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3|回復: 0

[道学研究]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15思虑诗解思近虑远思利虑害思成虑败视微知著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4-29 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15思虑诗解思近虑远思利虑害思成虑败视微知
题文诗:
思虑政谓,思近虑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谋;,
思事之计.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也,
不虑其计.天下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必作细.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
必虑其败.先谋后定,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九重台,虽高必坏.仰高者不,可忽其下,
瞻前者不,可忽其後.穆公伐郑,百里溪,
蹇叔二子,知其害;吴王,越女子胥,
知其败;国之,璧马,宫之奇也,
知其害;宋襄公练,目夷,知其负也.
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世有,
覆陈之轨,追陷溺後,以赴其前,何及之有?
秦承霸业,不及,尧舜之道.危生於安,
亡生於存,乱生於治.君子先见,远见卓识,
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思虑之政.
思虑第十五文】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1)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後。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夫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後,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君子视微知着,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译文】
为政者应有深谋远虑的胸怀,才能防范未然,化解危机。
人若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深思熟虑是为了谋求事情的解决之道,所以君子须时时的探索本职的问题,但若非自己职权范围的事物,千万不可干预。 欲成小事,则须由难处着手,因此事情须考虑利弊两面,欲成其功,必先考虑失败的因素。九层楼高的高台,其基础不稳固,亦有倒塌的可能,行事须考虑得面面俱到,才不会有破绽,不可顾前不顾後,看高不看低。
古时秦穆公伐郑国,百里溪与蹇叔就已看出其中的不妥;吴王夫差放走句践,伍子胥已预知日後败亡的命运;虞国接受晋国的贿赂,而宫之奇已知其弊害;宋襄公有也心想称霸天下,公子目夷早就预言失败。以上这些有先见之明的高人,思虑相当的周延,人君若不听忠言,而重蹈覆辙,实在太不聪明了。秦始皇就是不纳忠言,所以不能成就如尧舜般的大业。 再安定的环境,亦有危机出现,动乱亦往往产生在太平盛世,君子若能见微知着,见始知终,则祸患无从产生。
【注释1】
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 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 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 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 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 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付巧 發表於 2025-7-16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思虑》诠解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一章,以“思近虑远”为纲,融摄儒道两家处世智慧,阐发“谋事之先,必周详思虑”的治国修身要义。今试析其理,以明武侯深意。

一、思虑之本:远近相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论语·卫灵公》,武侯引此明“思虑”之政用。儒家强调“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谓思虑当守分际,然非固守一隅,而是以“正谋”为体,以“计事”为用。近者,当下之务;远者,未来之变。思近而能务实,虑远而可防患,二者如车之双轮,缺一则倾覆。

二、权责之辨:谋与不谋
“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此承《周易·艮卦》“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之旨。武侯申明:思虑须依权责而定。在位者当深谋远虑,不在其位则不可越俎代庖。然“不谋”非谓漠然,实为“谋之以道”——如老子所言“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于分内之事见微知著,方为真思虑。

三、利害成败:辩证之思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此乃黄老“反者道之动”的实践智慧。武侯用兵,常以“败中求胜”著称(如空城计),正因深谙此理。思利不虑害,则利成陷阱;思成不虑败,则成转虚妄。《道德经》云“祸兮福所倚”,思虑之极,必达辩证之境。

四、视微知著:见始知终
“视微知著”一语,可溯至《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武侯以此总结思虑之效:从细微处洞察大势。其《将苑·察情》亦言“敌谋初动,而我已觉”,正是此理。盖天下事皆由量变而质变,思虑者当如扁鹊见蔡桓公,“病在腠理”时已预其危。

结语:思虑之道,通于中庸
武侯之论,实融儒家“慎思”与道家“反观”于一炉。思虑非徒然空想,而是“知行之间的桥梁”。今人读此,当悟“谋事者不惑于近利,成事者不怠于远忧”,方不负武侯垂训之深心。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学训诂为基,参酌《论语》《老子》《韩非子》互证,力求还原武侯思想的历史语境,并揭示其对当代决策思维的启示。
冯反珏 發表於 2025-7-30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思虑》诠解

一、思虑之要义:远近相济,利害相权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篇以“思近虑远”为纲,承《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之训,阐发为政谋事之枢机。所谓“思近”,乃审度当下情势;“虑远”则预判未来变局。二者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君子“思不出其位”,非囿于本位,而是强调谋虑须契于职分、合于时势。此中深意,实与《周易·艮卦》“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相呼应,体现儒家“正名”思想——思虑必以“正谋”为基,方免僭越之失。

二、思虑之实践:由易入难,见微知著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语,化用《老子》六十三章,揭示思虑须从细微处着眼。诸葛亮以务实精神强调:谋事当先察其简易之本,如治军先整粮道,理政先察民情。所谓“视微知著”,即《韩非子·说林》所言“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之智。譬如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观天象知东南风将起,即是“虑远”与“察微”并重之典范。

三、思虑之辩证:利中见害,成中防败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乃全篇警策。此语暗合《孙子兵法》“杂于利害”之谋略,揭示思虑须具双向辩证思维。建兴六年(228年)街亭之役,马谡但思居高临下之利,未虑水源断绝之害,终致败绩,恰反证诸葛亮此论。故真正之“思虑”,非止于乐观推演,更需逆向穷尽风险,如《盐铁论》所言“明者防祸于未萌”。

四、思虑之境界:谋定后动,守位而行
篇末重申“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非谓消极避责,实倡“知止有度”之智慧。诸葛亮辅佐刘禅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然始终以“复兴汉室”为本位,未逾臣职。此即《中庸》“素其位而行”之践履——思虑之极诣,在于明晓权责边界,以清醒之位分意识,成经世之远谋。

结语
《思虑》一篇,融儒道法三家精义,展武侯“宁静致远”之胸襟。今人读之,当悟“思虑”非空泛玄想,而是统合全局观、细节察、辩证法的实践哲学。若治国者能循此道,则近可解燃眉之急,远可立百年之基,诚为万世不易之圭臬。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