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6|回复: 2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21劝将诗解3踔跞豪厚越取幽奇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4-7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21劝将诗解3踔跞豪厚越取幽奇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题文诗:
孙子:将者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故诸有寇,之郡太守,令长不可,不晓兵道.
今观诸将,既无断敌,合变之奇,复无明赏,
必罚之信,然其士民,又甚贫困,器械不习,
恩不素结,然有急,则吏以暴,发虐其士,
士以所屈,遇敌巧.此为将吏,驱怨御雠,
士卒缚手,以待寇也.夫将不能,劝其士也,
不能,用其兵器,此二者也,与无兵等.
无士无兵,而欲合战,其败负也,理数也然.
故曰败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饶士处世,
但患无典.苟有土地,百姓可富;苟有市列,
商贾可来;苟有士民,国家可强;苟有法令,
奸邪可禁.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中御.
郡县长吏,幸得兼此,数者之断,不能,
以称明诏,安民氓哉,陪克阘茸,人.
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定非常事,非常,
之失然后,其贤否.故选诸有,兵长吏宜,
踔跞豪厚,越取幽奇,不拘常次,唯才是举,
材明权变,将帅.苟,基序,
或阿亲戚,使典兵官.此所谓以,国与敌也.

《原文》

孙子曰:“将者,民之司命,而国家安危之主也〔1〕。”是故诸有寇之郡,太守令长不可以不晓兵。今观诸将〔2〕,既无断敌合变之奇〔3〕,复无明赏必罚之信,然其士民又甚贫困,器械不简习〔4〕,将恩不素结〔5〕,卒〔6〕然有急,则吏以暴发虐其士,士以所拙〔7〕遇敌巧。此为将〔8〕吏驱怨以御雠〔9〕,士卒缚手以待寇也〔10〕。【注释】
〔1〕孙子作战篇文。旧脱“家”字,据孙子补。
〔2〕“将”谓郡守。汉书酷吏严延年传颜师古注云:“谓郡守为郡将者,以其兼领武事也。”
〔3〕“断”治要作“料”。按史记白起传论云:“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料、断义相近,古亦通用。史记韩信传云:“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新序善谋篇作“自断”。又新序杂事一宋玉对楚王问:“岂能与之断天地之高?”文选“断”亦作“料”。○铎按:此当从治要作“料敌”,“断”字俗书作“●”,故与“料”字相乱。
〔4〕吴语云:“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韦昭注:“简,习也。”
〔5〕史记淮阴侯传云:“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6〕“卒”,读为“猝”。
〔7〕“拙”治要作“屈”。○铎按:拙、巧对举,作“屈”者借字。
〔8〕“将”字据治要补。
〔9〕汉书晁错传云:“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颜师古注:“言发怨恨之人,使行戍也。”
〔10〕淮南子说山训云:“缚手走,不能疾。”
《原文》

夫将不能劝其士,士不能用其兵,此二者与无兵等〔1〕。无士无兵,而欲合战,其败负也,理数也然〔2〕。故曰:其败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注释】
〔1〕六韬军略篇云:“凡帅师将军,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精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汉书晁错传云:“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音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亡矢同;中不能入,与亡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
〔2〕旧作“治数也”,据治要改、补。管子兵法篇云:“治众有数,胜敌有理。察数而知理。”○铎按:“然”字当属下读。“然故”,“是故”也。说详经传释词卷七。
《原文》

饶士处世〔1〕,但患无典尔〔2〕。故苟有土地,百姓可富也;苟有市列,商贾可来也;苟有士民,国家可强也;苟有法令,奸邪可禁也〔3〕。夫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中御〔4〕。郡县长吏,幸得兼此数者之断已,而〔5〕不能以称明诏安民氓哉〔6〕,此亦陪克阘茸〔7〕,无里之尔〔8〕。【注释】
〔1〕“饶士”谓士之才德优饶者。
〔2〕“典”司也。
〔3〕商子错法篇云:“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赏行而兵强。”又云:“苟有道里,地足容身,士民可致也;苟容市井,财货可聚也。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汉书食货志云:“今弘羊令吏坐市列”,颜师古注:“市列谓市肆。”
〔4〕六韬立将篇云:“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白虎通三军篇云:“大夫将兵出,不从中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系心也。”○铎按:语亦见淮南子兵略篇。(军不可从中御: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坐镇指挥)

〔5〕“之”旧作“丈”,又重“而”字,据程本删、改。
〔6〕汉旧仪云:‘御史大夫敕上计丞长史曰:“诏书数下,布告郡国。臣下承宣无状,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守丞长史到郡,与二千石同力,为民兴利除害,务有以安之,称诏书。”’汉书晁错传云:“甚不称明诏求贤之意。”○铎按:此“哉”字乃语已词,非叹词、疑词。
〔7〕诗荡云:“曾是掊克。”按叙录亦作“掊”。“阘茸”见贤难篇。○铎按:汉人引荡诗多作“倍克”,与毛诗定本同。陪、倍古字通。叙录“掊”字或后人据今诗改。( 阘茸:指地位卑微或品格卑鄙的人。)
〔8〕“里”当作“俚”,“之”下脱一字。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云:“其画无俚之至耳。”晋灼曰:‘扬雄方言曰:“俚,聊也。”许慎曰:“赖也。”此为其计画无所聊赖。’
《原文》
夫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定非常之事,必道〔1〕非常之失,然后见〔2〕。是故选诸有兵之长吏,宜踔跞豪厚,越取幽奇〔3〕,材明权变,任将帅者〔4〕。不可苟惟〔5〕基序,或阿亲戚〔6〕,使〔7〕典兵官〔8〕。此所谓以其国与敌者也〔9〕。【注释】
〔1〕“道”疑“遇”。○铎按:道,由也。字盖不误。
〔2〕“见”下脱四字。史记司马相如传云:“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此文当同之。
〔3〕汉书孔光传云:“窃见国家故事,尚书以久次转迁,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颜师古注:“踔,高远也。”“踔跞”犹言“踔绝”。后汉书班彪后固传西都赋云:“逴荦诸夏。”典引云:“卓荦乎方州。”文苑祢衡传:“英才卓砾。”并与“踔跞”同。说苑谈丛篇云:“德以纯厚故能豪。”按“越取”谓不次擢用。汉书东方朔传云:“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颜师古注:“不拘常次,言超擢之。”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二年诏云:“二千石长吏,明以诏书,博衍幽隐。朕将亲览,待以不次。”是其义也。
〔4〕后汉书南蛮传:“永和时,日南、象林徼外蛮夷攻围日南”,李固议亦云:“宜更选有勇略仁惠任将帅者,以为刺史太守。”
〔5〕“惟”疑“推”。○铎按,惟、唯古字通。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阿并听从之义,字本不误。
〔6〕墨子兼爱下篇云:“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汉书贡禹传云:“不阿亲戚。”
〔7〕旧作“便”。
〔8〕盖谓邓骘也。骘以车骑将军讨羌,战败,羌遂大盛,朝廷不能制,诏骘还师,以邓太后故,拜骘为大将军。见后汉书西羌传。
〔9〕注见上。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严刑厘 发表于 2025-7-15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劝将》篇"唯才是举"思想发微

《潜夫论·劝将》第三章节以孙武"将者,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开宗明义,揭示王符对将帅职能的深刻认知。其"踔跞豪厚,越取幽奇"之论,实为汉代人才思想的重要突破,今试析其要义三重:

一、兵道与治道的本体贯通
王符要求郡守令长"不可不晓兵",实承《周礼》六官相济之遗意。汉代以文吏治郡的常态下,此论直指"文武分途"之弊。考《汉书·赵充国传》"兵势,国之大事",正与王符"安危之主"说相呼应,体现汉儒对"出将入相"理想人格的追慕。其"明赏必罚"主张,实为申韩刑名之术与儒家德政观的折衷,暗合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治理框架。

二、才性论的突破性诠释
"踔跞豪厚"者,谓超越常规之雄才;"越取幽奇"者,言擢拔非常之异士。此与《论衡·超奇》"鸿儒"说互为表里,共构东汉人才哲学的新维度。王符直面"器械不习""士民贫困"的现实困境,其批判锋芒直指当时"以族举德"(《潜夫论·论荣》)的选才积弊。这种强调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较之曹魏"九品官人法"的品评传统,更具现实改革意义。

三、"不拘一格"的治理智慧
篇中"无断敌合变之奇"的批评,暗含对《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思想的运用。王符将黄老"因循为用"的哲学转化为人才选拔方法论,主张在"豪厚"与"幽奇"间保持动态平衡。这种思想既不同于法家"一断于法"的刚性标准,亦有别于儒家"君子不器"的理想化诉求,展现出汉末思想界实用理性的觉醒。

要之,王符此篇实为汉魏之际人才思想转型的先声。其说上接《吕氏春秋·不苟论》"贤主劳于求人"之旨,下启诸葛亮"取人不限其方"(《十六策》)之策,在中华治道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今日重读,犹见其穿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全文798字)
随缘 发表于 2025-7-18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劝将》篇抉微:论为将之道与唯才是举之要义

《潜夫论·劝将》第三段承孙子“将者,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之论,直指东汉末年将帅乏才、兵政颓弊之弊。王符以“踔跞豪厚,越取幽奇”为纲,阐发“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将之道,其说深契时弊,今试析其要义。

一、将帅之责与兵道之要
孙子言将帅系国家安危,王符更强调郡守令长亦须“晓兵”。此论突破传统文武分职之限,直指汉末边郡多事,文吏不通军务之弊。所谓“断敌合变之奇”,非仅战术之巧,实含《孙子兵法》“九变”“虚实”之要,即审势应变、以奇制胜之能。而“明赏必罚之信”则本于《吴子》“励士之道”,盖军无信不立,赏罚不明则士气溃散。王符将“奇”“信”并提,实为将帅才德兼备之标准。

二、才士之选与取士之方
“踔跞豪厚”言才力超群者,“越取幽奇”谓当擢拔隐逸异才。此说与曹操“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之令(《求贤令》)相呼应,皆针对汉末选官拘于门第、德行而发。王符特举“器械不习”“士民贫困”之现状,暗讽当时将领多纨绔世胄,徒具虚名而无实能。其主张破除常规,从寒微中简拔真才,如韩信擢于行伍,卫青起于奴仆,方合“非常之功待非常之人”之理。

三、制度之弊与更张之迫
篇中未明言而意蕴深刻者,在于批判东汉察举制之僵化。所谓“无明赏必罚之信”,实指朝廷用人多徇私恩,少核真才。王符以“不拘一格”为药石,既承墨子“尚贤”之旨,复开后世“量才授职”之先声。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赞此论“切中积弊”,可谓的评。

结语
《劝将》之论,非徒为军事而发,实为治国之要枢。王符以兵道喻政道,主张“唯才是举”,正是针对东汉政权腐朽之根。其思想虽未能挽汉室之倾,然对诸葛亮“取人不限其方”(《便宜十六策》)、唐太宗“不以卑贱不用”(《帝范》)等后世用人政策影响深远。今日读之,犹见其穿越时空的洞察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