨恨。 解決難事要從還容易解決時去謀劃,做大事要從細小處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夠成就大 的功業。輕易許諾肯定難以兌現,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會遇到太多 的困難。因此聖人要把它看得困難一些,所以最終不會遇到困難。)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付巧 發表於 2025-7-16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思慮】詮解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一章,以『思近慮遠』為綱,融攝儒道兩家處世智慧,闡發『謀事之先,必周詳思慮』的治國修身要義。今試析其理,以明武侯深意。

一、思慮之本:遠近相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出自【論語·衛靈公】,武侯引此明『思慮』之政用。儒家強調『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謂思慮當守分際,然非固守一隅,而是以『正謀』為體,以『計事』為用。近者,當下之務;遠者,未來之變。思近而能務實,慮遠而可防患,二者如車之雙輪,缺一則傾覆。

二、權責之辨:謀與不謀
『非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不慮其計』,此承【周易·艮卦】『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之旨。武侯申明:思慮須依權責而定。在位者當深謀遠慮,不在其位則不可越俎代庖。然『不謀』非謂漠然,實為『謀之以道』——如老子所言『難事作於易,大事作於細』,於分內之事見微知著,方為真思慮。

三、利害成敗:辯證之思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此乃黃老『反者道之動』的實踐智慧。武侯用兵,常以『敗中求勝』著稱(如空城計),正因深諳此理。思利不慮害,則利成陷阱;思成不慮敗,則成轉虛妄。【道德經】云『禍兮福所倚』,思慮之極,必達辯證之境。

四、視微知著:見始知終
『視微知著』一語,可溯至【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武侯以此總結思慮之效:從細微處洞察大勢。其【將苑·察情】亦言『敵謀初動,而我已覺』,正是此理。蓋天下事皆由量變而質變,思慮者當如扁鵲見蔡桓公,『病在腠理』時已預其危。

結語:思慮之道,通於中庸
武侯之論,實融儒家『慎思』與道家『反觀』於一爐。思慮非徒然空想,而是『知行之間的橋梁』。今人讀此,當悟『謀事者不惑於近利,成事者不怠於遠憂』,方不負武侯垂訓之深心。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學訓詁為基,參酌【論語】【老子】【韓非子】互證,力求還原武侯思想的歷史語境,並揭示其對當代決策思維的啟示。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7-30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思慮】詮解

一、思慮之要義:遠近相濟,利害相權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篇以『思近慮遠』為綱,承【論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之訓,闡發為政謀事之樞機。所謂『思近』,乃審度當下情勢;『慮遠』則預判未來變局。二者如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君子『思不出其位』,非囿於本位,而是強調謀慮須契於職分、合於時勢。此中深意,實與【周易·艮卦】『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相呼應,體現儒家『正名』思想——思慮必以『正謀』為基,方免僭越之失。

二、思慮之實踐:由易入難,見微知著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一語,化用【老子】六十三章,揭示思慮須從細微處着眼。諸葛亮以務實精神強調:謀事當先察其簡易之本,如治軍先整糧道,理政先察民情。所謂『視微知著』,即【韓非子·說林】所言『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之智。譬如赤壁之戰前,諸葛亮觀天象知東南風將起,即是『慮遠』與『察微』並重之典範。

三、思慮之辯證:利中見害,成中防敗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乃全篇警策。此語暗合【孫子兵法】『雜於利害』之謀略,揭示思慮須具雙向辯證思維。建興六年(228年)街亭之役,馬謖但思居高臨下之利,未慮水源斷絕之害,終致敗績,恰反證諸葛亮此論。故真正之『思慮』,非止於樂觀推演,更需逆向窮盡風險,如【鹽鐵論】所言『明者防禍於未萌』。

四、思慮之境界:謀定後動,守位而行
篇末重申『非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不慮其計』,非謂消極避責,實倡『知止有度』之智慧。諸葛亮輔佐劉禪時,『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然始終以『復興漢室』為本位,未逾臣職。此即【中庸】『素其位而行』之踐履——思慮之極詣,在於明曉權責邊界,以清醒之位分意識,成經世之遠謀。

結語
【思慮】一篇,融儒道法三家精義,展武侯『寧靜致遠』之胸襟。今人讀之,當悟『思慮』非空泛玄想,而是統合全局觀、細節察、辯證法的實踐哲學。若治國者能循此道,則近可解燃眉之急,遠可立百年之基,誠為萬世不易之圭臬。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