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4|回覆: 0

[道學研究]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12治亂詩解理綱紀張理令罰行理本末通理身人敬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4-28 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12治亂詩解理綱紀張理令罰行理本末通理身人敬
題文詩:
治亂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綿綿不絕,
必有亂結;纖纖不伐,必成妖孽.三綱不正,
六紀不理,則大亂生.故治國者,圓不失規,
方不失矩,本不失末,倘若為政,不失其道,
萬事可成,其功可保.三軍之亂,紛紛擾擾,
各惟其理.明君治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後.
先理,後理;先理,後理;
先理,後理;先理,後理;
先理,後理;先理,後理;
先理,後理;先理,後理;
先理,後理.是以理綱,則紀,
理令罰行,理近遠安,理內外端,理本末通,
理強弱伸,理大小行,理上下正,理身人敬,
此乃治國,道也.義以正己,法以治人,
君主自正,孰敢不正.正本清源,本立道生,
非遠非近,能遠能近,倫常以正,民風自端.
治亂第十二
【原文】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夫綿綿不絕,必有亂結;纖纖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故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軍之亂,紛紛擾擾,各惟其理。明君治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後。先理綱,後理紀;先理令,後理罰;先理近,後理遠;先理內,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末;先理強,後理弱;先理大,後理小;先理上,後理下;先理身,後理人。是以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內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則弱伸,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此乃治國之道也。【譯文】
要整頓政治,必須先裁汰冗官,去除虛職,不使閒散無用的官員,群聚結黨,危害政務。全國上下若不遵守三綱六紀,就會大亂。所以國君行為舉止必不失正道,為政需合乎理法道統,則萬事可成,而功業亦可長久保持。
軍隊之所以會紛擾沒有秩序,是因部隊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管理。所以國君要治理國家,要有先後次序,先整頓大綱,而後處理細目;先頒布戒令,而後執行刑罰;先治理好國都附近幾省,而後全國都可治理好;先安內而後攘外;先修身而後治人。
如此一來,法令申明了,刑罰就可以執行無礙了;國家強盛了,鄰國就不敢來犯;壓制強者,則弱者得以伸張;吏治清明,則百姓亦會循規蹈矩,國君擁有崇高的品德,就能得天下人的景仰,這就是治國之道。
【注釋】
【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君臣、父子、夫婦也。』【禮記·樂記】:『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孔穎達疏:『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是提網的大繩;以君、父、夫為綱,就是說,以皇帝、父親和丈夫居於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臣、子、妻都要無條件地服從他們。六紀,據【白虎通·三綱六紀】云:『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禮記】正義引【禮緯含文嘉】云:『六紀,謂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呂服 發表於 2025-7-4 14:59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治亂】詮解:理綱紀以正本末,明賞罰而通治道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亂】一章,以"理綱紀"為核心,闡發治國當以正本清源、張弛有度為要。其文雖簡,然深合黃老刑名之術,兼攝儒法之精義,今試析其理如下:

一、 治亂之本:省官並職,去文就質
"省官並職,去文就質"八字,直指行政效率之要害。漢代以降,官僚體系疊床架屋,文牘虛浮之弊漸生。諸葛公主張裁汰冗員、簡化流程,此與【淮南子】"治大者道不可以小"相通,皆強調為政須去浮華、務實效。所謂"綿綿不絕,必有亂結",警示積弊不除則如蔓草滋長,終致尾大不掉。

二、 綱紀之正:三綱六紀為治國樞機
"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一語,承襲【白虎通義】綱常論。然諸葛氏所言綱紀,非僅倫理秩序,更含制度設計:
"圓不失規,方不失矩":喻法令當如規矩,既需原則性(規),亦需靈活性(矩)。此與【韓非子·解老】"萬物莫不有規矩"相契,強調法制須因時損益。
"本不失末":治國當以民生為本,而吏治、賦稅等為末。若本末倒置,則如【管子】所譏"末產不禁,野與市爭民"。

三、 理身理人:賞罰分明以通治道
章末"理身人敬"四字,揭示"修身—治國"之一體性。儒家倡"正己以正人"(【論語·子路】),而諸葛公更重製度性約束:
"張理令罰行":法令貴在必行,賞罰務求公正,此乃申韓"刑過不避大臣"之遺意。
"通理"之要:在使政令上下貫通,如【商君書·定分】所謂"吏明知民知法令",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弊。

結語:治亂之道在執中達變
諸葛公之論,既非純任法家嚴苛,亦非空談道德,而是以綱紀為框架,以實效為檢驗。其"妖孽不伐則成禍"之喻,尤足為今鑒:治國者當如良醫,見微知著,防亂於未萌。後世王安石變法之失、張居正考成法之得,皆可於此章中窺見端倪。

(全文798字)

按:本文釋義兼顧文本原意與歷史語境,引證以秦漢政論為經緯,避免宋明理學之過度詮釋,力求還原諸葛武侯務實之政風。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7-20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治亂】詮解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亂】一章,以『理綱紀、張理令、罰行理、本末通』為核心,闡發治國安邦之要義。其文雖簡,然義理深邃,今試析之。

一、治亂之本:綱紀為要
文中首言『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此承漢儒董仲舒『三綱六紀』之說(【白虎通義】),強調社會秩序之根基在於倫理綱常。諸葛亮以『綱紀』為治國之經緯,蓋因綱常既正,則君臣、父子、夫婦各安其分,社會自臻於治。若綱紀弛廢,則如【管子】所言『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亂象必生。

二、為政之方:去文就質
『省官並職,去文就質』八字,實為施政之圭臬。『省官並職』旨在精簡官僚體系,避免疊床架屋之弊,此與【周易】『簡易之理』相通;『去文就質』則主張黜浮華、崇實效,呼應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之訓。諸葛亮治蜀時『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正是此道之實踐。

三、防微杜漸:纖纖必伐
『綿綿不絕,必有亂結;纖纖不伐,必成妖孽』一句,深得【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之旨。治國者當明察秋毫,防患未然。如諸葛亮斬馬謖、廢李嚴,皆因小過不懲則釀大禍。此亦【尚書】『制治於未亂』之智慧。

四、理身理人:本末貫通
末段『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以規矩喻法度,以本末喻體用。為政者需『通理身人』,即【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次第。諸葛亮自身『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正示人以理身乃理國之基。

結語
【治亂】之策,融貫儒法,兼采黃老,既重綱常倫理,亦倡務實高效。其要在於『理』——理綱紀以正秩序,理法令以明賞罰,理本末以貫終始。今人讀之,猶可悟『亂生於懈,治成於嚴』之道。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經解典,以【白虎通義】【韓非子】等文獻為佐證,力求還原諸葛亮的治術思想,並揭示其與現代管理的相通之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