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69|回覆: 0

[道學研究] 【韓非子】卷50顯學詩解5求聖通士民智不知犯所小苦致其大利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4-20 16: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非】卷50顯學詩解5求聖通智不知犯所小苦致大利
題文詩:
今巫祝之,祝曰使爾,千秋萬歲.千秋萬歲,
之聲括耳,一日之壽,無征於人,此人所以,
簡巫祝也.今世儒者,之說人主,不善今之,
所以爲治,語已治功;不審官法,之事不察,
奸邪之情,皆道,上古傳譽,先王成功.
儒者飾辭,曰聽吾言,則可霸王.此說者之,
巫祝有度,之主不受.故明主也,實事,
無用,不道仁義,故不聽,學者之言。
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
心而可,爲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將,
聽民而已.民智之不,可用,嬰兒之心.
嬰不剔首,則腹痛,不揊痤則,其病寢益.
剔首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猶啼不止,
嬰兒,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
上急,耕田墾草,厚民產而,以上爲酷;
修刑重罰,以爲禁邪,以上爲嚴;征賦錢粟,
實倉庫且,以救饑饉,備軍旅也,以上爲貪;
境內知介,而無私解,併力疾斗,所以禽虜,
以上爲暴.此四,所以治安,民不知悅.
君主,聖通之士,爲民,不足師用.
昔禹決江,浚河而民,聚瓦石;子產也者,
開畝樹桑,鄭人謗訾.禹利天下,產存鄭人,
皆以受謗,民智不足.用亦明矣.舉士而求,
賢智爲政,而期適民,皆亂之端,未可爲治.聖賢遠見,非名非利,先舍後得,情懷天下.
俗民淺見,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目光短淺.
【原文】

今巫祝之祝人曰[1]:『使若千秋萬歲。』千秋萬歲之聲括耳,而一日之壽無征於人,此人所以簡巫祝也[2]。今世儒者之說人主,不善今之所以爲治,而語已治之功;不審官法之事,不察奸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傳譽、先王之成功。儒者飾辭曰:『聽吾言,則可以霸王。』此說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也。故明主舉實事,去無用,不道仁義者故,不聽學者之言[3]。
【注釋】

[1]巫:在君王身邊擔任祭祀儀式之管理的官員。祝:向神靈禱告的人。[2]簡:怠慢、倨傲。[3]者:通『諸』,之。

【譯文】
如今巫祝官員祝福人們說:『使您長生千秋萬年。』這種千秋萬年的祝福聲在耳邊喋喋不休,可是對於人們延長一天壽命的效果也沒有,這就是人們怠慢巫祝官員的原因。如今的儒生去遊說君主,不談對現在治理國家有用的辦法,而是大談過去的治國之功;不審察官府法制的事情,不明察奸邪的情況,而都講上古時代流傳的美名、先王的成功。儒生吹噓說:『聽我們的言論,就能稱王稱霸。』這種說法就像巫祝的說法,掌握法度的君主是不接受的。所以英明的君主推崇實在的事,拋棄無用的事,不講仁義的事情,不聽從學者的言論。

【原文】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爲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將聽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不揊痤則寢益[1]。剔首、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猶啼呼不止,嬰兒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產也,而以上爲酷;修刑重罰以爲禁邪也,而以上爲嚴;征賦錢粟以實倉庫,且以救饑饉、備軍旅也,而以上爲貪;境內必知介[2]而無私解,並力疾斗,所以禽虜也,而以上爲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悅也。夫求聖通之士者,爲民知之不足師用[2]。昔禹決江浚河,而民聚瓦石;子產開畝樹桑,鄭人謗訾[3]。禹利天下,子產存鄭人,皆以受謗,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故舉士而求賢智,爲政而期適民,皆亂之端,未可與爲治也。
【注釋】

[1]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嬰兒不剃頭髮就會肚子疼。可能是古代的一種迷信說法。揊:(pì):擊,引申爲挑破。[2]介,鎧甲。[3]知:通『智』。[3]謗訾:惡意咒罵。

【譯文】
如今不懂治國的人必定說:『要得民心。』假如得到民心就能治國,那麼像伊尹、管仲這樣的人才就沒有用了,只要聽取民意就行了。民眾的智慧不能採用,就像嬰兒的想法不可採用一樣。嬰兒不剃頭髮就會肚子疼,不挑破瘡疾病就會加重。剃頭髮、挑破瘡,必須要有一個人抱住嬰兒,慈母做這些事,然而嬰兒仍然哭泣不止,這是因爲嬰兒不懂得使他受點小苦就會得以解除痛苦的大好處
。如今君主迫切地讓農民耕田開荒來增加民眾的財產,而民眾卻認爲君主殘酷;君主整治刑罰加重懲罰用來禁止邪惡,而民眾卻認爲君主嚴厲;君主徵收賦稅錢糧來充實國庫,將用它來救濟災荒、供養軍隊,而民眾卻認爲君主貪婪;君主要求國內民眾懂得披甲上陣而不得私下逃避兵役,必須同心協力奮勇作戰,去擒獲俘虜,而民眾卻認爲君主殘暴。這四種情況,是用來使國家得到治理、民眾得到安定的,而民眾卻不懂得高興。君主之所以要尋求聖明通達的人才,是因爲民眾的智慧不足以效法和採用。從前大禹開江挖河,而民眾卻堆積了瓦片石塊來阻擋;子產開墾田地種桑養蠶,而鄭國人卻惡意咒罵他。大禹爲天下人謀利,子產使鄭國人得以保全,但都因此遭到誹謗,民眾的智慧不足以採用是很明顯的了。所以選拔人才時希圖得到賢人智士,處理政事時期望能滿足民眾要求,這些都是混亂的禍根,不可以用來治國的。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6-1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非子·顯學】第五段詮析:巫祝虛辭與儒者空談之弊

【顯學】此章以巫祝之虛誕爲喻,直指儒者言治之弊。韓非子斥『千秋萬歲』之祝禱爲『無征於人』,恰如儒者『語已治功』而不審當下官法、不察奸邪實情,其說雖美,卻無益於治國實效。此論深刻體現了法家『循名責實』之核心思想。

一、巫祝之喻:虛言無補於實政
韓非以巫祝『使若千秋萬歲』爲例,揭示其聲雖喧耳,然『一日之壽無征』,故世人輕之。此喻直指儒家『稱先王之道』而疏於考校現實治術之弊。儒家言必稱堯舜,然堯舜之治不可復刻於戰國亂世,猶如祝壽千歲不可增一日之實。韓非強調,治國當以『參驗』爲據,凡無征於實效者,皆如巫祝之祝,徒託空言。

二、儒者之失:迂闊而遠於事情
儒者『不審官法之事,不察奸邪之情』,卻侈談『已治之功』,此乃『不知治亂之本』。韓非認爲,治國需直面『人性好利』之現實,以法度約束奸邪,以刑賞導民向善。儒者徒慕古制,忽視『當今之務』,恰如『無柁而御悍馬』,其說愈高,其危愈甚。此段呼應【五蠹】『世異則事異』之論,凸顯法家因時變法之務實精神。

三、小苦與大利:民智之局限與君道之抉擇
韓非主張『民智不可用』,百姓往往『不知犯小苦致大利』。若君主惑於儒者『仁義』之說,遷就民之短視,則法度不行,國必衰亂。故聖主當『通士』(明察之士)輔政,以嚴法導民趨利避害,雖暫受『小苦』,終成『大利』。此論雖顯刻峭,然實爲亂世重典治國的必然邏輯。

結語:名實相副的治國真諦
【顯學】此章以『巫祝—儒者』類比,層層剝露空談誤國之害。韓非之批判非否定道德價值,而在於強調『法』作爲治具的不可替代性。其思想內核,仍是【解老】所言『道法萬全,智能多失』——唯有以法度爲綱,方能超越個體智識局限,實現『利民』之實。讀此篇者,當於峻刻中見其深憂,於冷語中識其熱腸。

(全文約780字)
鄒外 發表於 2025-7-30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非子·顯學】詮解:小苦大利之政道微言

【顯學】篇以犀利筆鋒剖判儒、墨顯學之弊,此節尤以『巫祝之喻』直指空言無實之害。韓非子斥『千秋萬歲』之祝禱爲虛聲,正如儒者侈談『已治之功』而不究當下治術,其論實含深刻政道智慧。

一、巫祝之喻:名實相悖的治術批判
韓非以『巫祝祝壽』爲譬,揭示言辭與實效之割裂。『一日之壽無征於人』,恰似儒者不審官法、不察奸邪,卻空談先王治績。此非僅譏諷巫祝,更直指『以古非今』之思維惰性——將理想化的『已治』投射於現實,而忽視『所以爲治』的具體法度。韓非強調,治國若僅憑虛文祝頌(如儒者推崇的仁義口號),而無『參驗』之術(【顯學】:『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終致『簡巫祝』般的信任崩塌。

二、『小苦大利』的功利主義邏輯
『民智不知犯所小苦致其大利』一句,乃法家核心主張。韓非認爲,民眾囿於短視(【五蠹】:『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君主須以法、術、勢導之。所謂『小苦』,或指嚴刑峻法、賦役繁重;而『大利』則是國家強盛、秩序穩定。此論雖顯冷酷,卻折射出戰國亂世中『救群生之亂』的務實取向。然需辨明:韓非非主張虐民,而是強調『立法術,設度數,所以利民萌便眾庶』(【問田】),其終極目標仍在『利民』,唯手段異於儒家之德化。

三、通士之求:超越顯學的治道
篇中『求聖通士』之呼,實爲韓非對理想執政者的勾勒。『通士』須明『法術』與『時勢』,既洞察人性自爲(【備內】:『醫善吮人之傷,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又能以制度轉化私利爲公義。此與巫祝、腐儒之流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沉溺虛幻頌詞,後者拘泥故紙陳言,而『通士』則直面『奸邪之情』,以『官法之事』爲繩墨。

結語:韓非思想的現代啟示
韓非之論,今日視之仍具警醒意義。政策若僅以美好承諾(『千秋萬歲』)取信於民,而乏具體執行與實效驗證(『參驗』),終將失信;而民眾的『智』與『不知』,亦提醒決策者需平衡短期陣痛與長遠利益。然其輕視民智之弊,亦當爲今人所戒——真正的『通士』,或須在法家實效與儒家民本間尋得中道。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韓非子】文本,緊扣『小苦大利』之旨,兼采【五蠹】【問田】等篇互證,以顯法家思想體系之一貫。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