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01|回復: 0

[道学研究]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2君臣诗解君政以正臣劝其事私不乱公邪不干正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4-25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2君臣诗解君政以正臣劝其事私不乱公邪不干正
题文诗:
君臣政犹,天地之象,天地象明,君臣道具.
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二心,
可以事君,疑政,可以授臣.上下好礼,
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君臣之道,则具矣君,
以礼使臣,臣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
政者正名,事也劝功.君劝其政,臣劝其事,
功名之道,则俱立矣.是故君主,南面向阳,
著其声响,臣北面阴,见其形影.声响者,
教令也,形者,臣之功效.教令得中,
功立,功立则,万物蒙福.三纲六纪,
有上中下.上为君臣,中为父子,下为夫妇,
各修其道,福祚至矣.君臣上下,以礼为本,
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
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
上乱下逆.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明君政修,
忠臣事举.学者,明师仕者,思明君.
,官职之全,序爵禄位,陈璇玑政,
建台辅佐,私不乱公,邪不干正,治国道具.
  君臣第二原文

   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1]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2]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3]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4]政者,正名也,事也,劝功也。[5]君劝其政,臣劝其事,则功名之道俱立矣。[6]是故君南面向阳,著其声响,臣北面向阴,见其形景。[7]声响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8]教令得中则功立,功立则万物蒙其福。[9]是以三纲六纪有上中下。[10]上者为君臣,中者为父子,下者为夫妇,各修其道,福祚至矣。[11]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12]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13]上枉下曲,上乱下逆。[14]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则忠臣之事举。[15]学者思明师,仕者思明君。[16]故设官职之全,序爵禄之位,陈璇玑之政,建台辅之佐,私不乱公,邪不干正,此治国之道具矣。[17]        (【诸葛亮集】、【诸葛孔明全集】)
【注释】

[1]具:完备。 则君臣之道具矣,【诸葛孔明全集】作『则君臣之道备矣』。
[2]仁:古代所谓善政的标准,即仁政。义:事之宜;正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中庸】:『义者宜也。』【孟子·告子上】:『舍生而取义者也。』
[3]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则君臣之道具矣,【诸葛孔明全集】作『则君臣之道备矣』。
[4]谋:图谋;营求。【左传·宣公十四年】:『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
[5]正名:辨正名称、名分。【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正名』主张,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要严格遵守应有的名分,不许违礼犯上。『正名』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或概念)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事:从事的事业。劝功:勉励功业。
[6]功名:功绩和名声;官爵。【庄子·山木】:『削迹捐势,不为功名。』
[7]著其声响:使他的影响更为显著。见其形景:像影子一样效仿他们的领袖。景,通『影』。见其形景,【诸葛孔明全集】作『见其形影』。
[8]教令:教化;命令。【诗经·小雅·隰桑】『既见君子,德音孔胶』郑玄笺:『君子在位,民附仰之,其教令之行,甚坚固也。』功效:功绩。【汉书·薛宣传】:『功效卓尔,自左内史初置以来未尝有也。』形景者,【诸葛孔明全集】作『形影者』。
[9]得中:适合儒家伦理思想。蒙:承上。
[10]三纲: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为纲,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六纪: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是儒家用以确定上下尊卑伦理关系的教条。
[11]福祚:福气。
[12]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
[13]恩:亲爱;有情义。【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和:和谐;协调。【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
[13]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上下都应品行端正。
[14]枉:弯曲;不正。【荀子·王霸】:『辟(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影)之枉也。』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曲:弯曲。与『直』相对。【礼记·经解】:『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引申为不公正,不合理。乱:紊乱;无秩序。这里是指破坏法纪。逆:叛乱。【史记·礼书】:『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上乱下逆,【诸葛孔明全集】作『上辞下逆』。
[15]政修:政事整治严明。事举:对朝中之事的看法可以提出来。
[16]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学习的人希望遇到见解高明的好老师,做官的人希望遇到善于治国的好皇帝。
[17]序:次第。【易·艮】:『言有序。』引申为按次第区分、排列。【周礼·春官·肆师】:『以岁时序共祭祀。』郑玄注:『序,第次其先后大小。』爵禄:爵位俸禄。璇玑:星名。指北斗魁第四星。【楚辞·九思·怨上】:『谣吟兮中懋,上察兮璇玑。』此治国之道具矣,【诸葛孔明全集】作『此治国之道备矣』。
【译文】
君之於臣,犹如天之於地,能厘清彼此的关系,则君臣之道就能彰显出来了。人君须施仁政,而臣子须尽心事奉主上,而违背正道的政策,人君不应交付臣子去实施,陷之於不义,臣子事君亦可有贰心。上下皆守礼,则百姓也亦於统治,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已具备。
君待臣以礼,而臣事君以忠,则君可专心为政,而臣子会为其效力。君王勤於政事,臣子勤於辅佐,则可成就霸业。
君王向南施其政令,臣子向北尽人臣应尽的义务,彼此不逾越,且合作无间,那麼国家就会强盛,福泽被及万事万物。因此,三纲六纪将人伦关系区分为上、中、下三种,上为君臣,中为父子,下为夫妇,能各尊其道,必享福祚。君臣之间,必严守君臣之礼,不可以下犯上;父子必讲究亲恩,父慈子孝,互不违道;夫妇之间,以和为贵,维持家庭的和睦。居上位的行为不端正,居下位的就会起来做乱。所以人君要致力於政治的整顿,而人臣要竭尽心力事奉主上,政治修明了,人君人臣皆有功劳。
好学者可望一位好老师,出仕为官者希求遇著一位明君,因此,官职体系要完备,爵位俸禄也要规划好,才能收辅佐之效,使百恶不兴,如此,治国之道则具备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10 15:42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君臣篇》义理阐微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以天地之象喻君臣之道,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今就“君政以正,臣劝其事;私不乱公,邪不干正”之旨,略陈管见。

一、君臣之道本于天地
“君臣政犹天地之象”,此乃汉儒天人相应思想之遗绪。天垂象而地承化,君施仁而臣尽义,二者各守其分,方能“君臣道具”。诸葛亮以“礼”为枢纽,强调“上下好礼,则民易使”,实承《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之旨。君以礼制心,臣以义正己,则阴阳和而政教明。

二、君正臣忠之要义
“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此非单向服从,实为双向伦理。君之“正”在于“无私”,如《尚书》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臣之“劝事”在于“去疑”,若《荀子》云“逆命而利君谓之忠”。诸葛亮特斥“二心者不可以事君,疑政者不可以授臣”,盖因君臣相疑则政令壅塞,犹天地失序而四时乖戾。

三、公私邪正之辨
“私不乱公,邪不干正”八字,实为治国纲目。公者,法度也;正者,道义也。诸葛亮《出师表》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即此意之实践。若臣挟私欲以乱典章(如后汉宦官之祸),或君纵邪说以弃正道(如桓灵之世),则上下失和,国基倾颓。故《韩非子·有度》云“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与武侯之言若合符节。

四、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观蜀汉之兴,始于刘备“弘毅宽厚”,成于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其君臣之际,恰如《周易·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反观后世,宋高宗疑岳飞而坏长城,明崇祯滥诛臣而失天下,皆悖离“上下和顺”之理。今之治政者,当以“正”立身,以“公”为矩,使邪僻无所容,私欲不得逞,方为善继武侯之志。

结语
《君臣》一篇,虽寥寥数语,然统摄儒法,兼赅体用。其言“礼”非虚文,乃秩序之本;言“正”非空谈,实为政之基。读此策者,当思“私不乱公”为古今共循之则,而“邪不干正”乃万世不易之鉴。

(全文约780字)

注释
1. “君臣道具”:“具”通“俱”,谓君臣之道完备。
2. “疑政者不可授臣”:化用《管子·明法》“授官不以其能,是为害功”。
3. 本文引证兼顾经史,以凸显武侯思想之渊源与实践性。
随缘 發表於 2025-7-17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便宜十六策·君臣篇》义理阐微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章以天地之象喻君臣之道,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今试析其要旨如下:

一、君臣之道法乎天地
「君臣政犹天地之象」者,盖取《周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之义。君如天行健,以正德施仁;臣似地势坤,以忠义任事。二者各安其分,则「君臣道具」。此与《礼记·乐记》「礼义立,则贵贱等矣」相契,强调秩序乃政治之本。

二、仁义为君臣纲纪
「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仁者君之体,义者臣之节。君若不仁,则如汉末桓、灵之虐;臣若不义,则似王莽、董卓之奸。故「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实承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之教,凸显双向伦理责任。

三、礼和乃治世之基
「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一句,直指礼制教化之功。《荀子·修身》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君臣守礼,则民有所效;上下和顺,则政令畅通。诸葛亮躬行此道,治蜀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正其践履之证。

四、去私邪以正纲常
「私不乱公,邪不干正」乃全篇警策。管子曰:「舍公而好私,故民离法。」(《管子·心术》)诸葛一生「内无余帛,外无赢财」(《自表后主》),即是以身祛私邪、树公直之范。此亦与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汉书·董仲舒传》)相呼应。

结语
《君臣》篇虽寥寥数语,然融贯儒法,兼摄经权。其以天道明人事,以仁义立纲常,以礼和成治化,诚为千古政道之圭臬。今之治政者,若能体「君正臣劝」之旨,祛私邪而崇公义,则何愁邦国不兴?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释义力求贴合汉魏学术语境,引证以经史为本,兼采诸子,冀显武侯「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文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