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9|回覆: 0

[道學研究]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2君臣詩解君政以正臣勸其事私不亂公邪不干正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4-25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2君臣詩解君政以正臣勸其事私不亂公邪不干正
題文詩:
君臣政猶,天地之象,天地象明,君臣道具.
君以施下,爲仁臣以,事上爲義.二心,
可以事君,疑政,可以授臣.上下好禮,
則民易使,上下和順,君臣之道,則具矣君,
以禮使臣,臣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
政者正名,事也勸功.君勸其政,臣勸其事,
功名之道,則俱立矣.是故君主,南面向陽,
著其聲響,臣北面陰,見其形影.聲響者,
教令也,形者,臣之功效.教令得中,
功立,功立則,萬物蒙福.三綱六紀,
有上中下.上爲君臣,中爲父子,下爲夫婦,
各修其道,福祚至矣.君臣上下,以禮爲本,
父子上下,以恩爲親,夫婦上下,以和爲安.
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
上亂下逆.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明君政修,
忠臣事舉.學者,明師仕者,思明君.
,官職之全,序爵祿位,陳璇璣政,
建台輔佐,私不亂公,邪不干正,治國道具.
  君臣第二原文

   君臣之政,其猶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則君臣之道具矣。[1]君以施下爲仁,臣以事上爲義。[2]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禮,則民易使,上下和順,則君臣之道具矣。[3]君以禮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4]政者,正名也,事也,勸功也。[5]君勸其政,臣勸其事,則功名之道俱立矣。[6]是故君南面向陽,著其聲響,臣北面向陰,見其形景。[7]聲響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8]教令得中則功立,功立則萬物蒙其福。[9]是以三綱六紀有上中下。[10]上者爲君臣,中者爲父子,下者爲夫婦,各修其道,福祚至矣。[11]君臣上下,以禮爲本,父子上下,以恩爲親,夫婦上下,以和爲安。[12]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13]上枉下曲,上亂下逆。[14]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則忠臣之事舉。[15]學者思明師,仕者思明君。[16]故設官職之全,序爵祿之位,陳璇璣之政,建台輔之佐,私不亂公,邪不干正,此治國之道具矣。[17]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注釋】

[1]具:完備。 則君臣之道具矣,【諸葛孔明全集】作『則君臣之道備矣』。
[2]仁:古代所謂善政的標準,即仁政。義:事之宜;正義。指思想行爲符合一定的標準。【中庸】:『義者宜也。』【孟子·告子上】:『捨生而取義者也。』
[3]禮: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度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論語·爲政】:『齊之以禮。』朱熹注:『禮,謂制度品節也。』則君臣之道具矣,【諸葛孔明全集】作『則君臣之道備矣』。
[4]謀:圖謀;營求。【左傳·宣公十四年】:『貪必謀人,謀人,人亦謀己。』
[5]正名:辨正名稱、名分。【論語·子路】:『必也正名乎!』春秋時期,孔子提出『正名』主張,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認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要嚴格遵守應有的名分,不許違禮犯上。『正名』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名實問題亦即名稱(或概念)與實際事物關係問題的長期爭論。事:從事的事業。勸功:勉勵功業。
[6]功名:功績和名聲;官爵。【莊子·山木】:『削跡捐勢,不爲功名。』
[7]著其聲響:使他的影響更爲顯著。見其形景:像影子一樣效仿他們的領袖。景,通『影』。見其形景,【諸葛孔明全集】作『見其形影』。
[8]教令:教化;命令。【詩經·小雅·隰桑】『既見君子,德音孔膠』鄭玄箋:『君子在位,民附仰之,其教令之行,甚堅固也。』功效:功績。【漢書·薛宣傳】:『功效卓爾,自左內史初置以來未嘗有也。』形景者,【諸葛孔明全集】作『形影者』。
[9]得中:適合儒家倫理思想。蒙:承上。
[10]三綱:封建社會中三種主要的道德關係。【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君臣、父子、夫婦也。』【禮記·樂記】:『然後聖人作爲父子君臣以爲紀綱。』孔穎達疏引【禮緯含文嘉】:『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綱是提網的總繩,爲綱,是居於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六紀: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是儒家用以確定上下尊卑倫理關係的教條。
[11]福祚:福氣。
[12]禮: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論語·爲政】:『齊之以禮。』朱熹注:『禮,謂制度品節也。』
[13]恩:親愛;有情義。【詩經·豳風·鴟鴞】:『恩斯勤斯。』和:和諧;協調。【禮記·樂記】:『其聲和以柔。』
[13]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上下都應品行端正。
[14]枉:彎曲;不正。【荀子·王霸】:『辟(譬)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影)之枉也。』引申爲行爲不合正道或違法曲斷。【論語·顏淵】:『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曲:彎曲。與『直』相對。【禮記·經解】:『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引申爲不公正,不合理。亂:紊亂;無秩序。這裡是指破壞法紀。逆:叛亂。【史記·禮書】:『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上亂下逆,【諸葛孔明全集】作『上辭下逆』。
[15]政修:政事整治嚴明。事舉:對朝中之事的看法可以提出來。
[16]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學習的人希望遇到見解高明的好老師,做官的人希望遇到善於治國的好皇帝。
[17]序:次第。【易·艮】:『言有序。』引申爲按次第區分、排列。【周禮·春官·肆師】:『以歲時序共祭祀。』鄭玄注:『序,第次其先後大小。』爵祿:爵位俸祿。璇璣:星名。指北斗魁第四星。【楚辭·九思·怨上】:『謠吟兮中懋,上察兮璇璣。』此治國之道具矣,【諸葛孔明全集】作『此治國之道備矣』。
【譯文】
君之於臣,猶如天之於地,能釐清彼此的關係,則君臣之道就能彰顯出來了。人君須施仁政,而臣子須盡心事奉主上,而違背正道的政策,人君不應交付臣子去實施,陷之於不義,臣子事君亦可有貳心。上下皆守禮,則百姓也亦於統治,上下和順,則君臣之道已具備。
君待臣以禮,而臣事君以忠,則君可專心爲政,而臣子會爲其效力。君王勤於政事,臣子勤於輔佐,則可成就霸業。
君王向南施其政令,臣子向北盡人臣應盡的義務,彼此不逾越,且合作無間,那麼國家就會強盛,福澤被及萬事萬物。因此,三綱六紀將人倫關係區分爲上、中、下三種,上爲君臣,中爲父子,下爲夫婦,能各尊其道,必享福祚。君臣之間,必嚴守君臣之禮,不可以下犯上;父子必講究親恩,父慈子孝,互不違道;夫婦之間,以和爲貴,維持家庭的和睦。居上位的行爲不端正,居下位的就會起來做亂。所以人君要致力於政治的整頓,而人臣要竭盡心力事奉主上,政治修明了,人君人臣皆有功勞。
好學者可望一位好老師,出仕爲官者希求遇著一位明君,因此,官職體系要完備,爵位俸祿也要規劃好,才能收輔佐之效,使百惡不興,如此,治國之道則具備了。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10 15:42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君臣篇】義理闡微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以天地之象喻君臣之道,其文雖簡而義理深遠。今就『君政以正,臣勸其事;私不亂公,邪不干正』之旨,略陳管見。

一、君臣之道本於天地
『君臣政猶天地之象』,此乃漢儒天人相應思想之遺緒。天垂象而地承化,君施仁而臣盡義,二者各守其分,方能『君臣道具』。諸葛亮以『禮』爲樞紐,強調『上下好禮,則民易使』,實承【禮記】『禮者,天地之序也』之旨。君以禮制心,臣以義正己,則陰陽和而政教明。

二、君正臣忠之要義
『君以施下爲仁,臣以事上爲義』,此非單向服從,實爲雙向倫理。君之『正』在於『無私』,如【尚書】言『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臣之『勸事』在於『去疑』,若【荀子】云『逆命而利君謂之忠』。諸葛亮特斥『二心者不可以事君,疑政者不可以授臣』,蓋因君臣相疑則政令壅塞,猶天地失序而四時乖戾。

三、公私邪正之辨
『私不亂公,邪不干正』八字,實爲治國綱目。公者,法度也;正者,道義也。諸葛亮【出師表】稱『宮中府中,俱爲一體』,即此意之實踐。若臣挾私慾以亂典章(如後漢宦官之禍),或君縱邪說以棄正道(如桓靈之世),則上下失和,國基傾頹。故【韓非子·有度】云『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與武侯之言若合符節。

四、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觀蜀漢之興,始於劉備『弘毅寬厚』,成於諸葛亮『開誠心布公道』。其君臣之際,恰如【周易·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反觀後世,宋高宗疑岳飛而壞長城,明崇禎濫誅臣而失天下,皆悖離『上下和順』之理。今之治政者,當以『正』立身,以『公』爲矩,使邪僻無所容,私慾不得逞,方爲善繼武侯之志。

結語
【君臣】一篇,雖寥寥數語,然統攝儒法,兼賅體用。其言『禮』非虛文,乃秩序之本;言『正』非空談,實爲政之基。讀此策者,當思『私不亂公』爲古今共循之則,而『邪不干正』乃萬世不易之鑑。

(全文約780字)

注釋
1. 『君臣道具』:『具』通『俱』,謂君臣之道完備。
2. 『疑政者不可授臣』:化用【管子·明法】『授官不以其能,是爲害功』。
3. 本文引證兼顧經史,以凸顯武侯思想之淵源與實踐性。
隨緣 發表於 2025-7-17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君臣篇】義理闡微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章以天地之象喻君臣之道,其文雖簡,而義理深遠。今試析其要旨如下:

一、君臣之道法乎天地
「君臣政猶天地之象」者,蓋取【周易·繫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之義。君如天行健,以正德施仁;臣似地勢坤,以忠義任事。二者各安其分,則「君臣道具」。此與【禮記·樂記】「禮義立,則貴賤等矣」相契,強調秩序乃政治之本。

二、仁義爲君臣綱紀
「君以施下爲仁,臣以事上爲義」,仁者君之體,義者臣之節。君若不仁,則如漢末桓、靈之虐;臣若不義,則似王莽、董卓之奸。故「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實承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之教,凸顯雙向倫理責任。

三、禮和乃治世之基
「上下好禮,則民易使」一句,直指禮制教化之功。【荀子·修身】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君臣守禮,則民有所效;上下和順,則政令暢通。諸葛亮躬行此道,治蜀時「開誠心,布公道」(【三國志】),正其踐履之證。

四、去私邪以正綱常
「私不亂公,邪不干正」乃全篇警策。管子曰:「舍公而好私,故民離法。」(【管子·心術】)諸葛一生「內無餘帛,外無贏財」(【自表後主】),即是以身祛私邪、樹公直之范。此亦與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漢書·董仲舒傳】)相呼應。

結語
【君臣】篇雖寥寥數語,然融貫儒法,兼攝經權。其以天道明人事,以仁義立綱常,以禮和成治化,誠爲千古政道之圭臬。今之治政者,若能體「君正臣勸」之旨,祛私邪而崇公義,則何愁邦國不興?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釋義力求貼合漢魏學術語境,引證以經史爲本,兼采諸子,冀顯武侯「澹泊明志,寧靜致遠」之文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