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1|回覆: 0

[道學研究] 【潛夫論】卷30交際詩解3世隘然後知人篤固見利忘義結黨營私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4-18 16: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潛夫論】卷30交際詩解3世隘然後知人篤固見利忘義結黨營私
題文詩:
魏其之客,流於武安;長平之吏,移於冠軍;
廉頗翟公,載盈載虛.夫以四君,之賢,
舊貴夙恩,客猶若此,又況乎生,貧賤者哉?
然則惟有,古烈之風,志義之士,為不然爾.
恩有所結,終身無解;心有所矜,賤而益篤.
經有: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歲寒然後,故而能知,松柏後凋,世隘然後,
知人篤固.侯嬴豫讓,出身報恩;鱄諸荊軻,
奮命效用.故死可為,難爾.涓勃,
一旦見收,立為義報,況累舊乎?故鄒陽稱,
曰桀之狗,可使吠堯,跖之客亦,可使刺由,
豈虛言哉?俗士淺短,急於目前,見赴有益,
則先至也,顧無用則,是以,欲速之徒,
競推上而,不暇接下,爭逐前而,不遑恤後.
故韓安國,能遺田蚡,五百金而,不賑一窮;
翟方進稱,淳于長而,不薦一士.安國方進,
前世忠良,而猶若此,況乎末塗,之下相哉?
​奸雄所以,逐党進而,所以,愈擁蔽也.
非明聖君,孰能照察?見利忘義,結黨營私.
【原文】
昔魏其之客〔1〕,流於武安;長平之吏,移於冠軍〔2〕;廉頗〔3〕、翟公〔4〕,載盈載虛〔5〕。夫以四君之賢,借舊貴之夙恩,客猶若此,則又況乎生貧賤者哉?惟有古烈之風,志義之士,〔6〕為不然爾。恩有所結〔7〕,終身無解;心有所矜,賤而益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心如結兮〔8〕。』故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世〔9〕隘然後知其人之篤固也〔10〕。【注釋】
〔1〕舊空,據程本。
(【史記七十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時決筴而名顯。魏其之舉以吳楚,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然魏其誠不知時變,灌夫無術而不遜,兩人相翼,乃成禍亂。武安負貴而好權,杯酒責望,陷彼兩賢。嗚呼哀哉!遷怒及人,命亦不延。眾庶不載,竟被惡言。嗚呼哀哉!禍所從來矣!竇嬰、田蚡,勢利相雄。咸倚外戚,或恃軍功。灌夫自喜,引重其中。意氣杯酒,辟睨兩宮。事竟不直,冤哉二公!)
〔2〕風俗通窮通篇用此四語,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傳及衛將軍驃騎傳。
〔3〕史記。
〔4〕史記汲黯鄭當時傳論。
〔5〕文選陸士衡齊謳行及沈休文冬節後至丞相第詩註:『載』,並作『再』。論衡講瑞篇云:『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惟顏淵不去。』
〔6〕漢書季布欒布田叔傳贊云:『雖古烈士,何以加哉!』張湯傳:『湯客田甲所,責湯行義有烈士之風。』『古烈』即謂古烈士。魏志鮑勛傳上文帝疏亦云:『陛下仁聖惻隱,有同古烈。』
〔7〕漢書丙吉傳云:『誠其仁恩內結於心也。』
〔8〕鳲鳩。(品性善良的好君子,儀容端莊始終如一。儀容端莊始終如一,內心操守堅如磐石。)
〔9〕『世』舊作『也』。
〔10〕論語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釋文云:「『雕』依字當作『凋』。」莊子讓王篇:「孔子曰:『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吾其幸乎?』」爾雅釋詁云:『篤,固也。』○鐸按:『篤固』已見遏利篇。
【原文】
侯嬴〔1〕、豫讓〔2〕,出身以報恩〔3〕;鱄諸、荊軻〔4〕,奮命以效用〔5〕。故死可為也,處之難爾〔6〕。龐勛、貂〔7〕,一旦見收,亦立為義報,況累舊乎?故鄒陽稱之曰:『桀之狗可使吠堯,跖之客可使刺由〔8〕。』豈虛言哉?俗士淺短,急於目前,見赴有益則先至,顧無用則後背〔9〕。是以欲速之徒〔10〕,競推上而不暇接下,爭逐前而不遑恤後〔11〕。是故韓安國能遺田蚡五百金〔12〕,而不能賑一窮〔13〕;翟方進稱淳于長,〔14〕而不能薦一士。夫安國、方進,前世之忠良也〔15〕,而猶若此,則又況乎末塗之下相哉〔16〕?此奸雄所以逐党進,而處子所以愈擁蔽也〔17〕。非明聖之君,孰能照察〔18〕?【注釋】
〔1〕史記信陵君傳。
〔2〕史記刺客傳。
〔3〕史記春申君傳:「應侯曰:『歇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按『出身』猶吳王濞傳云『棄軀』也。○鐸按:此與贊學篇『出身』義別。
〔4〕並見刺客傳。
〔5〕後漢書班超傳超妺昭上書云:『超之始出,志捐軀命,冀立微功,以自陳效。』張皓後綱傳云:『奮身出命,掃國家之難。』南匈奴傳云:『耿秉因自陳受恩,分當出命效用。』董卓傳云:『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皆『奮命效用』之意。
〔6〕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論云:『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按後漢書朱穆傳論云:『至乃田、竇、衛、霍之遊客,廉頗、翟公之門賓,進由勢合,退由衰異;又專諸、荊卿之感激,侯生、豫子之投身,情為恩死,命緣義輕。皆以利害移心,懷德成節,非夫交照之本,未可語失得之原也。』語本此。
〔7〕『龐勛』未詳,疑『豎須』之誤。豎須即豎頭須,晉文公守藏者也。■貂即寺人披,史記晉世家稱為履鞮,李善注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及范蔚宗宦者傳論引史並作履貂,後漢書宦者傳序作勃貂。古書『勃』多作『■』。■貂、豎須事並見僖廿四年左傳。○俞樾云:「龐勛疑即龐涓。『涓』字缺壞,止存右旁,遂誤為『勛』耳。龐涓與孫臏同學,及既事魏為將軍,忌孫臏,乃以法刖而黥之,後卒為孫臏射死,與寺人勃貂皆反覆小人。此言『一旦見收,亦為義報』,故下文言『桀之狗可使吠堯,跖之客可使刺由』,明以桀狗、跖客喻此兩人,則此兩人皆非良士可知矣。」○鐸按:下文言『故鄒陽稱之』云云,則勃貂當作貂勃。齊策六:「貂勃嘗惡田單。安平君聞之,故為酒召貂勃,曰:『單何以得罪於先生,故常見惡於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任之於王。」其後齊王幸臣九人之屬毀單,貂勃諫王,王乃殺九子而益封安平君以夜邑萬戶。是鄒陽稱之者乃齊之貂勃,非晉之寺人勃貂也。鄒陽之語本於貂勃,而此文云:『一旦見收,亦立為義報』,則為貂勃事甚明。又龐勛,汪說固誤,俞說亦未必然,闕之可也。
〔8〕史記鄒陽傳獄中上樑孝王書語。
〔9〕『背』舊作『輩』。漢書張耳陳余傳贊云:『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盩也?』
〔10〕襄廿六年左傳:「伊戾騁告公曰:『太子將為亂,既與楚客盟矣。』公曰:『為我子,又何求?』對曰:『欲速。』」
〔11〕詩谷風云:『遑恤我後。』『恤』與『恤』同。
〔12〕史記韓安國傳。
(韓安國(?—公元前127年),梁國成安縣(今商丘市民權縣)人,後徙睢陽(今商丘市睢陽區)。西漢時期的名臣、將領。)
〔13〕『賑』當作『振』。『振窮』注見遏利篇。
〔14〕漢書翟方進傳。
〔15〕『忠良』見實貢篇注。
〔16〕韓非子顯學篇云:『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漢書晁錯傳云:『及其末塗之衰也。』(韓非子·顯學:發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駑良。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於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譯文:如果只是打開馬口看牙齒,以及觀察外形,就是伯樂也不能判斷馬的好壞;可是讓馬套上車,看馬究竟能跑多遠。就是減獲也不會把馬的優劣搞錯。如果只看一個人的相貌、服飾。只聽他說話議論,就是孔子也不能斷定這個人能力怎樣;可是在官職上一試驗,用辦事成效一考察,就是庸人也不會懷疑他是愚蠢還是聰明了。所以,明着手下的官吏。宰相「定是從地方官中選拔上來的,猛將一定是從士兵隊伍個挑選出來的。有功勞的人必定給予獎賞,那麼俸祿越優厚他們就越受鼓勵;不斷地升官晉級,那麼。官職越高他們就越能辦事。高官厚祿,公務大治,是稱王天下的正道。)
〔17〕漢書元帝紀永光元年詔曰:『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顏師古註:「雍,讀曰『壅』。」擁、壅古字通。後漢書朱暉後穆傳崇厚論云:『務進者趨前而不顧後,榮貴者矜己而不待人,智不接愚,富不賑貧,貞士孤而不恤,賢者厄而不存,故田蚡以尊顯致安國之金,淳于以貴埶引方進之言。夫以韓、翟之操,為漢之名宰,然猶不能振一貧賢,薦一孤士,又況其下者乎?』此文本之。
〔18〕『照察』見愛日篇注。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591425752 發表於 2025-8-1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潛夫論·交際】世情澆薄與志士操守之辨

王符【潛夫論·交際】篇所論"世隘然後知人篤固"之象,實為東漢士風頹敗之縮影。其以魏其侯客散武安、長平吏附冠軍、廉翟門庭盈虛三典為鑑,深刻揭示了"勢交利合"的世俗交際本質。此中機杼,尤值今人深味。

考魏其侯竇嬰與武安侯田蚡之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載:"嬰失竇太后,益疏不用,無勢,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及田蚡為相,"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蚡"。王符拈此史實,非獨言世態炎涼,更暗諷建武以降外戚宦官迭起之勢利場。范曄【後漢書·黨錮列傳】所謂"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正可與此互證。

至若廉頗"一為廢將,賓客盡去"與翟公"門可羅雀"之嘆(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汲鄭列傳】),尤見人性本相。王符特以"載盈載虛"喻之,化用【詩經·小雅】"載沉載浮"句式,使門庭盛衰之態宛在目前。其筆法暗合【周易·豐卦】"日中則昃"之理,而道德批判之意愈顯。

然王氏卓見在於轉折:"惟有古烈之風,志義之士為不然爾"。此語遙應孔子"君子固窮"(【論語·衛靈公】)之訓,近承季漢管寧、徐穉"清節自勵"之風(【後漢書·徐穉傳】)。其以"古烈"與"生貧賤者"對舉,實開魏晉"名教自然之辨"先聲。葛洪【抱朴子·交際】所謂"非誠心款契,不足以結友",正是此脈餘響。

今觀【交際】此章,其警世之意有三:
一曰破"勢交"幻象。班固【答賓戲】云"朝為榮華,夕為憔悴",王符以史實證之,解構漢代"結黨營私"的交際生態。
二曰立"義合"標準。援引"志義之士"典範,暗合孟子"尚友"之說(【孟子·萬章下】),為濁世樹道德標杆。
三曰示"窮達"之鑑。文中"世隘知人"四字,實為【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的世俗註腳。

要之,此篇非徒發憤世嫉俗之論,乃欲在"見利忘義"的時風中,重彰"篤固"之交的永恆價值。其以史為鏡的書寫策略,既承【左傳】"懲惡勸善"傳統,又下啟【顏氏家訓·慕賢】"君子必慎交遊"之訓,誠為東漢子書中的砥柱之作。學者當於"載盈載虛"的世相之外,見得"歲寒松柏"的真精神,方不負潛夫諄諄之意。

(全文798字)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8-2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世隘知人篤與結黨營私之弊】

【潛夫論·交際】此章以史為鑑,深刻揭示了世道狹隘之下的人情冷暖與義利之辨。魏其侯門客轉投武安,長平吏士趨附冠軍侯,廉頗、翟公門庭盛衰更迭,皆印證"世隘然後知人篤固"之理。四君皆當世賢者,猶不能以舊恩維繫人心,況貧賤之士乎?此中深意,實為東漢王符對世風澆漓的痛切批判。

考【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嬰失勢後,"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田蚡得勢則"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廉頗"失勢之時,故客盡去";翟公"廢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大署其門"。四例皆顯"市道之交"的本質——非交其人,實交其勢。王符拈出此四典,非僅述炎涼世態,更在揭示"見利忘義"已成群體痼疾。

所謂"世隘",實指道德空間被功利壓縮的社會環境。當世風以勢利為衡准,則人際交往必異化為"結黨營私"的功利網絡。班固【漢書·貨殖傳】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正可與此章互證。然王符特標"古烈之風,志義之士"為對照,暗引【論語】"君子固窮"之義,強調在濁世中堅守道義的可能性。

深層觀之,此章實含雙重批判:一則刺世風之薄,二則砭士節之衰。門客趨炎附勢,反映的是整個價值體系的崩塌;而賢者不能化俗,更暴露德治理想的困境。王符作為"潛夫",其批判鋒芒直指東漢中後期"黨人"結盟的流弊——表面清議,內裏或難免利益勾連。

要之,此章以史喻今,其警世之意有三:
一曰"觀人於其所忽",患難方見真情;
二曰"審交於其所趨",利合必致利散;
三曰"立德於其所獨",唯義士能超拔俗流。
讀此篇者,當思太史公"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之嘆,更當體味王符寄望於"古烈之風"的深心。世雖隘而道自廣,此正【潛夫論】於千載下猶振聾發聵之價值所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