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72|回复: 0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30交际诗解1争附富贵疏远贫贱处士羁薄贫贱苦酷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4-18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30交际诗解1争附富贵疏远贫贱羁薄贫贱苦酷
题文诗:
尚书语曰:人惟,器惟.昆弟世疏,
朋友世亲.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
多思远而,忘近背故,而向新或,历载益疏,
中路相捐,先圣之,典戒,久要誓言.
斯何故哉?退而省之,亦可知也.势有常趣,
理有固然.富贵则人,争附之此,势之常趣;
贫贱则人,争去之此,理之固然.夫与富贵,
交者上有,称举之用,下有货财,之益,
贫贱交者,,赈贷之费,其小则,
假借之损.今使官人,虽兼桀跖,之恶,
结驷过士,士犹以为,荣而归焉,况其实有,
益者乎焉?使处,苞颜闵贤,苟被褐而,
造门人犹,以为辱而,恐其复来,况其实有,
损者乎焉?故富贵者,易得其宜,贫贱难得,
好服,谓之奢僭,恶衣谓之,困厄徐行,
谓之饥馁,疾行谓之,逃责不候,谓之倨慢,
数来谓之,求食空造,以为无意,奉贽以为,
欲贷恭谦,以为不肖,抗扬以为,不德此乃,
羁薄,贫贱苦酷.追名逐利,虚情假义.
《原文》
语曰:“人惟旧,器惟新〔2〕。昆弟世疏,朋友世亲〔3〕。”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多思远而忘近〔4〕,背故而向新〔5〕;或历载而益疏,或中路而相捐,悟先圣之典戒〔6〕,负久要之誓言〔7〕。斯何故哉?退而省之〔8〕,亦可知也。势有常趣,理有固然。富贵则人争附之,此势之常趣也;贫贱则人〔9〕争去之,此理之固然也〔10〕。【注释】
〔1〕○铎按:孟子万章下篇:“敢问交际何心也?”赵注:“际,接也。”此篇论朋友交接之道,尤贵久要,贫贱不改。乃汉世则有竞趋富贵,争去贫贱,交利相亲,交害相疏者矣。俗薄若此,故节信历举四难、三患而非之。其同时贞士有朱穆着崇厚论、绝交论二篇,与此文大旨弥近。其略见后汉书本传及章怀注所引,并可参观。
〔2〕书盘庚云:“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熹平石经作“人维旧”。○铎按:此本今文尚书。
〔3〕新、亲韵。襄廿六年左传云:“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注:“布荆坐地,共议归楚事。”“朋友世亲”盖本此。
〔4〕鬼谷子内揵篇云:“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5〕列女传晋赵衰妻云:“好新而嫚故,无恩。”御览四百九十五引东观汉记云:‘陈忠上疏称,语曰:“迎新千里,送故不出门。”’
〔6〕“悟”当作“牾”。说文云:“牾,逆也。”
〔7〕论语(宪问)云:“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书汤誓云:“尔不从誓言。”赵策云:“寡人与子有誓言矣。”新、捐、言韵。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8〕论语云:“退而省其私。”
〔9〕“人”字旧脱,据意林补。御览八百卅六同。
〔10〕齐策:‘谭拾子曰:“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风俗通穷通篇作“富贵则人争归之,贫贱则人争去之,此物之必至,而理之固然也。”○铎按:后汉书朱穆传论章怀注引蔡邕正交论云:‘逮夫周德始衰,颂声既寝,伐木有鸟鸣之刺,谷风有弃予之怨。自此以降,弥以陵迟,或阙其始终,或强其比周。是以搢绅患其然,而论者谆谆如也。疾浅薄而携贰者有之,恶朋党而绝交游者有之。其论交也,曰:“富贵则人争趣之,贫贱则人争去之。”’所谓搢绅疾浅薄,绝交游,即指节信及朱穆等人也。
《原文》

夫与富贵交者,上有称举之用〔1〕,下有货财之益。与贫贱交者,大有赈〔2〕贷之费,小有假借之损。今使官人〔3〕虽兼桀、跖之恶〔4〕,苟结驷而过士〔5〕,士犹以为〔6〕荣而归焉,况其实有益者乎?使处子〔7〕虽苞颜、闵之贤〔8〕,苟被褐而造门〔9〕,人犹以为辱而〔10〕恐其复来,况其实有损者乎?
【注释】
〔1〕“举”旧作“誉”,据意林、御览改。史记秦始皇纪:‘赵高曰:“高素小贱,幸称举令在上位。”’汉书朱云传:“妄相称举。”盖宽饶传:“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萧望之传:“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何武传:“有司劾奏武、公孙禄互相称举。”楚辞九辨:“世雷同而炫曜兮”,王逸注:“俗人群党相称举也。”皆其证。
〔2〕“赈”当作“振”。
〔3〕哀三年左传云:“官人肃给。”按“官人”荀子屡见,强国篇:“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杨倞注:“官人,群吏也。”正论篇:“士大夫以为道,官人以为守。”杨注:“官人,守职事之官也。”此则以为居官者之通称矣。○铎按:“官人”亦见下文。钱大昕恒言录卷三云:‘杜田杜诗博议谓“官人”乃隋、唐间语,不知汉人已有此语。’
〔4〕“桀跖”见慎微篇注。
〔5〕史记仲尼弟子传云:“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
〔6〕“为”字据意林补。
〔7〕“处子”即“处士”。后汉书逸民传序云:“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文选束■补亡诗白华篇:“堂堂处子”,李善注云:“处子,处士也。”
〔8〕汉书儒林传谷永疏云:“关内侯郑宽中有颜子之美质,包商、偃之文学。”“包”与“苞”通。
〔9〕老子云:“圣人被褐怀玉。”说文云:“褐,粗衣。”
〔10〕“辱而”旧空,据程本。
《原文》

故富贵易得宜,贫贱难得适〔1〕。好服谓之奢僭,恶衣谓之困厄〔2〕,徐行谓之饥馁,疾行谓之逃责〔3〕,不候谓之倨慢〔4〕,数来谓之求食〔5〕,空造以为无意〔6〕,奉贽以为欲贷〔7〕,恭谦以为不肖,抗扬以为不德〔8〕。此处子之羁薄〔9〕,贫贱之苦酷也〔10〕。【注释】
〔1〕“得宜”意林作“为客”,御览“客”作“交”。按宜、适义同,吕氏春秋适威篇高诱注:“适,宜也。”后汉书冯衍传云:“富贵易为善,贫贱难为工。”
〔2〕论语(里仁)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3〕孟子云:“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汉书诸侯王表序云:“有逃责之台。”
〔4〕“慢”意林作“敖”。候,谓进谒。汉书董仲舒传云:“主父偃候仲舒。”
〔5〕孟子云:“其志将以求食也。”
〔6〕见下“货财”句注。
〔7〕白虎通文质篇云:“私相见亦有贽何?所以相尊敬长和睦也。”
(贽:释义:初次拜见长辈所送的礼物)
〔8〕“德”旧作“得”,据意林改。
〔9〕薄,读为“缚”。释名释言语云:“缚,薄也;使相薄着也。”
〔10〕适、厄、责、食、贷、德、酷韵。
译文
富贵之人处处都能合适,贫贱之人就难得合适,贫贱之人穿的好了就别以为是奢侈,穿的差了被认为是穷困潦倒,慢走被认为饥饿,快走被认为是逃债,不去进谒被认为是傲慢,来的勤了被认为是讨饭,两手空空来拜访被认为是没有诚意,送上礼物被认为是贤借贷,谦卑恭敬被认为是没有本事,态度昂扬被认为是不合道德规范,这就是无官位之人的枷锁,贫贱人的痛苦之处。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崔泓 发表于 2025-7-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交际》世风日下论

《尚书》有云:“人惟求旧,器惟求新。”此言人际交往当重故旧之情,器物之用则贵革新之效。然观今世交际之道,已悖圣贤之训,趋炎附势、疏贫亲富之风盛行,实可叹也。

一、古训与今俗之悖
《潜夫论》此卷直指时弊,揭示“昆弟世疏,朋友世亲”之异化现象。古人以血缘为纽带,兄弟之情历久弥坚;朋友之交,则以志同道合为基。然今人反其道而行,“多思远而忘近,背故而向新”,甚至“历载益疏,中路相捐”,全然不顾先圣“久要之言”的诚信之教。此风若长,人伦必溃。

二、势利之交的根源
王符所批判的“争附富贵,疏远贫贱”,实为世态炎凉之写照。其因有三:
1. 利欲熏心:世人以财势为衡,贫贱者虽德高行洁,亦遭轻慢;富贵者虽寡恩薄义,反得趋奉。
2. 俗尚虚荣:交际沦为利益交换,故旧因无权势而被弃,新交因可资利用而受宠。
3. 礼义沦丧:先王“以德交友”之教不存,世人唯利是图,乃至“牾先圣之典戒”,背信弃义而不惭。

三、处士之困与世道之悲
文中“处士羁薄,贫贱苦酷”八字,尤见痛切。古之处士,守道安贫,今则因无财无势,备受冷落。此非独个人之不幸,实为社会之病。若士人皆因贫贱而见弃,则正道谁传?廉耻谁守?王符之叹,正是对士风隳坏的深刻警示。

四、重振交际之道的呼吁
《潜夫论》此篇非徒批判,更寓匡正之志。欲矫时弊,当:
以德为本:交友首重品行,而非势利。
重义轻利:恢复“久要之言”的信义传统。
崇古鉴今:以《尚书》“人惟求旧”为训,重塑敦厚人伦。

结语
王符针砭时病,直指人心。今读其文,犹觉振聋发聩。若世人不悟“争附富贵”之非,终将导致“道义塞而风俗颓”。故当以古为镜,返璞归真,使交际之道复归于正。
万伸 发表于 2025-7-7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交际》篇义理阐微
王符《潜夫论·交际》篇痛砭时人趋炎附势、背弃旧谊之弊,其言“争附富贵,疏远贫贱”,实为东汉社会世态之实录。今就经义与世风矛盾处,略陈管见。

一、经典理想与世俗现实之悖反
《尚书》所云“人惟求旧,器惟求新”,本喻交友当重故旧之德,如器物之取实用。此与“昆弟世疏,朋友世亲”相参,可见先王之道重伦常而亦尚义合。然东汉之世,世人“多思远而忘近,背故而向新”,甚至“历载益疏,中路相捐”,全然背离经典训诫。王符斥此现象“牾先圣之典戒”,实因交际之礼崩坏,已危及人伦根本。

二、势利交际之病理分析
“争附富贵”者,非独慕财势,实因东汉门阀渐成,富贵者握举荐之权,贫贱者乏晋身之阶。《后汉书·党锢列传》载“位成乎私门”,可证交际功利化乃制度使然。至若“处士羁薄,贫贱苦酷”,则揭露士人两面困境:清高者见弃于世,贫贱者备受轻侮。王符以“久要誓言”为对照,凸显世俗背信之速,恰如《诗经·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之叹。

三、匡正世风之儒学进路
王符之论,实承孔子“友直、友谅、友多闻”之教(《论语·季氏》),而痛心于“利交”取代“义交”。其批判锋芒直指士大夫阶层:《礼记·表记》言“君子不以利厚而疏贱”,然东汉士人“负久要誓言”,恰成反讽。唯有重振“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传》)之古训,方能矫治时弊。

结语
《交际》篇之价值,在于揭示礼制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断裂。今人读之,犹当警醒:若交际全系利害,则人伦异化为市道,此王符所谓“苦酷”之真意。篇中“诗解”以韵语点题,恰如《毛诗序》“伤人伦之废”的续响,足为后世镜鉴。

(全文约780字)

按:此解以经学为本,结合东汉社会背景,析理力求贯通。王符之批判精神,于今仍有现实意义,学者当深思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